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城
摘 要:隨著我國文化產業改革的不斷深入,油畫作為一種來自于西方的藝術表現形式,逐漸融入到我國近現代中國繪畫藝術中,并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它的不斷發展中,又融入了我國獨具特色的民族元素,油畫民族化發展邁出了新步伐,為我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繪畫;油畫民族化;發展
一、油畫民族化的前期探索
(一)我國油畫的發展初期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當時的留學熱潮中,國內有相當一批藝術青年求學海外,而這其中又有很多是以油畫為創作方向的。自此以后,我國本土化的油畫創作范圍逐漸擴大。在這一時期同樣也涌現了大批著名的油畫作家,如李叔同、李鐵夫、林風眠、徐悲鴻、吳冠中等。由于這些油畫家在出國前都有著較獨特的民族化風格,因此在油畫的創作中,民族化的元素就已經融入在這些畫家的作品之中了。例如林風眠的《蘆雁》、吳大羽的《京劇臉譜》等作品,民族化的風格就十分突出。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是,西方向中國傳統藝術學習,是吸收中國藝術的某種意念,在中國藝術特殊的表現形式和視覺方式中接受啟發。而中國向西方學習,卻是從材料到畫法的全盤吸收。正如林風眠在當時毫不留情地指出的那樣:“西畫方面,雖然近年來,作家漸多,但充其量也不過照樣模仿西人兩張風景,盜得西人一點顏色,如此而已。”
(二)我國油畫迎來二次發展
自新中國成立后,在“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導向下,國內油畫創作歷經探索。這一時期的油畫作品具有鮮明的寫實風格,政治化的特色較為突出。在這一時期,中國油畫的民族化風格也處于波折階段。特別是在“全盤蘇化”的背景下,國內油畫創作也受到了蘇聯美術教育模式的影響,并進而展開了建國后有關“油畫民族化”問題的第一次大討論。此后,國內油畫創作開始更多地融入民族傳統藝術的某些基因,呈現出了較為強烈的民族特色。 在代表性作品上,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董希文所創作的油畫《開國大典》,畫作中對天空的色彩處理與立柱、紅燈籠的色彩對比無不具有較強的民族傳統藝術風格。
(三)我國油畫進入三次發展高潮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油畫創作也迎來了新生,但在各種功利主義因素的影響下,我國油畫民族化發展也出現了一些盲動傾向。這一時期的“鄉土寫實美術”“傷痕美術”等流派,雖然是作為一種對歷史的反思,但同時也更多地融合了現代油畫的因子。而在此基礎上,關于“油畫民族化”的討論再次成為美術界的焦點。
二、我國油畫民族化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從實踐來看,當前中國油畫的民族化歷程也面臨一些困境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民族化”的含義模糊
盡管當前很多藝術評論家都在倡導所謂的“民族化”,但對于什么是民族化、怎樣民族化等問題事實上業界并未有一致性看法。有人認為“油畫民族化”就是“中國化”“本土化”;還有人認為“民族化”是油畫創作的戰略導向;當然,也有部分評論者認為加入了傳統元素的油畫作品就是“民族化”的作品,等等。由此我們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看出當前對于“油畫民族化”的含義事實上還處于爭論狀態,大家終歸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 而筆者倒是認為,每個油畫創作者本著自己對民族化的理解從事創作反而更符合油畫藝術發展的時代潮流,如果硬要對“民族化”整齊劃一,恰恰可能使“油畫民族化”成為一個偽命題,反而會限制油畫創作的發展。
(二)情感的缺失
任何的藝術創作都是人類的一種精神實踐活動。縱觀古今中外的優秀畫作,任何一幅都是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如鄭板橋筆下鐵骨錚錚的竹子、徐悲鴻八駿圖中神態各異的駿馬等。可以說,如果畫作中缺少了畫家思想情感的寄予,這些畫作是難以達到如此高的藝術成就的。中國畫如此,西方油畫同樣如此。達·芬奇傳世名畫《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我們不是可以從中體會到畫家作畫時閑適的心態和對生活的滿足嗎?而梵高的《星空》中那一條條縱橫盤旋的曲線,不是讓我們除了體會到星空的神秘之外,還能體會到錯亂生活下、畫家的苦悶嗎?所以說,西方油畫的創作過程其實也是畫家反映自身的精神感悟、表達其對生活深刻情感的過程。然而在現行“民族化”的呼聲下,很多油畫創作者卻忽略了對個人情感的表達, 忽略了油畫本身所應具有的反映精神內核的功能。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一些創作者將“民族化”理解為就是迎合市場的需要,從而喪失了對油畫創作本身的精神領悟。舉例來說,當一個油畫家要拿作品參展時,他往往不得不考慮如何才能順利通過評委的評審,不得不揣摩評選的規律、評委的喜好、考慮選什么題材、畫什么內容,等等。而這樣一來,所謂的“民族化”事實上就成了一個幌子,它只是某些油畫作品堂而皇之地迎合商業化的時代所披的一件外衣而已。例如,藝術評論界說陳丹青所做的《西藏組畫》是油畫民族化的代表性作品,但陳丹青先生自己卻并不如此認為,他只是承認這組作品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筆者認為陳丹青先生說得非常好,它(《西藏組畫》)“表現了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
三、對油畫民族化發展的理性思考
(一)油畫民族化的同時也要兼容并蓄
在開放的時代下,各種藝術形式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并在此基礎上獲得共同的發展與提升。因此,我們在提倡“油畫民族化”的同時也必須做到“兼容并蓄”, 既要吸收我國傳統藝術中的有益成分, 同時也要吸收借鑒西方油畫創作的先進經驗。事實上,兼容并蓄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而那種將“民族化”視作割斷中西方油畫關系的做法恰恰是“偽民族化”的做法。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中國油畫創作理應具有更加開放的視野,“民族的同時也是世界的”,加強中外油畫的創作交流,吸收傳統藝術以及西方藝術的一切有益成果,把真正具有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高質量油畫作品展現給世人。
