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夷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的日益發展,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國內經濟秩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物質極大豐富,國際交流頻繁,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以來受到各界的關注,通過對一二三課堂研究近況的梳理,整合一二三課堂教育,分析研究的意義和背景,讓學生在積極活動中去體驗,發掘生命的活力,進而不斷的使道德理念得以提高升華,達到德育教育的目標。
【關鍵字】思想道德;一二三課堂
一、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的日益發展,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國內經濟秩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物質極大豐富,國際交流頻繁,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以來受到各界的關注,國外的思潮、價值觀不斷涌入。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沖擊著校園文化,非常容易侵襲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傳統的價值觀逐漸被弱化,學生的思想觀念也會隨之改變,這對于培養我國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這也是思想品德教育丞需解決的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及成員的關注。
而學校對學生開展的相關課程則被視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戰場和主陣地,原本應該鮮活、生動、形象,然而卻被看作是向學生灌輸思想的工具課,枯燥乏味,使學生產生了畏懼,教師也怕教的趨勢。尤其把升學率看作是衡量學校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的今天,學校片面追求成績,一味的迎合考試、重視分數,輕視甚至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學生自我意識太強,以自我為中心,參與協作能力差,造成一些學生思想素質低下。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學生存在于社會生活中,使其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直觀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僅限于學校開展的課堂教學中的四十分鐘是不能達到教育目的,因為思想品德教育不僅是在課堂上的教學,也為校園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品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一二三課堂的整合,讓學生在積極活動中去體驗,發掘生命的活力,進而不斷的使道德理念得以提高升華,達到德育教育的目標。
因此,對學生進行全方面、多側面的教育,必須梳理一二三課堂研究近況,采取綜合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效果,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為培養德智體美勞都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人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研究近況分析及結論
從查獻來看,對思品一二三課堂資源研究的資料較多,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中學思想品德課第一課堂”的研究
第一課堂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 學者們主要是圍繞著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與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與過程、教學方法與途徑、教學模式與效果展開研究。
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與教學理念的研究。范貴富在《試談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如何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科海科教論壇》2010年第5期)一文談到在實施素質教育中,不僅要對教育觀念進行轉變,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對學生的心理、習慣的養成進行培養。他強調讓學生走出書本走出課堂,注重與實踐相結合,特別是要精心設計活動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到知行統一。戴洪才在《新視域下初中思品課中目標教學的運用》(《文科愛好者》2011年第6期)一文提到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創設情境教學目標等六個環節進行實施,有利于優化課堂結構,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提高課堂效率。鄭麗紅在碩士論文《初中思想品德課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2005年)中談到從新課程改革等方面詳細的闡述了其重要性,并針對如何有效的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進行闡述和論證,最后提出自身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和過程的研究。呂志蓮《關于思品課創境激趣教學環節的幾點思考》(《教育學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思想品德課創境激趣環節要與其學科門類相銜接。在表現形式上要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的機會,注重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讓學生在探知、求索的引導下享受快樂的學習生活。
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和途徑的研究。喬銘禮《思想品德課導入法之我見》(《教育學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提到了教師應將具有創造性的導入法深刻地融進教學中,介紹了巧設疑問等六種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具體運用。
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和效果的研究。毛文蘭《初中思想品德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建構與思考》一文中提到“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源頭,其實質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變被動為主動的過程,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意識,就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劉朝明《淺談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率》(《科海科教論壇》2010年第5期)一文中提出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培養他們的獨立性進而發現其身上的獨特個性;教師還應在教學中充分的發揮主導。合理的運用聲像,加強教學的效果,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其求知欲。
學者們對第一課堂的目標、理念、內容、方式方法、教學設計、過程步驟、模式、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研究,反映出第一課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圍繞第一課堂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個性特點和不同學生的需要,把握教材教學特點,提出了如情感法、創景激趣法、頭腦風暴法等各種生動而有實踐意義的方法途徑,這為第一課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好地發展提供了參考咨詢,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學習成長、相互交流進步的理論依據,同時也豐富了目前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現有研究,也啟發了筆者對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標準的共鳴和滲透,為筆者在研究第一二三課堂的整合時,提供了借鑒和創新的源泉。
