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黃米
歷史題材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講的是秦昭襄王嬴稷繼位后,在其母宣太后和其舅魏冉的扶植下,從一個稚嫩君王,成長為一位威震天下的王者的故事,也是秦國由一個實力一般的二流強國一躍崛成為超級大國的故事。

秦昭襄王嬴稷的前任君主是他的哥哥——秦武王嬴蕩,本劇開篇便講嬴蕩死亡。嬴蕩是秦惠文王與惠文后所生之子,與嬴稷是同父異母,出生于秦惠王十年(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8月,秦武王去周王畿,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脛骨折斷,后來氣絕而亡,謚號武王。嬴蕩死后,“梓宮”一詞出現多次,更有彈幕君說“嬴蕩還在子宮里”等等,令人哭笑不得。
然而,秦武王真的葬在梓宮里嗎?梓宮又是什么東西?從史籍上來看,較早對嬴蕩進行記載的是《史記》和《戰國策》,《史記·卷五·秦本紀》中寫道“八月,武王死”。然而,書中并沒有寫秦武王嬴蕩死后放在什么棺材之中;《戰國策》主要記述的是各國的政治主張和策略,關于秦武王有“扁鵲見秦武王”和“秦武王謂甘茂”等故事,“梓宮”一詞亦沒有出現在秦武王的相關記敘中。
至于梓宮,“梓”是一種落葉喬木,“宮”是宮室,帝王的住所。其實,梓宮就是梓木做的棺槨,現多指皇帝、皇后和重臣的棺材。然而,秦武王的棺材到底什么樣,還沒有足夠的考古證據。關于秦武王的王陵位置,尚且不能確定。學界有爭議認為咸陽周陵中學附近有大封土的周文王陵和周武王陵實為秦惠文王陵和武王陵。
這座被認作周陵的陵墓的封土均為覆斗形。根據出土文物可以定年到戰國晚期,北京大學閻文儒教授考證后著文稱“周陵實秦陵也”。然而,對于其中的葬儀和棺槨,則沒有明確的發現和記載。
秦公一號大墓曾經發掘出中國最早的高級槨具裝置:“黃腸題湊”。這本是周天子葬儀中規定的待遇,是最高一級統治者的葬儀。所謂“黃腸”,指的是“黃心的柏木”,即堆壘槨室所用的柏木枋(方形木),木頭是淡黃色的,木心是黃色的;題湊用的木材也都是剝去樹皮的柏木。從已有的漢代考古材料可知“題湊”在結構上的基本特點,一是層層平鋪、疊壘,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頭皆內向”,即題湊四壁所壘筑的枋木(或木條)全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題湊的名稱便是由這種特定的方式衍生出來的。
如此“豪華”的秦公一號大墓的墓主初步被認定為秦景公嬴石(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早于秦武王二百多年。秦景公尚且用周天子之墓葬形制,用柏木的“黃腸題湊”,那么,在沒有準確的考古證據之前,秦武王的墓葬形制是否越軌實在不得而知,其棺槨是用何種木材自然也是無從知曉。然而,現“梓宮”多指皇帝、皇后和重臣的棺材,可能已失去了其本身“梓木棺材”的本意,在影視劇或小說中出現無可厚非。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秦武王是否葬在“梓宮”中,還是需要進一步的考古發掘才能得到檢驗。
(摘自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