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寧+何建華
[提 要]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使然,也是中國共產黨獲得國家政權、鞏固執政地位、實現可持續執政的重要基礎。在全黨全國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深刻理解和實踐中國共產黨人民宗旨觀,把握踐行人民宗旨觀的價值取向,對堅持、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做好我們的各項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人民宗旨觀;價值取向
[作者簡介]王海寧(1988—),女,東華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與經驗;何建華(1963—),男,東華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與經驗。(江西南昌 330013)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同時也是每一個共產黨人的最高行動準則,其實質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人民宗旨觀,秉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華,同時,也結合了中國的具體實際,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本質與終極目標。中國共產黨新一代領導人特別強調“我們共產黨人要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1]。研究新時代踐行中國共產黨人民宗旨觀的價值取向,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另一方面,也能夠探尋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根基,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價值。
一、踐行關于人民的宗旨觀其目的在于重申和厘清“人民宗旨觀”的提出與蘊涵,從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新進展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提出并不斷豐富和發展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宗旨觀。1921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明確說明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我們的黨是人民的黨,是為人民的解放而不斷奮斗的黨。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觀念的第一次表述。在隨后的中國革命實踐中,人民觀念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發展。1932年,黨內和軍內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排斥知識分子,不愿吸收知識分子的思想,毛澤東針對這種情況,為中央起草《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決定講到,革命要想取得勝利,必須有知識分子的參加,共產黨必須善于吸收知識分子,讓知識分子加入我們的隊伍。隨后,各級黨組織積極吸收“為工人和農民服務”的知識分子。這是對“為人民服務”的最初表達。經考察取證,1939年2月20日,毛澤東給張文田的信中首次提出“為人民服務”這個重要命題。當時,毛澤東談到,古代儒家也提倡“勇”,但是,在舊道德里所提倡的“勇”是“勇于壓迫人民,勇敢守衛封建制度,這是不合時宜的,當下我們所講的“勇”,是要有勇于為人民服務的勇氣”。隨即“為人民服務”這一命題應運而生。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同志把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充分結合,進一步論述強調了為人民服務這一問題,從而豐富并發展了這一觀念。經過不斷的實踐發展,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宗旨觀也逐漸形成并走向成熟。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內涵。鄧小平同志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工作做得怎么樣,不是我們說的算,而是人民說的算,為此,提出“三個有利于”的工作標準,這個標準,被視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江澤民同志在這個基礎之上繼承和發揚并提出了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指出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的科學發展強調“以人為本”,強調我們黨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在不斷繼承和發展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習近平指出“崇高信仰始終是我們黨的強大精神支柱,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的堅實執政基礎”。
二、踐行人民宗旨觀關鍵在于強調和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問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取向的核心是踐行人民宗旨觀,意在指引中國革命與建設的發展方向。
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作為“人民宗旨觀”的堅定實踐者,緊緊團結人民群眾,推翻了三座大山,領導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的論述是毛澤東同志作的關于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并且成為我國的執政黨的原因的重要解釋。
進入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進入新世紀,以教育、就業、醫療、保障、住房等為特征的人民生活問題日益凸顯。如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一個嶄新的課題。隨著我們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所面臨的客觀實際情況發生了變化,我們的思想認識必須緊貼這一變化的趨勢,以不斷適應當今國內外發展變化的情況,黨的基本理念作為一種思想認識,必須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并結合中國實際,因地制宜,在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向前發展,從而為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提供有力的理論指導。
事實上,在新時期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圍繞著“為人民服務”這一歷史性主題,中國共產黨以理論創新的勇氣,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的“富民”思想、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的“以人為本”思想、習近平的“中國夢”思想,展現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極大的豐富了和發展了人民宗旨觀的理論體系。為了提出加快發展、強國富民的方針政策,必須深入的研究新時代下關于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宗旨觀,并且與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從而能夠針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作出可行性方案。這一科學理論不僅符合新的時代要求,而且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時代的發展注入鮮活力量,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也體現了踐行人民宗旨觀的價值取向。
三、踐行人民宗旨觀關鍵和重點是提升黨員與干部的思想理論水平,樹立起人民公仆的行動標桿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決定了黨和國家的各級干部與工作人員都是人民的公仆。強調踐行人民宗旨觀的價值取向,重點就在幫助人民公仆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督促黨員干部做好本職工作,真正為民服務,切實為民辦事。
首先,要加強學習,提高素質,樹公仆意識。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加強責任意識、公仆意識、服務意識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理解權力就是責任、干部就是公仆、領導就是服務,凡是對人民群眾有利的事情就要全力做好,凡是對人民群眾不利的事情都堅決不做。”[2]廣大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才是國家主人的觀念,各級領導干部都是而且只能是為人民服務,決不能凌駕于人民之上的理念。只有形成高度一致的正確思想認識,才能使廣大黨員干部自覺踐行以人為本的思想。
其次,要時刻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黨執政的根基。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所做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一切都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盵3]因此,走群眾路線、持群眾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民宗旨觀的必然要求。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我們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準則,這是我們黨一路走來,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新時期,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法寶。人民,是我們黨取得事業成功的保證。
再次,要腳踏實地的為群眾辦實事。理念再先進,如果不能落實到實踐,也只是空中樓閣,沒有任何意義。為群眾辦實事,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最為簡單、最為直接也最為廣大群眾所歡迎的方式,事為民所辦,利為民所謀。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切實解決群眾面臨的困難,時時刻刻心系群眾,把群眾放在心里,才能贏得群眾的的信任和擁護,只有這樣,為人民服務才能真正找到落腳點。
簡而言之,在新的歷史時代中,必須始終堅定不移的踐行中國共產黨人民宗旨觀,探討中國共產黨人民宗旨觀的價值取向,同時,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理論指南。同時,引導廣大黨員和干部能夠自覺在落實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把人民宗旨觀貫穿始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的講話》(2012年11月15日)《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2]胡錦濤.《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2011年1月10日)《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3]毛澤東.《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周銀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