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梅

要把農民世代守護的青山變成“金山”,讓農戶真正實現脫貧致富,農業科技的支撐必不可少。“三農”行動將農業專家調配到貴州各個縣市,為推動農業科技發展作出了貢獻。
2016年10月至11月,在黔東南州劍河縣南明鎮掛職科技副鎮長的凱里學院副教授張柱亭又忙又累。40多天以來,他跑遍了凱里的各大超市、農貿市場、省內部分企業和學校。累到無力的時候,一想到南明鎮滯銷的土雞,以及貧困農戶絕望的眼神,他就來勁了。
僅僅用跑,土雞的銷路始終擴不寬,張柱亭將眼光投向電商、微信等互聯網銷售平臺。他的努力,引起了中央電視臺、黔東南州電視臺等媒體的關注。農業部和商務部等中央部委、省商務廳借力電商平臺,助力劍河南明鎮土雞銷售,國內愛心企業也伸出援手,劍河滯銷土雞“觸電”成為“網紅”。
通過那家網、京東貴州扶貧館、那家優選淘寶店鋪等渠道宣傳銷售,南明鎮的土雞從滯銷到供不應求。張柱亭被大家冠上了“賣雞鎮長”和“賣雞博士”的名號。
2016年初,貴州啟動“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下稱“三農”行動)。全省共選派10661名農業專家,組建成85支 “科技副職+科技特派員+農業輔導員+農業創業者”農業特色專家團隊,分赴全省88個縣(市、區)、500個鄉鎮(或農業園區管委會)開展服務。
一年以來,廣大農業專家扎根基層,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劍河網紅雞”便是成果之一。
服務群眾
專家指導面對面
3月7日,貴陽市白云區牛場布依族鄉瓦窯村。
天空飄著蒙蒙細雨,田間地頭濕滑泥濘。52歲的省農委農產品質檢中心高級農藝師呂平,走進羊肚菌種植戶李琴的大棚里,仔細查看羊肚菌的長勢。
自2016年1月,呂平被任命為白云區“三農”專家服務團技術團團長、白云區牛場布依族鄉科技副鄉長以來,他經常帶領專家團隊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排憂解難。
“向老師,澆水的時候能不能用灑水壺?用噴霧器好慢。”李琴發問。
“不能用灑水壺,灑水壺水量太大會把還沒破土的羊肚菌壓壞的。”向準回答。
向準是貴州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專家,目前是白云區“三農”專家服務團技術團的成員,每次出行呂平總是不忘把這位菌類專家帶上。
李琴摘起一朵羊肚菌,問道:“這朵羊肚菌的傘部長歪了,怎么回事?”
“這是被鼻涕蟲爬過了,這類羊肚菌不要讓它繼續生長,直接摘了。”向準說。
臨了要走,向準折回來叮囑:“種植羊肚菌的土地邊沿最好弄成斜坡,你這個太筆直了,不利于羊肚菌成長。”
牛場布依族鄉的小山村和瓦窯村由于多方面制約因素,還有部分群眾屬于低收入家庭,是精準扶貧對象。呂平到任后,通過調研,發現白云區氣候條件特別適合食用菌栽培產業的發展,于是他帶領當地貧困戶種植經濟價值高、周期短、見效快的珍稀食用菌羊肚菌與冬蓀。
瓦窯村村支書王正華說:“呂鄉長來到村里后,先后對村里的工廠化育苗中心進行提升改造,引進新優品種,利用溫室對果蔬進行春提早、秋延后種植,認真培訓種植羊肚菌的貧困農戶和科技示范戶,讓我們學到了實實在在的技術。”
技術攻關
示范推廣點對點
2012年10月以來,安順市平壩區向陽村相繼種植了1700余畝核桃,村民原本以為種植的核桃產業將為其帶來長足的發展,但4年過去,核桃均未掛果。
看著一株株只長枝葉不掛果的核桃樹,村民十分苦惱。
2016年1月底,安順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副教授裴彥軍到平壩區鼓樓街道辦事處掛任科技副職,在走訪中聽聞此事,多次到核桃產業基地查看,并及時聯系貴州大學的核桃專家潘學軍教授。在裴彥軍的邀請下,潘學軍趕到向陽村核桃產業基地,實地查看核桃樹后告知村民其栽種的核桃樹是一種晚實(成熟較晚)品種,養護好6年內能掛果,養護不好掛果需要8—10年。
潘學軍多次到現場傳授核桃種植技巧,打消了種植戶的疑慮。
蜂糖李,原是安順六馬鎮當地的野生品種,果大、肉厚、汁多、口感如蜜,但由于種植戶沒有種植技術,蜂糖李的產量一直上不去。
2014年,安順市農業科學院張毅等人開始關注六馬鎮的蜂糖李,并立項研究。2016年,借著“三農”行動的機會,張毅等四名專家被選派到六馬鎮作為蜂糖李研究的科技特派員。進駐六馬鎮后,他們一邊幫助種植戶打造連片的蜂糖李苗圃種植基地,一邊幫助解決了蜂糖李的種植技術問題,并為蜂糖李在宣傳和銷售上出謀劃策,農戶腰包因此鼓了起來。
“過去,一棵蜂糖李樹在豐果期才有20多斤,現在通過育苗、施肥、剪枝等種植技術的改進,其產量達到了50多斤,通過控制李子樹的長勢,蜂糖李實現了豐產和穩產,種植戶收入由以前的人均2000元提高到現在的5000元。”張毅介紹。
路徑清晰
“三農”行動顯效益
位于黔南州惠水縣西南部的蘆山鎮,有一類村3個,二類村1個,一般村11個,涉及精準扶貧戶1046戶,共3577人。
為在兩年內實現貧困村全面出列的脫貧攻堅目標,2016年3月到蘆山鎮掛職科技副鎮長的貴陽中醫學院專家檀龍顏,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積極配合鎮黨委認真開展扶貧工作。
2016年4月,檀龍顏引入“貴州金果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到蘆山鎮花魚村種植了60畝藥用植物羅漢果,并組織成立了1個農民扶貧專業合作社。羅漢果種植期間,檀龍顏與合作社在栽種、搭架、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方面對示范種植戶進行了全方位的培訓和技術指導。同年9月29日,檀龍顏組織開展了羅漢果種植現場驗收會,參加人數逾200人,涉及周邊8個鄉鎮。通過現場驗收測算,每畝羅漢果純收入可達3600元,現場許多農戶紛紛表示了種植意愿。
與此同時,檀龍顏還協助中藥材產業園區建設,指導園區建成6個育苗大棚。目前,他正積極協調鎮政府與貴陽中醫學院對接,準備在蘆山鎮山地高效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建成“校鎮聯合”實習基地。以期通過鎮政府與高校的合作推動地方中藥材產業的發展,為貧困戶脫貧及地方經濟發展助力……
“三農”行動一年來,像檀龍顏一樣的專家在貴州各個地區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85個服務團隊幫助各地制定產業發展規劃2946個,已經幫助落實的發展項目1594個,幫助爭取的上級財政資金61983.98萬元,幫助引進社會資金53370.12萬元。
專家走訪調研69925次,舉辦農業技術座談會和培訓會14493場次,培養農村實用人才175694人,培養致富帶頭人13211個,培訓群眾656586人次。
推廣農作物新品種2555個,推廣農業新技術3862項,解決農業技術難題9490個,協調項目2190個,協調解決資金80291.57萬元,領辦創辦農業產業化項目560個,領辦創辦農業產業化項目投入92943萬元。(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