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星星+黃俊
[提 要]本文通過對宜春建設成為贛西中心城市的可能性和存在的主要困難兩個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宜春建設成為贛西中心城市的階段目標及任務,并圍繞這一目標實現當前工作的突破口。
[關鍵詞]宜春;贛西;中心城市;對策
[作者簡介]葉星星(1987—),女,宜春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與貿易; 黃 俊(1985—),男,宜春市農商行經濟師,研究方向為金融管理。(江西宜春 336000)
在江西“兩翼齊飛”與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的戰略指引下,贛西經濟發展迎來一輪新機遇,宜春作為贛西區域最大的地級市能否建設成為贛西三市的中心城市?如何才能建設為贛西三市的中心城市?
一、宜春建設成為贛西中心城市的可能性分析
(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設施條件
從行政區劃的地理版圖上來看,新余、萍鄉兩市分別與宜春市接壤,以宜春市區為中心,與新余、萍鄉兩市市區都只相距60-70公里,城市間動車組列車只需20多分鐘,具備了同城化形成與發展的1小時交通圈的空間基本條件,從而有利于形成以宜春為中心,引導城區相向布局,輻射帶動周邊城鎮的 “新宜萍”城鎮密集帶的建設。此外,隨著高鐵和宜春明月山機場的通航,其區域輻射能力得到明顯改善。
(二)經濟總量、人口與可用土地的規模優勢
同城化發展的主要內在動力產生于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需求和輻射能力,直接表現為支撐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集聚和城鄉間人口轉移的規模,以及支撐城市化發展所需足夠的空間用地。2013年宜春的GDP總量是新余的1.64倍,是萍鄉市的1.74倍,總人口達547.77萬,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不管是人口還是可用土地規模均遠大于新余與萍鄉兩市的總和,宜春市具備了區域中心城市的規模效應條件。
(三)人文、歷史淵源的認知與影響力
在贛西三市中,宜春市在人口、土地面積和經濟總量一直是最大的,而且新余和萍鄉都曾歸宜春管轄,宜春曾經是贛西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盡管新余、宜春、萍鄉三市時分時合,但已經形成了歷史同根、文化同源、人緣相親的格局,其風俗習慣、消費與飲食習慣大同小異。因此,宜春市仍還具備中心城市一定的認知基礎和影響力。
二、宜春建設成為贛西中心城市的困難分析
(一)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明顯,中心城市的認可度不高
國內實施同城化戰略的城市通常是由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地級市)構成,但新余、宜春、萍鄉三市行政權力級別相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科教文化的差異不大,各自產業集群的效應不突出,中心城市與次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明顯。此外,雖然宜春地處三市的中間,經濟總量規模也最大,但人均收入、人均消費水平卻是三市中最低的,而且當前新余市中心城區人口64萬人,面積達64平方公里,、萍鄉市中心城區人口61.5萬人,面積達61平方公里,宜春市中心城區人口達48萬人,面積達47.6平方公里,中心城區人口和已建成面積均處于落后地位。因此,在三市同城化發展中的中心城市定位上存在認知上的分歧。
(二)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相對落后,難以獨挑中心城市重任
依據贛西三市經濟發展的數據和國際上經濟發展與工業化發展階段的通用劃分標準,宜春市經濟發展剛剛步入中等收入階段,工業化進程處于工業化中級階段的初期,新余市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中等收入階段的后期,其工業化水平也達到了高級階段的后期,萍鄉市的經濟發展進入到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的水平,其工業化發展進程則處于工業化高級階段的初期。由此可見,宜春市對新余與萍鄉兩市的經濟輻射能力有限,在產業聚集和科技創新的吸收與擴散能力的發揮上很難有領頭作用。
(三)政策層面扶持的差別,中心城市建設成為一種競爭
雖然在2004年宜春市政府就提出以主辦全國農運會為契機,把宜春打造成贛西經濟中心城市,且時任省委書記孟建柱也曾指出:“把宜春建設成為生態環境比較優雅的贛西經濟中心城市”。而在2009年國務院批復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中則提到:新余要著力發展光伏、鋼鐵和旅游產業,建設光伏產業基地、特種鋼材制造基地和贛西區域中心城市。江西省委、省政府2013年12月出臺的《關于支持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的意見》中,沒有確定誰為贛西經濟中心城市,僅要求各地按照自身產業特點,打造“新宜萍”產業集聚帶。因此,贛西中心城市地位只是宜春和新余兩市的競爭。
(四)知識資本發展相對落后,支撐中心城市發展的軟實力不足
