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華
班級活動是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活躍班級氣氛,增進師生情感的一個橋梁和重要平臺,對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結合20多年的從教經驗和班主任的經歷,筆者認為中小學班級活動要堅持三個原則。
原則一:以人為本、以生為本
一個好的班級主題活動,應該是以學生為主人,以學生為主體,而不是以老師為中心、老師唱主角。老師在上面之乎者也、口干舌燥、大講特講,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不知所云,是很難起到應有的效果的。所以班級活動主題的選擇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謀劃,班級活動要主動讓出機會、創造平臺,著力在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與熱情下功夫,讓學生積極投身其中,當主角、當主人,讓學生自己演、演學生自己的事、演學生感興趣的事。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中,我選擇開展一次以“孝老敬親”為主題的班級活動。活動中我拋棄了傳統的說教式,沒有講孝的意義、孝的作用、孝的做法,而是從“爸爸媽媽記得你的生日嗎?”、“你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是哪一天嗎?”“在家里你做過哪些孝敬父母的事?”“在社會上你還做過哪些孝老敬親的事?”四個問題引入,把學生嵌入其中,避免了與已無關、與已太遠,讓學生以“我”這個第一人稱的“主角式”入戲,說自己的故事,談自己的體會,講自己的感悟。最后學生和家長一致評價這堂班級活動的主題選擇得好,學生感興趣、家長也受益。
我還充分利用我校自行編寫的語文校本教材《課中有戲》,指導學生排演課本劇。這些課本劇既帶有濃郁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色,又體現鮮明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或弘揚崇高的精神,或贊美高尚的人格,或寄托美好理想,或針砭丑惡現象,傳遞正能量。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不僅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使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多元的特點。
原則二:寓教于樂,形神俱備
寓教于樂,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把教育寄予在樂趣里。通俗的來說,就是通過藝術和美的形式來進行的一種教育方式。班級活動更是如此。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世界日益豐富多彩。人們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這既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為豐富教育教學形式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與可能。班級活動無疑要適應這些新的變化,主動對接這些變化。在選擇班級活動形式時,就要主動考慮這些因素。
有一年春天,我在開展“愛我家鄉”為主題的班級活動中動了一個腦子,現在不是人人都有手機嗎,人人都是自媒、個個都是麥克風嗎,為什么不利用這一廣大學生喜聞樂見、十分著迷的工具呢?于是我把班級活動的“主場”移到了課外,讓學生用手機去記錄家鄉的變化、拍攝家鄉的美景、共享家鄉的春色。學生們歡呼雀躍,興高采烈,像小鳥一樣急不可耐地投身到大自然中,投身到家鄉的美麗景色中。試想一下,這樣的主題活動,哪個學生不喜歡呢?活動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原則三:互通共享,教學相長
教與學,看似兩個不同主體實施的兩種不同行為,實則是有機的統一,教師有時可以“為生”,學生有時也可以“為師”。班級活動中如能做到教學相長,互通共享,班級活動的作用就能得到較好的體現。這對教師的角色轉換、心態調整、能力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班級活動,不僅是對學生提出了相應要求,同時也要求老師進行同樣的思考,同樣也要“入戲”。
在一次“我與網絡”為主題的班級活動中,我把全班同學分為兩組,采取辯論會的方式,正方的觀點是“網絡利大于弊”,反方的觀點是“網絡弊大于利”。同學們群腔舌戰,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勁頭十足。通過激烈的辯論和最終的陳詞,我們一起列出了網絡的優勢與劣勢、網絡使用的一些小的技巧、防犯網絡風險的實用知識。這樣的班級活動不僅對學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我也從中受到了啟發,學到了不少知識,同樣受益匪淺。
班級活動主題的確定是靈魂,形式的選擇是關鍵,效果的達成是目標,只要把三者有機地結合與統一起來,系統地思考謀劃,班級活動就會有聲有色,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