陳偉齡+白雁
朱元璋出身窮苦,深知窮人無立錐之地的窘迫,因此他一當上皇帝,就把窮人的住房保障問題提上了日程。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朱元璋讓南京的官員在龍江找了一塊閑置土地,蓋了260間瓦房,供沒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圣旨頒布后,南京的官員很快就執行了。于是一個月后,朱元璋又給華亭縣的官員下了一道圣旨,讓他們對宋朝留下來的居養院進行翻修,修好后讓沒有住房的百姓居住。華亭縣的地方官也很快執行了。
試點成功,朱元璋龍顏大悅,認為可以在全國復制“南京模式”了。在當年年底,他又給中央的官員下了一道旨意:“全國范圍內,沒飯吃的,國家給糧食;沒衣服穿的,國家給衣服;沒房子住的,國家給房子。”
朱元璋的理想主義想法把官員們嚇了一大跳。此時,明王朝剛剛建立,財力并不充足,皇上的要求根本不可能兌現。于是,官員找朱元璋解釋,朱元璋一聽生氣了:“你們在我手底下當官,就得體會我的心情,我可不想讓我的百姓沒飯吃沒房住,哪怕是一個百姓也不行!”然而,理想畢竟是理想。朱元璋之后,各大城市的房價扶搖直上,朱元璋“居者有其屋”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那么后來明朝的房價高到哪種地步了呢?弘治年間,南京的房價奇高,秦淮河畔的一間房能賣到600兩銀子,一般人絕對不敢打買房的主意。
《玉堂叢語》中記載,當時的南京國子監祭酒叫謝鐸,他手下有三十多人,都是無房戶,得租公家的房子住,三十多人的租金,就是一筆昂貴的開支,于是謝鐸動了買房的念頭。依照謝鐸的級別,算得上是個高級公務員,但是他每年的薪水不過200兩銀子,不吃不喝三年,也就勉強買一間房子。他手下那些人,收入還不如他。
謝鐸不愧是最高學府的領導,他很快想到了一個絕妙的點子——集資團購。錢從哪里來呢?從牙縫里省。把政府給他們配的勤務員、伙夫、馬夫、門衛、抄寫員統統開掉,省下來一大筆錢,存起來買房子。終于,錢攢夠了,買了三十多套公家的住宅,過上了不用交房租的幸福生活。
與謝鐸相比,禮部右侍郎兼北京國子監祭酒的林瀚更厲害,他為了讓手下的人有房住,給出了有力的實際行動——捐出自己的十年收入為下屬們蓋住房。
林瀚和謝鐸,一個是北京最高學府的長官,一個是南京最高學府的長官,拿的那點錢不僅買房困難,連付房租都覺得吃力,他們的下級就更不用說了。但好在這兩位官員能急大家之所急,讓他們的下屬都能住上房,進而避免了一些因房子而來的問題。想必在這兩位官員的帶領下,地方政績應該不會太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