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棟
【摘 要】構建小學閱讀教學新模式須反映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網絡環境建設的需要。通過閱讀教學改革的研究和試驗,我們構建了“以充分閱讀求主動發展”的小學閱讀教學新模式,它由育人環境、教學主張、功能目標、教學結構和教學程序五個部分有機組成。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教學結構;意境
閱讀教學過程應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構建和諧課堂,要體現人文精神。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對話,教學中,構建“我——你”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研究學生在課堂上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的學習活動,善于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樹立參與學習的信心。在新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師生應該關系平等、教學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閱讀教學的過程應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溝通,都是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完成的。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呢?
1 教學結構
從理論上講,教學的基本結構是教學活動內部固有的若干基本要素按照一定育人目標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組合方式。不同教學模式的倡導者或設計者會有不同的教學主張和功能目標。在設計閱讀教學新模式的教學結構時,我們吸取了建構主義對其教學模式中的學生、教師、教材、媒體諸要素的許多正確見解,舍棄了它的個別偏頗之見(如重認知、輕情意等)。我們設計的教學結構由學生、教師、教材和媒體四個基本要素有機構成。其中,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是知識與能力、情感和態度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習者和服務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播者、灌輸者以及學生人格的控制者;教材主要由語文教科書和網上信息及多種課外讀物所組成,所提供的具有育人價值的豐富信息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主而設計的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用來創設情境、激活教材內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進行探究學習的認知與激情工具。顯然,上述四要素是以學生為主體,借助教材提供的育人信息、教師進行的正確指導和媒體發揮的助知、激情作用而相互結合的。由此組成的教學結構同傳統閱讀教學模式中的教學結構具有質的區別。
2 提高學生的興趣
在長期的教學中,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始終處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強化訓練,無論是識字、寫作、還是閱讀都是施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認為似乎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豈不知,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教育教學方法實在是一種落后,不太實際的教學方法,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因此,在近幾年的教學活動中,我努力改變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學生們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充分讓他們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變以前的被動學為主動學;呆板學為靈活學;苦學為樂學。
3 讓學生多讀,培養語文能力
葉圣陶老先生這樣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品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钡珶o論采用哪一種方式讀,其宗旨都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3.1 自讀課文,吸收語言材料。小學高段語文教學自讀課文是一種常用的閱讀形式。一方面讓學生自讀課文,直接與課文對話,由外而內地吸收語言材料;一方面通過學生自讀反饋交流,既能培養學生自讀時認真仔細,邊讀邊思的良好習慣,自我習得,自主吸收的要比灌輸式的接受強得多。另一方面自讀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需要,自讀的速度能自己調控,自讀的內容可以自己把握,自讀的方法可以自己選擇,并且根據自讀反饋交流的情況,教師便于調控教學目標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的點撥和引導,避免教師把學生能自讀自悟的內容還是按部就班地教,對學生難以讀懂的地方忽略不導。
3.2 精讀課文,品味語言材料。培根說:“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而對于少數好書,則要通讀、細讀、反復讀?!弊x一本書是這樣,讀一課書也是這樣,一篇文章往往有一篇文章的語言特色,結構特點,絕妙之處和點睛之筆。如《匆匆》這篇課文,字里行間體現了作者對時光飛逝的嘆息和無奈,通過反復朗讀、精讀品味,體會到語言的魅力。
4 注意挖掘文本內蘊,提高閱讀效果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融入角色,體會課文的情感,從而與故事的主人公產生心靈的共鳴。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也多次強調教科書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學資源,語文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因此,教師應注重用好教科書,注重引導學生鉆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內蘊,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認真的讀,充分的讀,用心的讀,用心去感悟。教學《鳥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第一個“鳥的天堂”為什么加引號,第二個不加引號?它們各是什么意思?這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從而理解:第一個“鳥的天堂”是引用別人說的話,是對大榕樹的特殊稱呼;第二個鳥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樹是鳥兒生活的樂園,是作者親眼所見的,不需要加引號。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激發了閱讀興趣,提高了閱讀效率,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加強對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點難點,對課文內容整體感知,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