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雨
千呼萬喚之后,共享單車的相關管理政策終于要出臺了。交通運輸部會同有關部門起草了《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于日前對外發布。其中對用戶注冊、押金、亂停亂放等大家關心的問題給出明確回應。
這是一份“遲來的愛”。因為共享單車在各大城市早已“泛濫成災”,此前還沒有哪一個產業能夠讓人們感到如此深切的愛恨交加。愛之,畢竟共享單車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恨之,以深圳灣為代表,各地都出現了浩浩蕩蕩如蝗災一樣的“單車污染”。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共享單車行業爆炸式增長亟待《指導意見》進行切實的調控。更關鍵的是,能夠讓共享單車行業回歸發展初衷,脫離過度濃重的金融屬性。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早已是共享單車行業公開的秘密。一個只見投入鮮見產出的新興行業,如果不是看重以一當多的押金乘數效應,如果不是看重其輻射其他行業的跳板作用,哪里會形成投資人蜂擁的畸形局面?而今天我們看到《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鼓勵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運營企業采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賃服務”,要求對押金實行專款專用并接受監管,推行即租即押、即退即還的模式,從而有效遏制其金融屬性的膨脹。
亂停亂放是共享單車迄今為止最突出的問題,不僅有礙觀瞻,也嚴重影響行車和行人的交通安全。很多人建議和贊同將包括亂停亂放在內的騎行者不文明行為納入個人征信記錄,此次的《指導意見》也有這個傾向,提出推廣運用電子圍欄等技術,綜合采取經濟懲罰、記入信用記錄等措施,有效規范用戶停車行為。
筆者以為,由于電子圍欄在一定程度上有被暴力破解的可能性,所以有關部門可以嘗試建立官方的監管應用App,對亂停亂放的共享單車,采用隨手拍、二維碼+GPS定位,或者更優的手機技術工具,交給群眾來舉報,監管方可根據舉報對共享單車平臺作出逐一或者累計處罰,追究平臺的管理責任。罰金可以一定程度反饋給舉報群眾,促進群眾監督的積極性。這樣既能夠補償被侵害的公眾權益,又能夠逐步形成良性的監督循環。
另外,在筆者看來,《指導意見》在兩個維度上還存在商榷空間。一是“屬地管理”,二是“多方共治”。將來在執行的時候,會不會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各地各市的發展思路不盡相同,而各個部門和權利主體的利益訴求也是千差萬別。筆者以為,“屬地管理”和“多方共治”存在變成“屬地不理”和“多方不治”的可能。▲
(作者是技術經濟觀察家)
環球時報20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