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賢群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人才為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不能單純的傳授地理知識,而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是通過知識的掌握運用而得到發展的。所以說,知識是金子,能力是點金術。一般來說,地理教學中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指對學生地理觀察能力、地理思維能力、地理想象能力等幾方面的培養。
一、地理觀察能力的培養
認識始于觀察。觀察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沒有觀察就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理論的概括和創造性的思維。觀察還能激發學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觀察是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對各種地理事象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對象典型 物品或模擬制品的觀察和各種地圖、示意圖、圖解、地理畫片、照片、圖表及其聲光顯示制品(錄像、錄音、 幻燈、電影等)的觀察。地理教學為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如講到高中地理礦物的有關知識時,讓學生對常見礦物進行觀察和鑒定,從礦物的形狀,顏色、硬度、透明度、條痕、解理、斷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進行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全面觀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可通過對有關地區的自然、經濟圖表、圖片、電視錄像等觀察,讓學生分析比較不同地區的自然、經濟地理的特征,從而使學生在分辨事物異同點的基礎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 區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多讓學生觀察,使學生逐步學會觀察的方法和養成善于觀察的良好習慣,不斷提高他們觀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訓練和發展學生的 地理思維能力。地理思維就是地理事象之間和人地之間有規律的聯系和關系在人頭腦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廣闊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地理教師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地理思維時要符合地理思維的這些特點。也就是說應該做到不論研究或學習地理、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地理問題,都要在分析的基礎上,將各自然要素、各經濟部門聯系起來進行綜合思考,以獲得地理現象整體性的認識,避免只注意個別要素、個別經濟部門而忘記其它要素和其它經濟部門的顧此失彼的紕漏。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地理思維時,要善于辨別地理 區域差異,掌握地理區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區域性的特點,防止學生由于地理區域特征模糊,出現張冠李戴現象的發生。此外,對于空間廣闊的地理事象,在引導學生思維時,要將地理對象同它所處的空間位置和空間分布聯系起來,借助地圖,將地理現象聯系地圖進行思維,以便形成準確的空間概念 。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邏輯屬性,因而在教學中必須采用不同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地理思維。一般而論,地理觀念材料的描述要運用形象思維,它主要是通過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師富有情感的生動講述而進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斷、地理推理多種材料的闡述,要運用邏輯思維,其基本過程和形式是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判斷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質屬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是一種獲得地理現象規 律認識的思維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維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間、人地之間聯系和關系,要運用辯證思維,如地球環境五大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河流與氣候、地形間的關系,人地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等;揭示和溝通地理多要素,多層次間的聯系與關系,要運用立體思維,如地理結構的六大同心圓層,天體系統的結構、水圈的構成等。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屬性,在上述不同思維形式中做出正確選擇,以便發揮它們各自不同的作用與功效,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與訓練。
在地理教學中,我們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正向思維去獲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內容,執果索因,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例如,在講授“海底擴張學說”這一原理時,首先可引導學生閱讀“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然后利用學生讀圖所得的結論提出問題:①為什么海底巖石離海嶺愈近,年齡愈年輕,并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呢?②為什么大洋地殼巖石年齡都不超過二億年?接著引導學生閱讀“大 洋板塊俯沖示意圖”,讓學生自己表述大洋地殼的生成、移動、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得出這一理論:噴出—生成—推移—俯沖—消亡—循環。通過執果索因,啟發學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斷、驗證這一學說,啟迪了學生逆向思維的思路。這樣做,不僅使學生知道這一理論的來龍去脈,而且教給學生科學家是如何運用地理思維去逐步得出該學說的方法。
三、地理想象能力的培養
想象力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創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對象極其廣闊,要素異常復雜,難以一一感知,因此,學生在學習地理,獲得地理知識時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 是獲得地理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學發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類比法、分析法、綜合法等。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運用上述方法,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想象活動,充分運用各種地理圖像、模型等,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相關的地理表象。如通過觀察太陽系的示意圖,使學生在大腦里形成太陽及其結構的形象。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把已有的各種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組合,使學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運用學生看過的各種河流的形象,經過取舍和重新組合,形成尚未見過的亞馬遜河、密西西比河、剛果河等河流的形象。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如果我們從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導學生想象,往往能認識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學習“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時,我們既要闡述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氣溫升高產生“溫室效應”,又要說明大氣污染使塵埃增多,可能使氣溫下降,產生“陽傘效應”。這樣講解,可以提高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教師準確、鮮明、生動的講述或描繪,也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想象,發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啟發學生大膽想象或幻想,同時又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具體的點撥,啟迪其智慧,通過比喻、分析、聯系和引伸展開想象,以利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如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學要圍繞學生地理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幾個方面做文章。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能力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