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華
泰國國家火車站、蒙內鐵路(肯尼亞獨立以來修建的首條鐵路)、文萊跨海大橋……“一帶一路”諸多的超級工程中,密布著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機械等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在泰國國家火車站這樣的當地標志性工程中,中國設備甚至成為唯一的工程機械品牌,單次采購金額超過5億元。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各大工程機械企業均紛紛跟隨國家戰略走了出去。以三一重工為例,其2016年年報顯示,實現國際銷售收入 92.86 億元。三一重工副總裁周萬春介紹,目前,在三一集團的整體銷售中,海外市場銷售額已經超過公司業績的40%,其中70%的收益來自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印度、歐洲、南非、中東等區域實現快速增長。
不僅三一重工如此,徐工、柳工等企業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區域的業績均呈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推動這些企業從工程機械行業長達5年的行業低谷中走出。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拓寬了轉型升級道路,打開了國際產能合作新空間,使企業‘走出去更為穩健。”
“一帶一路”沿線,貢獻七成海外銷售收入

連云港港口碼頭等待裝船出口的徐工機械。
徐工機械2016年年報稱,2011到2016年國內工程機械市場經歷了5年4個月的連續下降,市場容量萎縮到不足高點的1/3。持續低谷下,絕大多數行業企業的經營訴求是“活下來”,產業鏈上下游有成批企業或退出,或倒下。
“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卻別有一番風光。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估算,2016—202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合意投資需求在10.6萬億美元以上。這無疑是巨大的市場,中國企業則是這一市場的主力軍。
5月8日,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表示,三年多來,共有47家中央企業參與、參股、投資,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合作共建了1676個項目。
這不僅為企業創造了直接的銷售收入,更重要的是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得到了更多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新認識中國品牌的機會。
三一重工副總裁周萬春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感慨,“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國家和地區,當地精英階層接受的是歐美教育,更認同歐美品牌,“中國工程機械品牌隨著這些項目,大量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方看到中國產品的卓越表現,才慢慢改變對中國產品‘低價劣質的印象。”
周萬春介紹,東盟市場今年一直保持著20%以上的增幅,印度市場更是超高速增長。4月28日,三一重工印度工廠生產的第4000臺設備在普納產業園下線。數據顯示,三一重工在印度市場今年一季度銷售額近4億元,同比增長達到90%。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提出翻番目標,希望其印度工廠2018年實現第8000臺設備下線。
整體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的穩健增長,使不少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收獲頗豐。2016 年,三一重工實現國際銷售收入92.86億元,70%來自“一帶一路”區域。徐工、柳工披露的數據占比也接近70%的比例。
從東盟到歐盟,我國工程機械企業全線布局
在“一帶一路”的超級地理大版圖中,中國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已經全面布局。
目前,中聯重科在德國、俄羅斯、印度等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工業園或生產基地,還有20個海外貿易平臺、8個境外備件中心庫,產品出口到31個沿線國家和地區。
三一重工2016年年報稱,公司已基本完成了“一帶一路”沿線的產業布局,在土耳其、俄羅斯、比利時、法國等地都有工廠,在印度也有了自己的產業園,現正規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建立產業園區。
“一帶一路”沿線,徐工已在中亞區域、西亞北非區域、歐洲區域、亞太區域共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布局了較完善的營銷網絡。
此外,如柳工、廈工等工程機械企業也紛紛搶灘“一帶一路”市場。
雖然各巨頭都在全線布局,但各自的側重點并不雷同,各大企業的打法也各有特色。
東南亞一直是中國工程機械海外銷售的主戰場之一。周萬春稱,這是三一重工最重視的區域,資源配置最多,重點把守。不過,因銷售距離較近,從國內出口也非常方便,三一重工目前在東南亞還是主要采取代理制方式,并沒有大型的生產基地。
作為國土面積、人口規模均接近中國的大國,印度市場對中國工程機械巨頭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周萬春說,印度的現狀類似于中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工程機械的市場需求大、增速快,而且印度沒有大型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同時,印度的整體制造成本比中國低30%,產品出口中東、南亞與非洲市場更方便。
直接投資建廠是工程機械巨頭們的主流選擇。
2017年1月,徐工集團宣布將投資1.5億美元在印度當地建廠,力爭年底第一跨廠房完成建設。
即便如此,徐工的步伐還是慢了一拍。早在2006年,三一重工就投資6000萬美元在印度建廠,耕耘10年后,其2016年在印度的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柳工的印度工廠2009年正式投產,目前其產品已經出口到阿曼、尼泊爾等地。
作為中國在海外最大的工業園項目,中白工業園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標志性工程,也是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產能出海的重要平臺。中聯重科于2015年正式入駐中白工業園,并將其作為傾力打造的重點。
中聯重科宣稱的目標是,要以此為跳板,近則覆蓋獨聯體國家,遠則輻射歐洲市場。
歐洲,是“一帶一路”的終點,是工程機械高端市場所在,也是中國企業的市場短板。“并購”成為中國工程機械巨頭鐘愛的入場券,以此打通“一帶一路”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