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

走進印江自治縣新寨鎮生態茶葉示范園區,漫山遍野的茶樹已吐露新芽,茶園里采茶工人正有說有笑采摘春茶。
2008年起,新寨鎮政府把茶葉作為農戶增收致富主導產業,2013年印江生態茶葉示范園區落戶新寨,將新寨茶葉園區作為全省“五個100”工程、全省百個農業園區之一打造。
作為全省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之一的新寨生態茶葉示范園區,現有茶葉面積10480畝,成園茶園5800畝,幼齡茶園4680畝。加工廠(作坊)12家,其中投資400萬以上茶葉加工企業有6家,投入2000萬元以上茶葉加工企業有3家,企業滿負荷生產年茶葉加工量可達1000噸。
隨著茶園的陸續投產,村民嘗到了種茶的甜頭。茶葉園區的陸續投產,也解決了當地農民就業難的問題。“以前這個季節我們沒有什么活干,現在好了,到采茶季節就摘茶葉,一天可以賺一兩百塊錢。”當地村民興奮地說。
根據規劃,新寨生態茶葉示范園核心區將發展茶葉3萬畝,輻射帶動周邊5萬余畝茶葉的種植和加工。“圍繞規范、生態、高效目標,標準化建設茶葉基地。”印江自治縣茶葉發展中心副主任陳德勇在接受采訪時說,目前,新寨正推進現代農業標準化建設,建設園區茶業專業化服務體系,把茶葉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管理。
和印江其他地方相比,新寨茶園多為幼齡茶園,茶業尚屬起步階段,園區建設難度較大。但其優勢在于園區緊靠高速公路匝道,交通便利;生態茶葉加工交易物流區和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小云特色工業園區重合,互補性強。
如今,憑借著產業發展的組織優勢、科技優勢、規模優勢,新寨生態茶葉示范園區業已成為印江茶產業發展的“領頭羊”。2016年,新寨生態茶葉示范園區內企業茶葉加工數量干茶35.4噸,其中翠峰茶8噸,產值1071萬元。
為把新寨生態茶葉示范園區建成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印江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連片,突出規模”的原則,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茶產業。在新寨鎮蘭香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倫勇看來,只有統一茶產品標準,按照標準化的路徑,實現社會化、專業化的分工,才能增強印江茶品牌競爭力。在得知縣里組建國有混合制茶葉股份有限公司——貴州梵之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探索一條適合印江茶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后,陳倫勇自愿出資入股。
采茶時節,新寨也已成為縣城及周邊群眾閑暇時的好去處。
印江自治縣新聞中心主任車文興告訴記者,新寨正奔著全市五星級農業旅游景區目標發展。按照“園區景區化,茶旅一體化”的指導思想,高標準建園,景區化造園。立足新寨鎮生態茶葉示范園內山塘水庫較多、有著名書法家嚴寅亮故居、地處城郊等優勢,著力推進茶旅聯動發展。整合文旅部門的資金,在山間茶園修建了休閑觀光亭、品茶亭等。依托生態茶園和園區自然文化資源,打造嚴寅亮書法品賞—電子商務體驗—生態茶園觀光—農家樂餐飲—水域垂釣等生態文化娛樂一體化觀光農業,將茶產業融入旅游,為旅游提供更加豐富新鮮的特色產品。從茶餐、茶飲、茶禪、茶療、茶居,到觀茶、采茶、品茶、悟茶、斗茶、購茶,構建獨具文化特點和地域特色的茶葉旅游產業鏈。(責任編輯/蒙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