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國
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多總結,多探索,注重教學結構的設計與調節,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注重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能力,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需要。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多年的數學教學,讓我對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有了粗淺的認識,下面簡單的談談我的做法。
一、培養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的發展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既要研究教師的教,又要研究學生的學,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掌握規律、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展。為此,教師要加強學習方法指導,認真分析鉆研教材,發現并揭示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的聯系及系統的整理,使學生所獲知識在頭腦中形成知識體系。
二、靈活組織教學,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 。這里所指的“數學活動”應是指數學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問題解決等思維實踐活動,并非肢體的運動。因此,設計一些數學活動,使學生能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和掌握,對數學產生興趣,產生情感,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在設計數學活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應明確目標,數學活動要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即通過活動達到“數學化”的目的。
第二、應明確內容,數學活動主要是圍繞數量關系、空間與圖形、數據與可能性等方面展開,即在活動中發現和思考數學問題。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收集數據等,認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并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建立概念的全過程,使學生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發展了思維品質;引導學生了解、認識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讓學生在往返學校路上,通過“走一走”等建立起“千米”的實際長度的概念;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再如解答簡單應用題時,根據問題找出所需的已知條件就是分析的過程,根據已知條件提出所能解的問題就是綜合的過程。解答復合應應用題時,分析、綜合就較為復雜。先把復合應用題分解為幾個有聯系的簡單應用題,進一步分析解每個簡單應用題所需的已知條件,然后把已知條件成對的結合,連續地解答幾個簡單應用題,最后得到問題的答案。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質疑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苯處熤匾晫W生的質疑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一環。
首先要營造輕松自由的氣氛,讓學生敢于質疑。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性發揮的前提,它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于思維,敢于質疑。因此,我們教師要與學生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更應該傾注以愛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其次,要允許學生質疑“出錯”。這是學生敢于質疑的前提。例如,在教學三年級《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時候,我給每組的同學發了一個長方形,要求這個圖形的面積,當即就有同學問:“不知道長和寬,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我接著問:“這個問題要怎樣解決呢?”學生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尋找問題的答案,課堂氣氛活躍,最后小組動手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很快就計算出圖形的面積。
其次要創設疑惑情景,讓學生喜歡質疑。 興趣是兒童入門的先導。愛因斯坦說過:“最好的老師莫過于熱愛。”兒童有了熱愛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會在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創設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誘導學生積極提問,將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教學目標充分暴露于課堂,以利于通過討論解決問題。同樣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時候,我首先出示兩個圖形,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有的學生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有的學生用1平方米的單位進行測量。在肯定了學生們積極想方法、開動腦筋的同時,我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中國土地的面積還能用這樣的方法嗎?”學生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也不實際。那么,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疑問萌發起學生求知的欲望,他們躍躍欲試,開始探求新知識。
最后還要精心創設矛盾,讓學生善于質疑。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币虼?,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矛盾,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培養學生質疑的主動性。這種“好奇”心理往往能促進學生細心觀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進而主動去進行探索活動。在教學《萬以內筆算減法》的時候,教學進入練習之前,我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一個學生提出:四位數的減法,可不可以從高位減起?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問題,我聽到這個質疑以后,沒有立即表態,更沒有提出反駁意見,而是把質疑的問題當成新的認知沖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在新的問題情境中進行探索學習,我為學生提供三道計算題,作為新的探索材料,接著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討。在組織交流時,我啟發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學生經歷了“猜想(假設)——論證——實踐——結論”這樣一個認知過程。得出“從高位減起,一次看兩位,不夠減時,也要向前一位退1,不過要先退1,再寫上差”。教學的最后,我通過問題:“課本上為什么選擇了從個位減起”來小結,引導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有些方法盡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瑣、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這樣的結果,既使學生認識到這段學習的收獲和意義,又沒有給質疑的學生留下一絲一毫的傷害痕跡。而是有效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再一次獲得了自主學習成功的情感體驗。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除了教材本身提供的條件以外,和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方法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精心設計思考題,加強思維訓練,不斷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
總之,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基礎課程,教師應該不斷地分析總結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探尋開展思維訓練的方法與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使學生養成積極鉆研的學習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