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欣霞
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新的教學活動開始時,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其主動學習新知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引人入勝的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學生情緒高漲,有助于整堂課教學的成功。那么教師在生物課堂中應該如何選擇導入材料呢?以下是我在教學中對導入方法的一些嘗試:
1、直觀導入,形象具體
直觀導入是指教師通過實物、標本、掛圖、模型、圖表等直觀教具,以及幻燈、投影、電視、錄像、電腦等媒體對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進行演示的一種導入方法。這種導入以強烈的視聽效果、逼真的現場感受吸引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例如在講《生物可以適應環境》時,首先把枯葉蝶和竹節蟲的標本展示在同學們面前,然后問:“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標本?”學生們會說“是一片樹葉”或“一段竹子”。然后再鄭重地告訴學生“這是兩種動物標本”,這樣學生們就會產生好奇的心理,進而仔細觀察,發現這兩種動物的形態特點。而在《生物可以影響環境》中,則先播放一段蝗蟲泛濫成災的視頻,引起學生的視覺震撼,從而引發思考:原來生物不僅可適應環境,也可以影響甚至改變環境。
2、故事導入,引人入勝
故事導入是指教師利用小學生愛聽故事、愛聽趣聞軼事的心理,通過講述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具有科學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傳說等,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創造情境引出新課,使學生自覺進行新知識學習的一種導入方法。例如在《學會觀察》一課,我先講了一個故事:大學時一室友逃課回宿舍。我和下鋪的回來發現他不在。我看了一眼桌子,說:“煙頭還未完全滅,應該沒走遠”。下鋪的摸了一下顯示器,說:“還有余溫,應該剛走。”這時就聽那哥們在床上喊:“我躺床上你們看都沒看,裝什么福爾摩斯!”聽完,學生呵呵大笑,我引入道,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這兩名同學的觀察方法顯然是不對的,那么我們應該怎么進行觀察呢?而在講《植物的呼吸》時,我引用一個“地窖殺人”的案例,一聽這名字,學生都來了勁頭,案例是一個少年到自己家的地窖取生姜,結果暈倒在了里面,他的三個親戚依次下去救他,結果都沒能上來。民警趕來把他們救上來時只有一人生還,這是為什么呢?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學生興趣十足,學習效率就上來了。
3、實驗導入,興趣十足
實驗導入是指教師通過演示生動有趣的實驗,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實驗中的各種現象,使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態度。生物作為一門實驗性的學科,實驗法或親身體驗法導入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學生置于一種自然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有助于學生理解。例如在講《呼吸》一課時,可以先展示兩杯澄清石灰水,用注射器向一個燒杯通入空氣,用嘴向另一個燒杯吹氣,觀察兩個燒杯內澄清石灰水的變化來引出對呼吸過程中氣體成分的變化的思考。在《信息的處理》一課,叩擊被實驗者膝蓋下方的韌帶,看學生有什么反應,通過膝跳反射的互動實驗使他們能夠積極思考:為什么大腦再怎么克制,小腿還是會跳起來?實驗導入法,給學生提供一個直觀環境,把“事實擺在學生面前”。學生身臨其境,親眼目睹,無疑將會在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影響。
4、溫故導入,承前啟后
溫故導入是指教師通過幫助學生復習與即將學習的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從中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合乎邏輯、順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識的一種導入方法。它由已知導向未知,過渡流暢自然,適用于導入前后連貫性和邏輯性較強的知識內容。在學習《光合作用的場所》時,可以這樣導入:我們已經學過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可以把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那么,今天我們接著已有的知識一起探討光合作用的場所和過程。生物學科中許多知識都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利用舊知識來引入新課是很常見的。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簡單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學生從已知領域容易地進入未知領域,能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
5、經驗導入,貼近生活
經驗導入是指教師以學生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作為切入點,通過激活將要學習的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的親身經歷,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一種導入方法。任何知識都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從生活實際出發,利用學生的成長經驗導入新課,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更易激起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葉片的結構》時,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兩個現象思考,一片樹葉正面的顏色深還是背面的顏色深?秋天的落葉背面朝上的多還是正面朝上的多?這些現象與樹葉的結構是分不開的,由此導入新課。在講《根的生長》時,利用身邊事花卉的幼苗剛栽下時只有很少的根,而一年以后,“倒盆”時發現,在花盆的中下部土壤中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根。根是怎樣生長的呢?
6、謎語、諺語導入,寓教于樂
謎語和諺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里的重要成員。猜謎語、說諺語本身就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娛樂。將它們引入課堂,很有必要。教學案例如下:在《植物的生殖發育》中,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麻屋子指的是什么結構?紅帳子指的是什么結構?白胖子指的又是什么結構?在《食物鏈食物網》一課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都是反映生物之間普遍存在的捕食與被捕食關系的諺語。在《遺傳與變異》一課中,“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一豬生九子,連母十個樣”、“爹矬矬一個,娘矬矬一窩”等諺語都反映了生物之間的遺傳與變異現象。
總之,生物教學的導入方法有很多。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調整、創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讓導入更加藝術化、專業化。我相信,只要教師用心去思考、去探索,必能使導入環節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