國內外的研究實踐表明知識資本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財富和進步最重要的來源,是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因素,對促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人力資本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不可少。但利用2008-2013年的相關數據從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創新資本和關系資本等維度對贛西三市的知識資本進行測度,發現宜春市雖然知識資本積累的增長速度快于新余與萍鄉兩市,但宜春市的知識資本的豐裕度均落后于新余與萍鄉兩市。
三、如何才有可能建設成為贛西三市中心城市
在上述的分析中,雖然宜春具備了一定的建設成為區域中心城市的空間與人文基礎,但宜春要建設成為贛西中心城市依然面臨很大的困難,這將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分目標階段來實施。
(一)中心城市階段目標
1.近期目標。盡管目前宜春市還很難挑起區域中心城市的大梁,但還是有成為中心城市的空間和人文基礎。因此,對宜春市來說,首先,政府應圍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做論證、研討、規劃;其次,需要政府理清思路和魄力,統一思想認識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出臺加快區域中心城市建設若干決定;制定區域中心城市發展規劃、目標任務及功能定位。
2.中期目標。目前,宜春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均落后于新余和萍鄉兩市。因此,首先,宜春要抓住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的產業布局和城鎮化發展規劃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其次,進一步做大宜春中心城區空間和人口規模,完善主城區的商貿、教育和醫療等現代服務業;然后,宜春市要充分挖掘特色資源、構建交通網絡、放大地緣優勢、推進贛西區域合作,加快對浙贛沿線和宜春腹地——萬載和上高的發展;最后,經過5-10年的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部分中心功能開始發揮作用,積極爭取有利政策,使其上升成為更高層面的戰略。
3.長期目標。利用2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宜春進入發達經濟的初級階段,決定經濟長期增長的知識資本得到大幅提升,將宜春打造成贛西區域的物流中心、商貿中心、信息中心、醫療中心、文化科教中心、旅游集散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等,使中心城市的中心功能效用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贛西區域中心城市。
(二)宜春建設成為贛西中心城市的突破口
由于當前宜春市中心城市地位不夠明顯,可以找出當前宜春市在能夠發揮中心城市功能的強項上進行重點突破,以擴大中心城市建設的影響力。
1.以人口和土地規模為優勢,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區的空間規模和完善基礎設施
區域性中心城市如果在城市人口、城市面積等方面,沒有應有的規模,就不可能發揮應有作用的,當前宜春市中心城區的人口規模和城建面積均落后于新余與萍鄉兩市,宜春市應充分利用人口和可用土地多的優勢,加快城市空間的建設和完善宜居、宜業的基礎設施與環境,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區人口五年倍增工作組的職能,盡快利用好國家新出臺的戶籍改革政策,使中心城區的人氣集聚政策落到實處。
2.以旅游、醫療等相對優勢服務業發展為平臺,推動旅游、信息、醫療中心建設
當前,贛西三市的服務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小,宜春市在某些方面還具有較大的優勢,例如宜春市在旅游業、醫療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因此,宜春市應進一步抓好旅游服務業的發展、加強贛西旅游的聯動與合作,同時積極發展會展、商貿、辦公、咨詢等商務經濟,擴充和完善新城區的服務和商業功能,依托高安物流網絡與品牌資源、明月山機場等大力發展宜春空港經濟和產業,并依托宜春海關的設立,大力推進與發展保稅物流園區建設,并以此建立物流信息服務中心。以贛西三市醫保異地就醫即時結算項目的建設為契機,利用醫療衛生的優勢,將宜春建設成為贛西醫療診斷中心。
3.以《贛西區域合作發展框架協議》簽訂的項目為抓手,加快贛西同城化發展的推進
2014年3月,宜春、新余、萍鄉三市簽訂關于經濟轉型加快發展區域合作框架協議,開啟了贛西同城化協調發展的序幕。從國內外中心城市的建設與發揮作用的功能來看,其實質就是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或同城化發展。因此,宜春要在贛西區域合作的基礎上主動推動贛西同城化發展的事項。
[參考文獻]
[1]唐輝亮.江西省各地市經濟轉型升級綜合能力評價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13,(8).
[2]王德,宋爛,沈遲等.同城化發展戰略的實施進展回顧[J].城市規劃學刊,2009,(4).
[3]焦張義,孫久文.我國城市同城化發展的模式研究與制度設計[J].現代城市研究,2011,(6).
[4]高秀艷,王海波.大都市經濟圈與同城化問題淺析[Jl.企業經濟,2007,(8).
[5]趙英魁,張建軍等.沈撫同城區域協作探索—以沈撫同城化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2010,(3).
[6]李王.城市經濟圈同城化效應的國內比較及啟示[J].特區經濟,2010,(3).
[7]段德里,劉亮等.同城化空間發展模式研究[J].規劃師,2012,(5).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