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麗蔓·馬木提
摘要 蝗蟲是博州地區農業種植產業中常見的蟲害之一。針對博州地區蝗蟲蟲害發生的特點、優勢種群等,重點從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推廣應用生物防治技術和天敵保護技術等方面探討了綠色防控技術在博州地區蝗蟲蟲害防控中的應用,以期為博州地區蝗蟲蟲害防治提供借鑒。
關鍵詞 蝗蟲;綠色防控技術;策略;生物防治;新疆博州
中圖分類號 S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132-01
蝗蟲災害是一種危害林業、草原植被、農作物生產的重大生物性災害。博州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產業發展基地之一,蝗蟲防治效果將會對當地的農業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1]。本文針對博州地區蝗蟲蟲害發生的特點,探討綠色防控技術在該州蝗蟲蟲害防治過程中的推廣與應用,以達到降低蝗蟲災害發生幾率、提升蝗蟲蟲害防治效果的目的。
1 蟲害發生情況概述
蝗蟲是博州地區農業種植產業中常見的蟲害之一。其繁殖能力、遷移能力強,能夠很快適應新環境,如果防治不力,必然會對當地的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危害。博州地區常見蝗蟲主要有亞洲飛蝗、意大利蝗、紅脛戟紋蝗、黑條小車蝗、束頸蝗等。根據當地農業部門統計資料顯示,2013—2016年,平均每年約有2.33萬hm2農田遭受不同程度的蝗蟲危害,其中15%屬于中度及以上發生,博河沿岸農田區域屬于高發區。博州地區蝗蟲發生具有密度高、蝗蝻出土早、危害重以及蝗蟲種類多的特點,采取傳統的防治技術效果不夠明顯,而且還容易產生次生危害。因此,必須要選擇先進、無害、綠色的蝗蟲防控技術,力求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
2 綠色防控技術
2.1 優化農業種植結構
相關研究資料顯示,農作物的重復種植會導致蟲病害抗藥性增強。博州地區蝗蟲的發生情況與當地農業種植結構有著直接的關系,應根據當地環境和氣候條件,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盡量錯開蝗蟲發生與農業種植的重合期,達到降低蝗蟲基數、降低蝗蟲蟲害發生幾率的目的[3]。實踐中,應重點調整棉花、小麥等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實施輪換種植,減少蝗蟲的食源;在博河兩岸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增加植物的種類、數量,減少蝗蟲產卵地等。另外,博州地區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必須要考慮到地勢、土壤、氣候、水源充足性等條件的影響,絕對不能單純地為了調整而調整,而是要因地制宜、科學調整,優化全州農業種植結構,避免農戶種植成本增加。
2.2 推廣應用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控蝗蟲蟲害發生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應用前景比較理想的綠色防控技術。目前,應用比較多的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
2.2.1 植物源農藥技術。與傳統的化學源農藥相比,植物源農藥的主要成分來源于植物,對其他有益生物、農產品的危害比較小,而且不會產生次生危害。因此,博州地區蝗蟲綠色防控措施的實施,必須要根據蝗蟲的發生情況,選擇諸如白僵菌等生物源農藥,達到捕殺、防控全州蝗蟲蟲害發生的目的。從近年的應用情況來看,白僵菌在全州蝗蟲防治方面效果比較明顯,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白僵菌屬于一種典型的病原真菌,蝗蟲一旦接觸到白僵菌,真菌即進入蝗蟲體內并大量繁殖,菌絲快速增長、產生毒素,最終殺死蝗蟲[4]。
2.2.2 原生動物防治蝗蟲技術。原生動物防治蝗蟲最主要的就是利用蝗蟲微孢子蟲,這類原生動物屬于典型的專性寄生物,具有較強的選擇性,不會對其他生物、外部環境產生危害。博州地區原生動物蝗蟲防治技術的應用,以選擇適用于防治草原蝗蟲、農田蝗蟲的產品為宜,從而達到提升針對性、實效性防治蝗蟲的目的,確保蝗蟲種群、蝗蟲數量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上。
2.2.3 蝗蟲信息素技術。關于蝗蟲信息素的研究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主要是針對沙漠蝗、非洲飛蝗而開展的研究。截至目前,已經研究成功了群聚信息素、促成熟信息素、聚集信息素以及產卵聚集信息素等。將信息素技術應用于博州地區蝗蟲災害防治工作中,破壞飛蝗的群集行為,避免蝗蟲群遷飛以及群居起飛,以達到治理、防控全州蝗蟲蟲害發生的目的。
2.2.4 天敵保護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的核心是以蟲治蟲,利用天敵消滅蝗蟲,防治蝗蟲蟲害的發生。此防治技術不僅效果十分明顯,而且不會產生次生危害,是典型的綠色防控技術。保護蝗蟲天敵(比如鳥類、蜂類、青蛙等),關鍵是要保護好天敵的生存環境,以達到有效防治蝗蟲蟲害暴發的目的。
實踐中,一是制定嚴格的天敵保護制度,徹底杜絕亂捕亂殺青蛙、鳥類等蝗蟲天敵的行為發生;二是嚴格農藥噴施管理,避開天敵生存較為集中的區域,盡量噴施選擇性比較強的農藥,減少人為殺害蝗蟲天敵的行為;三是在蝗蟲發生較為嚴重的地區,可采取人工筑鳥巢的方式,為天敵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可在短期內實現蝗蟲天敵數量快速增長的目標。
另外,博州地區還應該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條件,引進新的天敵。在農牧交錯地區,可以采取招引粉紅椋鳥及大力推廣牧鴨、牧雞的農牧結合方式。比如,目前粉紅椋鳥已經逐漸由新疆天山北坡由西向東遷徙,分布范圍明顯擴大,種群個數、數量均大幅增加,為博州地區蝗蟲蟲害的綠色防控提供了可借鑒的現成經驗。總之,推廣應用天敵保護技術,通過增加蝗蟲天敵的種群數量,達到治理、防控博州地區蝗蟲蟲害發生的目的,值得博州農業技術管理部門和農戶探討與實踐。
3 結語
蝗蟲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除了要優化種植結構、保護天敵以及實施生態防控外,還必須要建立完善的應急防控、區域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體系,將綠色防控技術落到實處、產生實效,從而為博州地區蝗蟲綠色防控和農業發展提供可靠保障[5]。
4 參考文獻
[1] 趙中華,尹哲,楊普云.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概況[J].植物保護,2011(3):29-32.
[2] 莊家祥.福建順昌柑桔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實踐[J].中國南方果樹,2016(1):113-114.
[3] 張華普,陳華,沈瑞清,等.同心圓棗主要害蟲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6(8):78-80.
[4] 東霞.全國蝗蟲綠色防控現場會在山東東營召開[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2(14):68-69.
[5] 哈尼亞·黑拉西汗.農田蝗蟲防治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5(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