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蓉芳
摘要:新安縣位于洛陽市西部,屬豫西丘陵山區,小麥常年種植面積34萬畝以上。近幾年來,由于受旋耕機整地、品種選擇不當、播期、不良氣候條件、病蟲危害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不良的氣候條件、地下害蟲、播種過早或過晚等原因,給小麥生產帶來了不小隱患,造成小麥死苗、旺長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和發育。正確分析冬小麥生長的不利因素,對癥下藥,采取相應的高產栽培技術措施,培育壯苗,實現小麥增產增收。
關鍵詞:新安縣;小麥生產;問題;高產栽培技術
1 小麥生產現狀
小麥是新安縣農業的支柱產業,占夏糧總面積的100%,近幾年來,由于生產條件和栽培技術的改進,生產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特別是2015年以來,我縣相繼組織實施了良種補貼、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進行了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的引進示范和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科技人員包百村,縣鄉農技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搞好調查研究和技術服務,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意識,使小麥整體生產能力和產量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并初步篩選出了適宜本縣生態條件的高產優質小麥品種和高產栽培技術,小麥面積逐年增加,產量水平不斷提高。
2 小麥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土壤肥力相對較低,土壤養分不平衡:土壤中全氮平均1.05g/kg、有機質平均17.92g/kg、有效磷平均9.58mg/kg、速效鉀平均169.85mg/kg、微量元素Cu平均1.73mg/kg、Fe平均12.96mg/kg、PH值平均7.84。水澆地養分含量較高,旱嶺地養分含量較低。
2.2 肥水管理不當,施肥方法不科學:?重無機肥,輕有機肥;重底肥,輕追肥;重施氮肥,輕磷鉀肥和微肥。部分麥田缺微量元素,如銅、鋅、鐵等。養分投入不平衡,氮磷鉀配比不合理。另外 “大肥、大水、大播種”的傳統栽培,粗放管理方法依然占有大比例。
2.3 病蟲害防治不及時,重治輕防:耕作和氣候條件變化、機收跨區作業和跨區調種等導致穗部病害、紋枯病、根腐病等根部和莖基部病害,以及白粉病、赤霉病、吸漿蟲和地下害蟲等危害加重,而農民重治蟲輕治病,且用藥防治不及時,防治效果差。
2.4 抗災能力不強:不良的氣候條件可能引起冬春死苗,影響小麥產量。冬季土壤干旱加劇,使小麥分蘗節處在冷暖驟變的土層中,導致小麥生理脫水而死亡。早春表土融化,下層仍結冰,葉片開始蒸騰作用,而根系吸不上水分和養分,產生干枯或饑餓,嚴重時使植株受傷死亡。
3 新安縣小麥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對策
3.1 播前準備:選擇品種,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搭配、適應生態,做到高產與優質相結合、抗病與廣適相結合、良種與良法相結合。早茬以周麥22、焦麥668、洛麥21等半冬性品種為主。中晚茬應以偃展4110、周麥23等弱春性品種為主。示范種植洛麥23、洛麥24等品種;大田用種子要進行包衣,沒有包衣的種子要用藥劑拌種。拌種后的種子應堆悶2小時,晾干后播種。可用20-30克/升敵萎丹懸浮種衣劑60毫升處理麥種10公斤防治黑穗病; 精細整地,擴大機械深耕面積,耕深要達到25厘米以上,切實做到機耕機耙相結合,深耕細耙,確保耙透、耙實、耙平、耙細;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力爭配方施肥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高產田要“控氮、增磷、補鉀、配微”,氮肥實行總量控制,分期調控。中產田要“穩氮、增磷”,低產田要“增氮、增磷”;播種期是防治多種小麥病蟲害的關鍵時期,應重點做好紋枯病、黑穗病、根腐病等土傳、種傳病害,以及地下害蟲(蠐螬、金針蟲)和小麥吸漿蟲等病蟲害的防治。可選擇使用2%立克秀濕拌劑或60克/升懸浮種衣劑、30克/升苯醚甲環唑等按推薦劑量進行小麥種子包衣或拌種。
3.2 適期足墑、精量半精量勻播,確保一播全苗:本縣小麥適宜播種期為10月5日至10月15日。在適播期內,高水肥地半冬性品種畝播量7.5~8公斤,弱春性品種畝播量8~9公斤;中產田半冬性品種8~9公斤,弱春性品種8.5~9.5公斤;播種深度以3~4厘米為宜,并做到深淺一致,落籽均勻。
3.3 冬前、冬季管理:小麥出苗期間,及時查苗清壟,對缺苗斷壟進行催芽補種。冬前對缺苗斷壟達5厘米長的地方實行移栽,疏密補稀補缺,栽后壓實澆水,確保成活;越冬前適時中耕,旺苗麥田中耕深度6~7厘米、壯苗麥田3~4厘米,以破除板結,提高地溫,消滅雜草,促苗生長。對個別播種較早且有旺長趨勢或已經出現旺長的麥田,要鎮壓控制麥苗過快生長。對于墑情不足的麥田,要鎮壓踏實土壤,壓后及時淺鋤;對底肥不足的麥田,可在雨雪后趁墑追施氮肥,一般畝追尿素5~7.5公斤;可在四葉期后用20%使它隆或72%巨星防治闊葉雜草;用6.9%驃馬或3%世瑪等防治單子葉雜草。注意觀察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時進行防治。
3.4 春季管理:春季麥田要因地因苗趁墑追施速效肥料,對底肥不足且已出現脫肥現象的麥田要及早追肥,一般畝追尿素7公斤左右;?4月上中旬防止晚霜凍害,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預報有大幅降溫天氣時應提前采取葉面噴施防凍劑、煙熏等措施;返青拔節期注意及時防治白粉病、銹病、葉枯病、蚜蟲、吸漿蟲、麥葉蜂等各種病蟲害。田間病株率達到5%時,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或15%三唑酮液防治白粉病、銹病,兼治紋枯病、葉枯病等。田間雜草,可用10%笨黃隆(巨星)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闊葉類雜草。
3.5 后期管理(抽穗一成熟期):在小麥生長后期,主要采取“一噴三防”的措施,可用吡蟲啉乳油10-15ml+20%的三唑酮(粉銹寧)乳油50~70毫升+每畝用尿素1公斤和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35~50公斤進行葉面噴施,可有效防治蚜蟲,同時起到防病、防干熱風的功效;同時要及時收獲,人工收割丘陵地塊的適宜收獲期為蠟熟末期。采用聯合收割機收割的旱塬地適宜收獲期為完熟初期,此時莖葉全部變黃、莖稈還有一定彈性,籽粒含水量降至18%以下,呈現品種固有色澤。
4 結論
小麥是本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影響本縣小麥生產的主要問題是:土壤肥力相對較低,土壤養分不平衡;品種布局不合理;肥水管理不當,養分投入不合理,施肥方法不科學;病蟲害防治不及時,重治輕防;小麥抗災能力不強等。
提高小麥產量的對策是綜合運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措施,調整結構,擴大曬旱地小麥面積;農機和農藝相結合,科學選用良種、測土配方施肥、適期足墑播種,加強冬前、冬季管理,及時中耕、鎮壓、除草、科學運籌肥水,趁墑追肥,采取葉面噴施防凍劑等措施,預防晚霜凍害,氮肥后移、綜合防治麥蜘蛛、紋枯病;搞好一噴三防,防病治蟲防干熱風,適時收獲是提高我縣小麥產量的關鍵技術。
(作者單位:河南洛陽新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