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枏
摘 要:一般來說,法的價值的實現是法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的過程和結果,也是法的價值沖突被解決的過程和結果。知識產權法的激勵功能是顯而易見的,也正因為激勵功能,知識產權法必將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其作為一種獨特的法律規范對知識創新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知識產權的開發、轉化及保護程度將更為典型地體現當代科技行為主體之間的博弈特質。文章從知識產權法對知識創造主體的公平感知、行為強化、成就期望等角度探討了知識產權法的激勵功能及其發生機制。
關鍵詞:知識產權法;激勵功能
一、知識產權法激勵功能的特質
知識產權法對個體行為的激勵方式多種多樣,激勵方式的運用往往依據知識產權法的激勵特質而定:
1.知識產權法的公平激勵功能
公平、公正是法律的最基本功能,知識產權法也不例外,正如博登海默所說:“正義具有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形狀,并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當我們仔細查看這張臉并試圖解開隱藏在其表面之后的秘密時,我們往往會深感迷惑。”我們從公平理論可以得到一些啟示。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1967年提出了公平理論,主張每個人不僅應該關心由于自己的工作而得到的報酬的絕對值,而且也有必要關心自己的報酬與他人報酬之間的關系。如果以Op代表一個人對自己報酬的感覺,以Ip代表對自己付出的感覺,以Oo代表對他人報酬的感覺,以Io代表對他人付出的感覺,則公平模式為:Op/Ip=Oo/Io.如果Op/Ip小于Oo/Io,就會認為報酬過低而產生被剝奪感,以至于改變行為,如果Op/Ip大于Oo/Io,也會因報酬過高產生內疚感,同樣也會改變行為。
知識產權法通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使知識產權的創造者的正當權益不受侵害,也正是由于公平杠桿在起作用。知識產權法的公平激勵功能主要體現于公平競爭和分配機制上。分配的公平感知主要指對知識創造勞動質和量的價值判斷,在“按勞分配”基礎上達到勞動價值含量的平衡,這體現于科技人員付出與報酬比例的合理程度。也就是說,如果知識產權法不能體現公平(尤其分配公平)原則,勢必會大大挫傷知識創造主體的積極性。
2.知識產權法的強化激勵功能
在一般人的概念里,法律的懲罰功能被視為最主要的功能,而忽略了法律的規范和獎勵功能,正如弗里德曼所說“法學研究總的來說對獎賞注意不多”,“法律制度似乎使用懲罰比獎賞多。從某種意義上說,懲罰似乎更有效”。如《刑法》中的刑罰條文主要體現法律的懲罰、威懾功能,而知識產權法由于其特定目的則宜以激勵為主。可以預測,知識產權法的懲罰功能將逐漸削弱以致消退,其功能更多地通過對知識產權創造主體的認同、獎賞使其行為得到強化而實現。強化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他認為當個體行為結果對自己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重復出現,當行為結果不利時,此行為就會減弱或消失。一般將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前者指利用特定的刺激因素,使人的某種行為獲得鞏固和加強,使之再發生的可能性增大,如表彰、加薪、升職等。負強化則相反。知識產權法的強化功能主要是對知識產權創造主體的有效行為的強化,如我國《科技進步法》關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規定等,都是為了激勵科技人員的創造行為。當然,對那些侵權者的懲罰也是十分必要的,負激勵與正激勵殊途同歸。
3.知識產權的成就激勵功能
成就需要是較高層次的需要,與知識創造主體的需求吻合,科技人員一般受過高等教育,在從事智力勞動過程中,有著強烈的創造欲望而不甘于平庸,知識產權法為他們取得較高成就創造了條件。成就激勵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麥克萊蘭提出來的,他認為在基本需求滿足之后,人的行為取決于權力、友誼和成就需要的滿足程度,高成就需要的人喜歡挑戰性、風險性和高目標的工作,希望有所作為。在我國,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建立健全為我國科技人員施展才華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知識產權法激勵功能的發生機制
知識產權法的激勵功能的發生是有條件的,受制于社會環境、立法制度、司法實踐以及與知識產權相對應的行為人的知識結構、能力和價值判斷等諸多因素。要使知識創造主體保持一定的創造熱情,就必須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斯克特的“活化理論”和弗魯姆的期望理論,激勵的目的就是要實現一定的績效預期,績效大小往往取決于個體的能力和積極性,而積極性又取決于行為動機的強度,動機強度與活化程度有關,活化程度又受激勵水平的影響。即:工作績效=個體能力×積極性,而積極性=F(動機)=F(活化程度)=F(激勵水平)。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能力是常量時,其工作成績就取決于所受的激勵程度。
另外,根據心理學家勒溫的觀點,人的行為是個體(內在心理因素)與環境(自然、社會)的函數,即人的行為=F(個體×環境),由此,可以發現激勵發生的程序:
環境刺激→被感知的需要→引起動機→驅動行為→指向目標
也就是說,知識產權法的激勵功能發生機制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多個變量交互作用的復雜過程,首先要考慮社會環境的影響。在一個崇尚知識的文明社會環境中,如果知識和人才得到應有的尊重,知識產權容易得到保護,就會極大地調動人們的知識創造熱情。另外,社會法律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完善的立法制度和成熟的司法體系對知識創造主體的激勵作用不可低估。如果立法不合理,司法不到位,缺乏信度,那么知識產權的激勵功能就無法保障。其次要分析知識創造主體的需要。關于需要,國內外都有成熟的理論。馬斯洛強調了人的需要層次性,赫茲伯格則提出除了外部的刺激外,還存在個體內滋激勵因素。據此,對科技人員的激勵必須以滿足他們的基本需要為前提,然后引導、滿足他們的高層次需要,并激發他們的內滋激勵因素。如提高成就感,體驗創造的樂趣等。再次要激發科技人員的優勢動機。知識創造動機的強度是指向目標行為發生的條件,需要的滿足使科技人員的創造動機得以確立。最后要引導優勢動機向行為轉化,科技人員的創造行為受目標效價和期望概率的制約,如果目標效價不大就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如果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極小又使人望而卻步,誘發科技人員的創造行為是激勵機制的關鍵環節。當然創造行為并不代表創造結果,能否實現預期的目標是判斷激勵作用的實質尺度,這一點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孫珊珊.淺談知識產權法激勵功能[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5(11):248.
[2]趙麗敏.論中國知識產權制度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激勵機制研究[J].特區經濟,2012(1):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