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一季度財政赤字1551億元
財政部近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36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917億元,收支相抵后的財政赤字為1551億元。
一季度即現財政赤字的情況多年罕見,這種進一步加碼的積極財政政策在嚴守安全邊界的前提下,不僅不會出現像部分歐美國家那樣深陷其中的政府債務危機,反而凸顯出了多重向好積極因素,其中包括:
首先,從支出角度來看,這表明中國通過“穩投資”繼而實現“穩增長”乃至經濟轉型升級的操作空間還很大。這主要體現在一季度財政支出結構中,民生類投入增幅顯著,如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2.9%,教育支出增長18.7%,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增長29.4%,城鄉社區支出增長21.2%,住房保障支出增長46.8%。這類開支在中國前期社保欠賬較多的情況下,可以大幅扭轉城鄉居民基于預防性動機而不得不維持的過度儲蓄傾向,進而從原點上推動經濟增長模式向消費拉動良性轉變。其較高的邊際效應,在中國經濟相對順利的觸底回暖過程中,正在不斷獲得印證。
其次,從收入角度來看,這表明中國的減稅降費已經有實質性、大幅度進展。這主要體現在近年來,隨著以減稅為主要內容的稅制改革和優惠政策持續加力,減稅降費效果加速顯現,去年全年僅企業稅負就減少了5700多億元,并且所有行業實現稅負只減不增。今年一季度,在前期調整基礎上,又有一大批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密集出臺,由此釋放的紅利,將持續激發出更大的市場活力和更大的社會創造力。
第三,從時段角度來看,這表明中國的財政預算管理水平在迅速提升。這主要體現在以往年份財政赤字之所以一般僅在下半年出現,很重要的技術性原因是預算執行的時間分布很不平衡,所謂“年底突擊花錢”的現象并不鮮見,而近年來,隨著預算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工作得到加強,預算支出的進度也明顯提高,最后兩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占全年支出總額比重一路下降(去年已首次跌破20%),今年一季度即出現赤字實際也是這種進步落至實處的成果體現。
第四,從防風險角度來看,這表明中國的反周期調控目標更為統籌兼顧,手段更為精準靈活。這主要體現在新形勢下,中國經濟同時面臨諸多復雜甚至相互背離的新情況,“大水漫灌”式的總量調控不僅本身針對性不夠,由其引出的風險點也在增加,因此,這種情況下,通過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的定向調控,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有針對性地實施“噴灌”或“滴灌”,如去年推出的向小微企業定向減稅及擴大“營改增”試點等,再如今年新推出的對投資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既可以有效發揮宏觀調控激活力、補短板、強實體的重要作用,又能夠切實防范經濟大起大落等潛在風險,很好地體現出了調控思路和政策工具與時俱進、探索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