第二,對“中學思想品德課第二課堂”的研究
姚小麗《在活動中體現德育教育的直觀有效實施》(《教育學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談到實踐活動是緊密聯系學生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橋梁,也是體現他們對知識的綜合利用。且對學生產生直接的經驗,尤其是活動內容的三個特性。讓德育教育具體融入到活動之中,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讓學生在積極活動過程中去體驗。
張雪蘭《淺談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才智》2012年第8期)一文中提出教學生活化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教學生活化,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要結合時政熱點,培養學生責任感;要使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學生能力,陶冶學生情操。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參與和親身體驗,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第三,對“中學思想品德課第三課堂”的研究
蔡俊成《淺論如何上好品德與社會課》(《科海科教論壇》2012年第5期)一文中談到以生活基礎,課程也始于生活,促進學生在社會性方面的發展。提出以生活為本,在生活中向生活學習,讓學生快樂的享受生活。
陳明明《環境調查活動的開展--初中政治社會調查活動初探》(《政治課教學》2004年第1期)一文中提到初中思想品德課不僅要關注學生生活,還要與社會實踐的聯系相結合,通過學生積極的參與各種活動,對知識結構和能力進行逐漸地完善,提升生活經驗。以環境調查為對象,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活動,強調了實踐活動的重要性。
第四,對“中學思想品德結合一二三課堂運用”的研究
經查閱相關文獻,有關中學思想品德整合一二三課堂教學的研究論文論著基本沒有,只有在高校、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相關的論文論著,但都少見。
王多明《整合一二三課堂教學資源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昌吉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促進全面發展。因此,我們要對思想教育的縱深度進行不斷地挖掘,將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全面地發揮,大力建設第二課堂的精品文化活動,緊密結合第三課堂的實踐活動,全面整合三類課堂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育人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學者們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對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問題進行了研究,各具特色。但筆者認為,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現在:研究僅僅局限于國內的經驗介紹,對本文有開拓思路的作用,對國外的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問題的研究尚未檢索到相關論文,沒有從根本上起到對比借鑒作用;有些理論性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教師對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問題理論研究的表面層次和部分地方,缺乏對理論的系統和深刻的研究和剖析,對思想品德教育在實踐中的意義指導不太明顯;有些實證性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某幾個或一個環節,如模式、內容、途徑、目標、效果評價等,不能從整體上把握其規律,針對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第二三課堂的關注也比較少;已有研究往往只是停留于單一內容的描述,而對第二三課堂的重要性等問題缺乏深入的分析與論證,對于如何解決三個課堂相互聯系和補充的問題缺乏系統的理論探討。有關一二三課堂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現狀的研究尚未檢索到相關論文,可見加強對它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時也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間。
三、研究意義
一二三課堂資源的研究,既是全面適應社會政治、經濟和教育的發展需求,也是把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論付諸于實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展各種各樣有利于學生成長的精品活動,在活動中體驗思想品德教育的樂趣,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力和感染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水平,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有助于豐富思想品德教育理論,創新教育方式及手段。對制約本地區中學思想品德教育三類課堂質量和影響中學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的突出問題,深入研究并總結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及學生成長有實質性指導意義的理論觀點和操作方法,進而從發展的角度進一步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實踐的影響,思品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思品教育的實效性,豐富三類課堂發展的教育理論,創新教育方式,為社會教育機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加強思品教育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和工作參考。
其次,有利于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我國中小學教育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結合三個課堂之間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關系。一二三課堂的針對性、實效性、輔助性、科學性的特點是中學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推手,整合的任務更是將這個育人理念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新突破,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整合三類課堂的教育資源,融實用性、趣味性、藝術性與鞏固性于一體,全員育人、全程育人,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情感內化,知行合一,真正彰顯思想品德課的課堂魅力。
再次,有助于教師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對中學思想品德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提高教師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要求教師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拓寬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不斷積累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經驗,激發思想品德教師突破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加強理論方面的學習和教育,在實踐中與學生共同進步、成長,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