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必須要找出相應的閱讀教學新方法、 新手段和新途徑,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只有認真鉆研教材,與時俱進,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認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把語文教學提到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提出:“中學生要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閱讀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初中階段,教師應該抓住這一寶貴時機,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放在首位
新生事物對人的吸引力是最大的。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就是錄音機,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課件制作合理地把聲音、圖像、文字、動畫和視頻等有機結合起來。當這些感觀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必然會強烈地刺激學生,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就會被激發出來,從而調動了他們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筆者利用多媒體上的第一節課是朱自清的《春》。一曲《春天的旋律》把學生的思緒拉回課堂,接著用多媒體播放《春》的課文朗讀,錄音、文字和畫面吸引學生的眼球,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他們就如身臨其境。當學生身心置于自然之春的意境時,聽讀結束,筆者趁熱打鐵,讓學生帶著問題細讀課文。他們通過討論,互相補充,就能明確課文主要內容,并且依照課文的脈絡,用自己的語言很好地復述出大師筆下春天的美。
采取多媒體教學手段,給學生創設一種趣味橫生的教學情境,使之進入一種“樂讀愛讀”的境地,自覺地投入到閱讀中去,學生才會真正把學習語文當做一種快樂的事。可見,興趣對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是學生進行預習或課外閱讀時必不可少的“老師”。在預習中遇到生僻的字、詞、概念以及各種知識的歸類時,都需要借助工具書。
預習文言文時,更離不開工具書。雖然課文中部分詞語有注解,但要讀懂文意還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精讀文章重點段時,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更是難點。有了工具書的幫助,學生在精讀課文時,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優秀生要是借助工具書能讀懂詞、句、段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初步了解行文思路,那么在課堂上經教師的點撥后,必定學得輕松愉悅。
文言文中虛詞、一詞多義,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這兩種詞在文言文中也是常見的。要突破這一難點,工具書就是最好的輔助學習工具。它常常會在某一課的知識點中作歸類,還有一定量的歸類鞏固練習。學習文言虛詞、一詞多義,除了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更需要強化記憶,在工具書的歸類練習下,能加深記憶,又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有了利用工具書預習這一習慣,就能形成較好的綜合分析能力,閱讀能力的提高就會水到渠成。
可見,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培養學生讀寫結合的習慣
閱讀教學不但要教會學生讀書和在讀中體會文章的人文內涵,還要讓學生從讀中學寫。閱讀教學本身就兼具了指導寫作的任務。
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閱讀,筆者都要求學生養成讀寫結合的習慣(每人準備一個筆記本)。比如,在學習孫犁的《蘆花蕩》一課時,文中就有不少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明月清風的夜晚……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筆者要求學生先在文中畫出這些寫景的句子,并把它們抄在專用的筆記本上,細細品讀、體味,再仿寫幾句,寫寫自己家鄉的景物。在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時,筆者作適當的點評,并小結強調:閱讀寫景的文章,要注意作者怎樣抓住景物的特征進行描繪,同時還要體會在景物描寫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初中生如果要開闊視野,提高閱讀水平,就必須加大課外閱讀量。圖書館、閱覽室書目數量的增加,學生個人讀物的輪流閱讀,改變了以前農村初中生課外閱讀嚴重缺乏的現象。然而,課外閱讀的特點是范圍廣,內容雜,數量多,隨意性大。若學生不能掌握適當的閱讀方法,很可能讀了就忘,徒勞無益。因此,筆者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初步要求是讀寫結合。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隨讀隨記,字詞加圈點,重點句段加批注,疑難地方加問號,以幫助理解和記憶。讀物中的名言警句、優美詞句、重要段落也應抄寫在筆記本上,以便日后查閱和使用。閱讀名著時,可寫讀后感或評論等。課外閱讀要獲得較好的效果,單是學生努力還不夠,還要有教師的及時檢查和點評。只有在教師的督促和認可下,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終形成習慣。
四、注重情感熏陶,增強學生語感
讀能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經過大量的閱讀就能獲得語感發展。就像古人說的一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一直要求學生多讀,雖然不能讀百遍,但至少也要讀三四遍。在精讀重點句段時,要讓學生推敲體會,看看用哪個詞更準確。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新聞兩則》時,就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然后聯系上下文,比較兩個句子,說說哪一句好,為什么。 “ ①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三十萬人。 ②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通過引導學生細心品味,增強語感。 然后說一說第②句好的理由:“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而用“越過”表現不出經過戰斗。“渡至”比“到達”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順利之意,而用“共”字不能表達這些意思。這樣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生體會錘煉字詞的妙處,于潛移默化中語感就形成了。只有反復閱讀,通過自身實踐,強化感知,才能獲得新的見解。不難看出,比較閱讀能夠發展語感,更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總之,語文教師只有認真鉆研教材,與時俱進,在教學活動中重視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認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把語文教學提到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