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和芝 趙玲玲 張德乾
(井岡山大學政法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
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老人的主觀生活質量差異
仰和芝 趙玲玲 張德乾
(井岡山大學政法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
目的 探討失地老人的主觀生活質量現狀和個體差異。方法 自行編制“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老人的主觀生活質量量表”,選取1 200名失地老人進行調查。結果 失地老人的主觀生活質量總體均值得分為4.279分,在失地時間長短、是否有子女同住、月收入差異、安置房是否落實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 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不高,差異顯著。
城鎮化;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
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城鎮化進程中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園,失地農民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失地老人群體因為對土地的依賴和依戀程度普遍較高,再加上面臨養老問題,顯得尤為特殊。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失地老人的安置、養老保險、權益等方面〔1,2〕,缺少從人的城鎮化方面去關注失地老人的主觀生活質量。本文試圖探討失地老人群體主觀生活質量的差異。
1.1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 按照市級行政區、城鎮化人口、性別比例采取分層抽樣與配額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抽取江西省的6座城市城鎮化進程中的失地老人1 091人。年齡61~81(平均69.06)歲。
1.2 測量工具 基于文獻分析和開放式問卷搜集的相關信息,針對農村失地老人實際狀況自行編制“失地老人城鎮化進程中主觀生活質量量表”。量表采用7級計分法,根據被調查者滿意程度予以賦值(從“極不滿意”1分到“極滿意”7分),被測者作唯一回答。量表經測試保留了45個有研究意義的條目,主觀生活質量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 α=0.801,分半系數0.644;量表的信度較好。對量表初步試測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主觀生活質量量表提取9個因子(生活適應、娛樂休閑、居住環境、生活保障、安置房、身心健康、生活便利、生活觀念、鄰里關系),9個因子解釋總變異的60.6%,表明量表的結構效度較好,經專家評測,量表的表面效度較好。
1.3 問卷發放 共發放問卷1 200份,有效問卷1 091份(90.91%)。考慮到失地老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實際狀況,量表由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代為填答,當場回收。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8.0軟件進行頻數描述、t檢驗、回歸分析及因子分析。
2.1 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狀況 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總得分處于中等水平。其中,娛樂休閑和生活保障得分均顯著低于理論中值4分(P<0.001);生活便利度得分高于5分(P<0.001);其他介于4~5分。見表1。
2.2 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個體差異
2.2.1 不同失地時間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比較 不同失地時間的失地老人在主觀生活質量總體狀況、生活適應、居住環境、生活保障、生活便利和鄰里關系均差異顯著(P<0.01)。見表2。
2.2.2 是否有子女共同居住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比較 在一起居住老人與不在一起居住老人在主觀生活質量滿意度總體狀況、居住環境、安置房、鄰里關系上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3。
2.2.3 不同月收入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比較 不同收入水平的失地老人在主觀生活質量總體滿意狀況、生活適應、娛樂休閑、居住環境、生活保障、安置房、身心健康和鄰里關系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4。
2.2.4 安置房是否落實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比較 安置房失地老人與無安置房失地老人在主觀生活質量總體狀況、生活適應、娛樂休閑、居住環境、安置房、生活便利和生活觀念上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5。
2.2.5 不同性別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比較 不同性別失地老人在生活適應、娛樂休閑、身心健康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6。

表1 主觀生活質量9個因子及其總體狀況

表2 不同失地時間主觀生活質量差異±s)

表3 是否有子女共同居住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比較±s)

表4 不同月收入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比較±s)

表5 安置房是否落實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比較±s)

表6 不同性別失地老人主觀生活質量比較±s)
本研究提示,失地老人的生活質量總體狀況隨時間失地時間增長逐步提高,其中,5年以上失地老人的主觀生活質量最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其一,政府失地拆遷政策逐步體現以人為本的需求,安置小區綜合配套設施逐年完善,老人對失地拆遷總體認同度提高;其二,失地老人在城鎮生活方式、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合不斷深入。有子女共同居住的失地老人,生活有人照料,有人陪伴,享受天倫之樂,精神得以慰藉,空閑時間相對較多,一家人在一起才能真正稱為一個完整的家,生活質量較高,歸屬感隨之增強,所以對安置房和居住環境的滿意度較沒有與子女一起居住的失地老人要高,鄰里交往也相應變得積極主動。收入差距直接決定失地老人的消費方式、生活水平,影響到他們對生活質量的主觀評價與感受。老年人想要度過一個平穩祥和的晚年,一個安定的居住環境是必不可少的。失地老人已經面臨了離開故土的境遇,安置房尚未落實的失地老人還面臨著居無定所的問題,顯然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新生活中,對生活的滿意度自然就更低,而安置房已落實的失地老人具備安定的居住環境,更能安心融入城鎮化生活,在生活滿意度、居住環境滿意度等方面更強,所以主觀生活質量更高。男女的性格差異、交往能力不同,男性更外向、有較強的交往能力,這使得他們更容易融入新環境,參與各種社區活動和人際交往活動。但性別差異并沒有影響失地老人對城鎮化進程中的主觀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這與陳占鋒〔3〕的研究一致。
1 王慧娟,施國慶,賈永飛.征地拆遷對城市郊區老年農民生活影響研究——以南京市QQ村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9;221(5):46-54.
2 顧嘉禾,吳愛萍,王久捷.不斷完善失地老人生活保障機制——以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J〕.江海縱橫,2011;190(8):42-4.
3 陳占鋒.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生活滿意度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82(1):55-62.
〔2015-12-19修回〕
(編輯 苑云杰/杜 娟)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1YJA630062)
張德乾(1963-),男,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與工程心理學研究。
仰和芝( 1969-),女,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人口社會學研究。
D422.7
A
1005-9202(2017)09-2290-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9.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