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海生
摘 要 柳城縣開展稻田地力評價,查清稻田基礎生產能力、土壤肥力狀況、土壤障礙因素、土壤質量狀況等,并找出了影響水稻生產發展的地力障礙因素,提出稻田改良的具體措施,為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和科學施肥等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水稻;稻田地力;改良;柳城縣
中圖分類號:S15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72
1 柳城縣水稻生產現況
柳城縣水稻土有3類成土母質比重較大:一是石灰巖溶質,占稻田面積44.9%;二是砂頁巖溶質,占稻田面積27.9%;三是河流沖積物,占稻田面積5.6%。柳城縣水田面積1.86萬hm2,其中:常年種植水稻1.53萬hm2,其余水田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調整出望天田、水尾田,改種桑樹、水果、蔬菜等高效型經濟作物。
2 水稻生產存在的問題
一是中低產田面積大,占水田面積的69.2%;二是農田基礎設施還沒有完善;三是種糧效益不高;四是水稻生產受春旱和秋旱影響嚴重,多年的氣象資料表明,平均每3 a水稻生產受到一次比較嚴重春旱和秋旱影響;五是水稻生產施用有機肥不足,土壤培肥有待進一步改進,目前有機肥的肥源較少,商品有機肥成本高,在水稻生產過程中施用有機肥很少,基本上是施用化肥,長此耕作土壤肥力難以改善;六是稻田冬種綠肥面積不大。
3 水稻田地力評價方法
筆者針對性地調查了柳城縣水稻種植的分布和生產情況,對當地的耕作條件、土壤類型、土壤肥力等進行較全面的調查統計分析和取樣化驗分析,以掌握柳城縣水稻種植區域耕地的地力情況。
評價因子隸屬函數的確定,主要包括戒上型(有機質、有效磷、速效鉀、耕層厚度)、峰型(pH)和概念型(成土母質、土壤質地、障礙類型、排澇能力和灌溉能力)。
利用柳城縣耕地資源管理系統對全縣耕地進行生產潛力評價,計算出各個評價單元的地力綜合指數,按照累計曲線法進行分級,共將全縣稻田分成六類:一類地:0.79145~0.90231;二類地:0.75074~0.79144;三類地:0.70302~0.75073;四類地:0.65603~0.70301;五類地:0.60700~0.65602;六類地:0.49032~0.60699。
5 對策建議
5.1 做好中低產田利用改造
5.1.1 因土壤障礙因素造成的中低產田
冷浸類中低產田的改造途徑主要有兩個:第一,增設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第二,進行耕制改革,大力推廣水旱輪作和半旱式栽培。滲漏類中低產田的改造途徑:進行客土改良,沿河實行水旱輪作增種綠肥或蔬菜進行配方施肥等技術。黏、酸、瘦類中低產田的改造途徑:進行客土改良,有針對性施肥,特別是增施有機肥或栽種綠肥。
5.1.2 栽培技術不當形成的中低產田
秧母田主要是秧苗期拉長秧苗營養不良,幼穗分化期短、穗小粒少,其改造途徑為:選用優質、高產、良種,早播早插。因過度耕作而造成的低產田主要是過去對土壤掠奪式的利用,使土壤供養不足、土質下降、產量低下,其改造途徑為:冬季種植綠肥培肥土壤。望天田是常年靠天下雨灌溉造成水稻因干旱減產,其改造途徑為:有條件的地區可解決水源及時灌溉,無條件的改走旱路,改栽甘蔗、果樹、桑樹等作物。因施肥不當造成低產田,長期單一的施用磷肥等,有機肥施用少,掠奪式的栽培方式,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桔,土壤結構變差。改造途徑:增施有機肥,氮磷鉀合理搭配施用。
5.2 綜合改造配套措施
改造中低產田的技術關鍵是走綜合改造的路子,要抓好工程措施——修排水溝,生物措施——優化種植結構、改進栽培技術、化學措施——推廣平衡施肥,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優質復合肥等。此外,還要修建和改造排灌渠道,保證水源、排洪防沖、防治串灌;利用綜合增產技術,選用高產優質品種,早晚稻品種合理搭配,立足抗災、早播早栽,使水稻分蘗早,成穗率高,水稻揚花安全,避開了嚴重的高溫伏旱及寒露風天氣;同時注意加強病蟲害防治,增施有機肥,看苗追肥,實行氮磷鉀配方施肥;大力推廣綠肥種植,提高稻田生產能力;實行優質稻產業化開發,增加稻米附加值,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