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翔翔
1661年,葡萄牙的凱瑟琳公主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陪嫁里有7座相距不遠、大小不一的印度島嶼,周圍有濕地,島上有漁民。英國王室得到之后也沒太當回事兒,轉手就把它們丟給了東印度公司去打理,后者卻很快嗅到了潛在的寶藏——阿拉伯海的天然良港。幾番填海造地之后,孟買——一座新的印度城市誕生了,而且很快成長并繁榮起來

今天的孟買,是個人口2400萬左右的大都市,熱鬧、擁擠,喧囂,可以讓任何一個初來乍到的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無論是國際頂級還是平價品牌都不能阻擋滿城傳統服裝的爭奇斗艷,不提美丑胖瘦,一身的紗麗或沙瓦—卡米茲總能穿出一番風韻;無論西餐、中餐還是日餐,仿佛都帶著一股印度香料的味道;大廈里的井然有序可以瞬間轉成一墻之外混亂的交通,雖擠成亂麻卻神奇地不見事故頻發;謙謙君子、窈窕淑女也不能免俗地在擁擠的車流中靈活穿梭;世界級巨富令人咋舌的豪奢襯托著市區郊外連片貧民窟的簡陋寒酸;寶萊塢不斷制作著花團錦簇的歌舞與俊男美女的童話,而現實中的“達巴瓦拉”日復一日肩扛手提各式各樣的飯盒,奔波在家庭與辦公室之間,市中心的“千人洗衣場”里更有一年四季洗不完的被單、襯衫等飄揚在霧霾天里一眼望不到頭。
置身孟買,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已足夠精彩紛呈;放眼孟買,形形色色的建筑也會讓人大開眼界。為了迎接英王而建的印度門如巨人般矗立在海邊,實業家塔塔的泰姬瑪哈王宮酒店以俯視的角度置身其后,其建設源于殖民時期曾遭受的“只接待白人”的屈辱;市政廳不僅是孟買最早的殖民時期建筑,也是全印度最精致的新古典主義建筑之一;孟買大學、高等法院、威爾士親王博物館、維多利亞火車站則是19世紀中期興起的印度—撒拉遜風格代表作,當時的建筑師們熱衷于把印度伊斯蘭元素與歐洲新古典或是哥特式建筑融合為一。
維多利亞火車站(現以印度民族英雄賈特拉帕蒂·希瓦吉命名)完工于1888年,200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位于孟買鬧市中一處難得寬闊的路口,雄偉而華麗,第一眼看上去像一座歐洲宮殿或是大教堂,圓頂、尖塔、拱頂、裝飾肋、花窗、束柱……似曾相識,但仔細琢磨后便會發現“融合”的巧思。正門口,一獅一虎守護兩側,分別代表了英國和印度;建材有意大利大理石、緬甸柚木,還有孟買本地的黃色“馬拉德石”;雕刻、飾帶、彩色玻璃圖案的主題既有西方文化與人物,也不乏本土的植物、動物諸如大象、孔雀。這個印度次大陸最古老的鐵路樞紐在英國設計師與印度工匠的合作中誕生,在兩方的歷史糾葛中生存,在印度獨立后繼續發展。如今,每天700萬人來往于此,其中絕大部分是孟買的通勤族。
從火車站一直向南走,到了印度門腳下的阿波羅碼頭,登上渡輪,在平靜的阿拉伯海中以龜速行駛大約1個小時,就到了離孟買不到15公里的另一處世界文化遺產——象島石窟。“象島”一名來源于葡萄牙士兵在島上發現的一尊巨型石象,當地村民則稱之為“伽拉普利”,即“洞穴之島”。
因為沒有文字記載,象島石窟的來源已不可考,大約建于公元五六世紀,挖山鑿石而成,是印度教主神濕婆的神殿。主殿邊長40米,高度6米,粗壯的立柱整齊排列,擾亂了照進殿內的光線。正對入口的南墻凹處,5.5米高的濕婆三面像在半明半暗中默然矗立。正面的濕婆面容端莊,仿佛陷入了冥想;兩旁雖僅是側面,卻能從鼻、唇、下巴的弧度清楚地感受到濕婆截然相反的另外兩面——憤怒與平和。三面像是濕婆 “三重身份”——創造者、破壞者、保護者的合體,在印度教雕塑中并不常見,如此規模且年代久遠的恐怕目前只有這一座。三面像的細節不僅反映在濕婆的面容上,腕上的手鐲、胸前的項鏈、耳垂的飾品、頭頂的王冠、兩鬢的卷發等等,不知何年何月何人精雕細琢而成,讓這位印度教主神極富表現力。

神殿內還有多幅大型壁雕,比起莊嚴的三面像,它們生動得像連環畫,向凡夫俗子們描述著神的生活。半男半女的濕婆腰身柔軟,半倚著神牛坐騎;婚禮中的濕婆面露微笑,執手嬌羞的雪山神女;鎮定自若的濕婆頂住恒河女神的重壓,讓恒河安全落入凡間;神山上巋然不動的濕婆輕松制服了妄圖撼動神之居所的魔王羅波那;閑情逸致的濕婆擲骰子贏了,妻子似有嗔怒;金剛怒目的濕婆手持利劍,魔鬼安陀加無所遁形;舞蹈的濕婆、冥想的濕婆……從婀娜多姿、喜悅祥和到睿智冷靜、神勇威猛,濕婆千變萬化。而印度教其他諸神,梵天、毗濕奴、象頭神、因陀羅、喜馬拉雅山神、恒河女神等等像綠葉襯托著濕婆,更有各路“仙妖甲乙丙丁”充當背景,且所用“服飾”、“道具”無一不精。
與埃洛拉、阿旃陀相比,象島石窟小了很多,濃縮成一個密集的神的天地。離開的路上,游人越來越多,小販們窮追不舍,渡輪上很快坐滿了第一批返回的游客和進城的島民。還是平緩的航行,神的世界仿佛漸行漸遠。然而,對于這樣一個絕大多數人信奉印度教的國家而言,萬丈紅塵中神同樣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