(二)以民族化為基礎推進油畫創作的和諧發展
“油畫民族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不宜過分解讀,更不應該對此進行曲解。我們應倡導科學合理的油畫創作發展路徑,而所謂的以民族化為基礎推進油畫創作的和諧發展,就是要求油畫作品回歸到自身應具有的感情要素和精神內核,以飽滿的熱情歌頌時代、歌頌生活、歌頌民族旋律,充分表達畫作者對民族精神的積極領悟,并通過油畫作品的藝術張力將其表現出來。另一方面,油畫民族化也不是要達到“整齊劃一”,而是以民族化為基礎的多元化發展,在展現西方油畫技法的同時結合不同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的、意蘊豐富的作品來,最終達到中國油畫創作百花齊放的效果。
(三)“油畫民族化”應注重文化的傳承
任何藝術形式都極少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經歷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傳承,才形成了今天多種多樣但又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藝術世界。這一點對于我國的油畫創作發展來說也同樣如此。我國的油畫起源與西方油畫有著密切聯系,與此同時,油畫在我國的創作和發展中又同時融入了相當獨特的民族風格。因此,從傳承上來說,中國油畫的民族化并非是一個要割斷與前面的聯系而獨立發展的過程;相反,它應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的過程中薪火相傳。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油畫民族化更應把這種傳承繼續發揚下去。如徐悲鴻在他的作品中就十分重視將中國民族文化元素注入其中,如他的油畫名作《愚公移山》,其創作素材無疑來源于中國古代故事愚公移山,而油畫中愚公的形象不正是幾千年中國人民堅韌毅力的代表嗎?《放下你的鞭子》是1939年創作的抗日題材畫作,在這幅作品中,徐悲鴻以誠摯的畫筆,把女主角手持紅綢、翩翩起舞的姿態,以及群眾圍觀看戲的心態都細膩地描繪了出來,無疑體現了當時抗戰大背景下,全民齊心、共同抗戰的時代精神。因此,可以說,中國油畫家在創作的時候,都已經自覺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氣息融入到了畫作中,甚至是在用筆的技法上,畫家也都已經在嘗試汲取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技法,在完成寫實的前提下,寄予作品更深的意蘊,滲透更多的民族色彩。
四、當代油畫民族化發展的新要求
現階段,國家明確提出以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為依托建立民族文化產業,讓文化藝術產業化,不但切合實際而且具有前瞻性。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我國油畫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實現油畫的民族化,要求我們從現實生活出發,和大眾緊密聯系在一起,把民族性作為研究繪畫的主要內容。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及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在發展的各個領域都逐漸與世界接軌。實現油畫民族化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關鍵在于我們根據社會需求怎樣去選擇。要讓油畫在形式上能夠反映我們的生活,在精神趣味上表達我們的感情,體現出時代精神,使之能與大眾相互溝通,這就是民族化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油畫的發展也應該與時俱進,培養和樹立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形象,轉變觀念,把具有民族特色作為油畫創作的主體思想,以適應我國不斷變化的現代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完善藝術市場,使我國油畫事業得到真正發展。一方面,需要創作者以實踐為支撐,深入生活,努力發現和挖掘出我們具有5000年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的精髓,而不僅僅只是對繪畫符號和色彩膚淺的應用;另一方面,在實踐中也要和當前的油畫理論相結合,構建起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油畫藝術框架。
五、結語
縱觀中國油畫創作的發展路徑, 對油畫民族化這一問題的不斷探討與反思也是伴隨始終的。對于“油畫民族化”所面臨的困境,我們應該有所重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我國油畫創作的困惑與無奈。而克服困境的過程,同時也就是推進中國油畫作品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特別是在今天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時代下,“民族化”只是構成油畫藝術發展的一條道路而已,事實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更符合油畫發展的時代旋律,而只有在此基礎上融入民族化的風格才是可取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劉樂明.中國油畫“民族化”的理性思考[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304-306.
[2]王亞婷.中國油畫民族化歷程的啟示[J].藝術百家,2008,(04):241-242.
[3]劉素芬.淺談中國油畫藝術民族化問題[J].大眾文藝:理論2008,(11):88-89.
[4]龐濤.淺談中國油畫的民族化問題[J].臨沂師專學報.1998,(04):35-36.
[5]陳藝方.也論中國油畫藝術的民族化[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5,(04):63-66.
[6]徐家康,孫傳斌.中國油畫之民族化發展道路初探[J].美苑,1993,(03):22-23.
作者單位:
邵陽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