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超長航程無人機最遠可飛150公里等
2月28日,深圳智航無人機有限公司舉辦了新品發布會,正式發布了兩款新品:V330無人機以及凌云II·油電混合動力版無人機。
V330最大航程可飛行60公里、最大載重5公斤,適合海陸應急物資運輸。此前,該無人機在風速達6級的天氣下航程近14公里,成功跨海“快遞”。凌云II·油電混合動力版航時長達3.5小時,最大載重6公斤,最大航程100~150公里,可掛10多種任務模塊。
智航公司負責人透露,希望把公司打造成物流無人機領域的第一品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表示,無人機行業與物流行業的融合已經勢在必行,“物流行業急需服務升級,在升級中像無人機這樣的技術創新是關鍵。”
來源:《南方日報》
遼寧: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全面建立
近日,遼寧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在黃海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此次黃海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實施期限為2017年-2020年,涉及海域面積26 700平方公里,劃定生態紅線區總面積6 796.9平方公里,標志著遼寧省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全面建立。
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人士介紹,本次公布的黃海海洋生態紅線區劃范圍西起老鐵山西角黃渤海分界線,東至鴨綠江口。海域面積26700平方公里,劃定生態紅線區總面積6 796.9平方公里(其中禁止開發區16個,總面積975.9平方公里;限制開發區36個,總面積5821平方公里)、大陸自然岸線332公里、海島自然岸線456公里,占黃海海洋功能區劃面積的25.4%,高于國家海洋局要求的選劃面積標準。至此遼寧黃渤兩海生態紅線總劃定面積達到30.8%,遠高于國家要求的選劃面積不低于20%的標準。
黃海海洋生態紅線區將實施分區分類管控。16個總面積為975.9平方公里的海洋自然保護核心區緩沖區、海洋特別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預留區、圓島海洋島及自然岸線劃入禁止開發區,禁止一切與保護無關的工程建設活動;36個總面積為5821平方公里的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海洋特別保護區適度利用區和生態與資源恢復區劃入限制開發區,實施限制性保護措施。
來源:《遼寧日報》
四川:家居物流信息技術領先
近日,成都居家通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獲得2016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并收到由四川省科學技術廳等部門聯合下發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證書》。
據了解,成都居家通物流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針對家居行業物流的特點,專業從事家居全流通領域,包括家居長途物流、倉儲、同城配送、上門安裝、維修保養等“五包一體化”的全國性家居物流公司。
自成立以來,居家通一直很重視信息技術的研發與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產品設計、開發及管理等經驗,完成并投入使用8CM信息管理系統、大客戶端系統、配裝App居家寶和天貓喵師傅App接口等多個信息系統,保證貨物信息在整個物流配裝環節、全流程可視化,進一步加深家居物流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大力推進家居物流行業的信息化進程。
目前,居家通擁有軟件著作權十余項,在國內外具有技術領先地位的建材支裝分離師傅端操作系統,多個訂單同步導單入單的壹鍵發系統,居家智享干線快運操作系統等,帶動家居物流產業智能化、產業化發展。
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是居家通多年來注重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堅持不懈走科技創新之路的結果,是政府肯定了居家通高端信息技術的開發能力和自主創新、持續創新的能力,更是家居物流走向科技化道路的一個重要表現。
來源:科技世界網
江蘇:全球首個全氮陰離子鹽在中國合成
近日,全球首個全氮陰離子鹽在中國合成,這意味著中國占領了新一代超高能含能材料研究的國際制高點。氮是一種化學元素,是空氣中最多的元素,它在自然界中存在十分廣泛,在生物體內亦有極大作用,是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之一。氮元素以單質(氮氣)形式存在時無毒,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時常常有毒。
據了解,這項研究由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炳成所率的團隊完成,相關論文已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科學》上,這也是中國在該雜志上發表的含能材料領域首篇論文。胡炳成團隊這次成功合成出全氮陰離子鹽,是該領域的突破性成果。
“全氮類物質因具有高密度、高生成焓、超高能量及爆轟產物清潔無污染等優點而成為新一代超高能含能材料的典型代表,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胡炳成表示,全氮陰離子鹽的成功合成,標志著中國核心軍事能力和軍事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制高點。“我們采用間氯過氧苯甲酸和甘氨酸亞鐵分別作為切斷試劑和助劑,通過氧化斷裂的方式首次制備成功室溫下穩定的全氮陰離子鹽。熱分析結果顯示這種鹽分解溫度高達116.8°C,具有非常好的熱穩定性。”
全氮陰離子鹽的成功合成,不僅為全氮陰離子高能化合物的制備奠定了堅實基礎,更有助于中國核心軍事能力的提升。“新型超高能含能材料是國家核心軍事能力和軍事技術制高點的重要標志,全氮陰離子的合成對全氮含能材料的發展具有重要科學意義。”胡炳成說。
來源:光明網
上海:建立非線性光學頻率轉換新方法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發布消息,該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朱健強、劉德安研究團隊在非線性光學頻率轉換相關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提出并實驗驗證了新一類相位匹配方法——電壓調諧相位匹配。
電壓調諧相位匹配方法通過引入外電場,利用材料的線性電光效應實現相位匹配,以獲得最大轉換效率輸出,從根本上克服了高功率激光系統中轉換效率對角度、溫度、波長變化敏感的問題,靈活精確地調控電光材料的折射率,進而拓展了傳統非線性材料,甚至低雙折射和各向同性材料在非線性光學中的應用。
為了驗證這一新方法,上海光機所研究團隊設計了巧妙的原理驗證實驗,通過把線性電光效應和光波非線性相互作用過程同時應用在單塊DKDP晶體中,成功演示了利用線性電光效應對光波之間非線性相互作用過程的操控,證明了該方法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非線性光學頻率轉換技術極大提高了激光在不同領域中的實用性,并在許多學科中表現出顯著的科研潛力。”朱健強表示,為獲得高效的頻率轉換,相互作用的光波之間滿足相位匹配是一個重要前提條件。由于材料存在色散,精確地補償色散導致的相位失配是實現高效頻率轉換所面臨的主要挑戰,研究人員也一直在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
專家認為,上海光機所研究團隊提出的電壓調諧相位匹配方法,不僅為設計新穎的非線性光學器件提供了新的途徑,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非線性光學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