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潔
郭沫若先生曾經說:“識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為了使小學生盡早進入漢字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低年級識字要識寫分開,多識少寫;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的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識字寫字教學中充分研究識字教學策略。
“隨文識字”是斯霞老師提出并開始實踐的一種教學模式,她主張“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即把生字教學放在具體的課文中來感知、理解和掌握,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識中有讀,讀中促悟,這樣不僅豐富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形式,也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如何實現隨文識字課的有效性呢?
一、緊緊圍繞核心目標隨文識字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為小學語文教學規定了總的教學目標,并根據這個總的教學目標又分別設計了各年段、各年級段的教學目標。惠山區語文教學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制定了每一冊每一篇課文的核心目標。筆者認為,核心教學目標應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一切語文教學活動和行為的指南與核心,或者說,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切活動和行為都應該緊緊圍繞核心目標而進行。
課堂實錄一:《毛澤東和兩位小八路》教學片段
教師小結:第一句話告訴了我們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
指導讀這句話,接下來問:這兩個小八路是誰呢?
(1)指名讀第二句話,回答。
(師板書:安定寶,劉長貴)
(2)你能在圖上指出誰是安定寶,誰是劉長貴嗎?指名學生上臺演示,并說說理由。
紅筆圈畫出:高、矮
(3)教師引導口頭填空:個子高的是( ),個子矮的是( )。
(師板書:個子)指導讀第二句話。
(4)這句話中除了知道他們的個子高矮之外,我們還能知道什么呢?再讀這句話。
(師板書:年齡)指導朗讀。
(5)在這句話中,不僅讀到了安定寶、劉長貴的個子、年齡,還知道了他們的名字(板書:名字)我們也來學著介紹一下自己的朋友,行嗎?
指導學生按“姓名—年齡—個子”的順序來介紹。
說話訓練:我有兩個好朋友,一個( ),一個( )。
教師指導學生將句子說得更豐富點。(可以介紹他的愛好、個性等)
……
在課尾10分鐘,老師引導學生學習生字“寶、劉、貴”。
師: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毛主席和兩個小八路(安定寶和劉長貴),我們一起把他們的名字牢牢記住。
學習“席、寶、劉、貴”。
(1)出示生字,學生齊讀。
(2)教師范寫。
(3)提醒要點。“寶、貴”在田字格中要居中書寫,并要注意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4)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糾正學生的寫字姿勢。
(5)展示優秀作業,表揚激勵。
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往往會留10分鐘左右的寫字時間。然而,有些教師總是把寫字這一環節安排為隨機環節,課堂上有時間就寫幾個,沒有時間就課外再寫。更有不少教師把“隨文識字”混同于“集中識字”,初讀課文后,把生字集中起來認讀一下,就算完成了識字教學任務。其實不然,在《要好好學字》一課的課時目標中除了要求學習10個生字和1個新偏旁外,還可在第一課時中結合核心目標“學習用‘一個……一個……”的語言形式,多角度介紹人物特點,記住毛主席、安定寶和劉長貴這3個人名字中的生字。在上述教學中,教師能圍繞第一課時的核心目標學習生字,把識記課文內容與生字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的效果。
二、引導學生巧記字音字形隨文識字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各門學科知識的大門都正等著他們一一去打開,然而他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識字這個“攔路虎”。小學生要想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必須要過識字關。在整個小學階段,共要求學生掌握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一年級就要求掌握常用漢字400個左右,二年級更是達到了750個左右,低年級學生的識字總量占了整個小學階段總識字量的二分之一。如何合理地解決識字量大與學生年齡小、學習能力差這一矛盾?在日常教學中,筆者努力引導學生巧記字音字形隨文識字。
教學實錄二:《大禹治水》教學片段
教學一開始,教師在黑板上書寫“yǔ”。
(1)師:同學們,看著這個音節,你們想到了哪些字?
(2)生:雨、與、羽、宇。
(3)師:我們中國的漢字多么神奇啊!同一個拼音,可以表示不同的字,不同的意思。像yǔ,可以是自然現象中下雨的“雨”,可以是鳥類身上的羽毛的“羽”,可以是神秘的宇宙的“宇”,也可以是“我與你”的“與”。
教師板書“禹”。他又是指的誰呢?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大禹治水》。出示課題。
……
一年級下學期,教材編寫者有意識地在識字中安排了會意字歸類、形聲字歸類、轉盤識字等。在教學生字時,可充分利用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形式,以一帶多,教一個聯想到多個。如“盡”字,筆者會教同音字“近”“進”,還會拆分“盡”字教學“尸”“尺”,以一帶四,努力豐富學生的識字量。
在學習課文的時候,低年級教師總是要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字詞句的意思,這種理解不同于高年級段教學中的解釋詞語。教師往往以課文為載體,利用課文情境隨文識字,生字新詞的講解也都是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識字渠道,還喚起了學生濃厚的識字興趣。
課堂實錄三:教學《朱德的扁擔》第二自然段
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
師:讓我們將目光停留在這變紅的兩個字上(“攻—守”),你發現了什么?
生:這是一對反義詞。
師:你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攻”的反義詞是什么?
生:守。
師: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攻”“守”。你們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記住它們呢?
學生自由討論識記的方法,教師提示“工”作偏旁部首時“橫變成提”。
師:同學們,我們用學過的部件加一加來識記生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識字方法。敵人對井岡山根據地進行圍攻,我們紅軍就要進行—堅守。
(出示:圍攻—堅守)
師:下圍棋的時候,對方進攻,你就要—防守。
(出示:進攻—防守)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抓住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的這對反義詞,先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攻—守”,然后在語境中拓展了兩對相關的反義詞“圍攻—堅守”、“進攻—防守”。將生字放在語境中識記,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增加了詞匯積累,又讓學生學會在語境中靈活運用,一舉多得。隨文識字是從文入手的,學生面對的生字將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畫面的語言。
實踐證明,長期隨文識字,能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提升識字質量,增進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筆者相信,隨文識字這一教學方法,一定會讓低年級學生感覺到識字是一件既快樂又輕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