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貴+馬紅梅

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我發現觀么鎮擁有楊家山萬畝茶場、平下溪、巫包溪、紅繡、錫繡和素繡等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我總結提出了“一山兩溪三繡”的發展重點。
我叫彭文貴,黔東南州劍河縣基立村人,2016年8月16日,組織安排我到觀么鎮任黨委副書記。離開劍河縣新聞中心崗位來到觀么,我依然把自己當成一個長期蹲點的記者,用記者的情懷來感知和服務這片熱土。
“觀么有什么資源?”“觀么的老百姓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我能為觀么的父老鄉親做些什么?”帶著這樣的問題,上任三天我遍訪了觀么鎮所有村寨,對觀么的情況有了大致了解。
“萬畝茶場風光很好,彭書記你可以去看一看。”“彭書記,平下溪還有猴子咧。”“彭書記,眼淚坡上有200畝集中連片的梯田,又平水又好!”鄉親們急切地向我推薦觀么。
第二天,我在老鄉的帶領下登上萬畝茶場,發現萬畝茶場其實不止萬畝,還是距離縣城最近最適合登高望遠之地。但茶場已然荒廢,野草叢生、雜木成林,我不由感嘆“萬畝茶場今安在,寂寞無主野草埋”。
“平下秋濃確有時,沉下山腳渾不知;已化溪流滑石過,帶走鄉愁只剩詩。”隨后的平下溪之行,更讓我驚訝于其間的美。“巫包有一瀑,就在省道邊;盛夏當淋雨,冬日為暖泉。”巫包溪之行堅定了我要發展鄉村旅游的信心;“萬擔糧倉眼淚坡,松濤陣陣美景和;春風吹得人心急,何時通路奏笙歌。”登上眼淚坡時我感到責任重大。
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我發現觀么鎮擁有楊家山萬畝茶場、平下溪、巫包溪、紅繡、錫繡和素繡等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我總結提出了“一山兩溪三繡”的發展重點。針對巫包、平夏等中國傳統村落、民族村寨的發展,我提出的“變傳說故事為旅游優勢、變傳統技藝為指尖經濟、變傳統農業為生態產業”的“新三變”思路,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認可。
在班子成員包村任務落實后,我將精力投入到觀么鎮的門戶——巫包村的包村工作中,使巫包長期以來的“臟、亂、差”問題得到解決,協調和落實了500畝鉤藤套種項目和1000余株果樹種植項目,達成了100畝稻魚鴨項目,促成了30畝精品水果觀么冬桃的種植基地的落實。
“跳出巫包打造巫包!”“巫包勝出,觀么就勝出!”我大膽提出這個想法:修通萬畝茶場公路,推動觀么集鎮和巫包村一體發展;要利用集中連片的荒田荒山大力發展冬桃產業,使觀么“冬桃之鄉”實至名歸;要把平下溪、巫包溪的峽谷風光展現出來,成為游客慕名前往之地。
“彭書記,你講的這些,我們聽起來真的就像做夢!”觀么群眾感嘆地說,“我們愿意跟你一起把夢變成現實。”
“青山原有路,少走草木深;年富多踏查,莫枉百姓心。”2016年,我來到了觀么,并且與這里的老百姓結下了深厚情誼,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獲。(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