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超
摘 要: 窗花山西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凝聚著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和審美價值,往往具有吉祥的寓意,寄托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山西位于黃河流域,保留著最早農耕文明的遺跡。窗花藝術是這種遺跡最好的體現(xiàn)與保存。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山西的窗花剪紙逐漸的走向沒落。本文以山西窗花藝術文主要的研究對象,主要討論窗花藝術的價值及保護。
關鍵詞: 山西;窗花藝術;價值;保護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140-01
一、山西窗花藝術的文化土壤
山西位于黃河流域,是中國最早從事農耕的地區(qū)之一。人們世世代代辛勤的耕耘在這片土地上。自從紙張被發(fā)明之后,由于其便宜易得,成本較低,加上山西人心靈手巧,在小小的紙張上剪出各式各樣美麗的窗花,貼于窯洞的窗紙上,使得整個窯洞都顯得和諧、美好。山西悠久的歷史是窗花藝術得以產生與發(fā)展的文化土壤。兩者的完美結合,使窗花藝術得以繼承并且發(fā)展。
二、山西窗花藝術所具有的寓意與價值
窗花藝術的題材包括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名人高士、烈女孝子、動植物崇拜、自然信仰等多方面,但無論以哪種題材為剪繪對象,均表現(xiàn)出人們的美好向往與期盼。山西的窗花剪紙,充滿山西的鄉(xiāng)土氣息及風味。
十二生肖是窗花藝術重要的主題之一,古代勤勞的山西人民不僅用生肖紀年,而且還將十二生肖融合于窗花藝術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雞的形象,首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雞被認為“五德之禽”,即“仁”、“勇”、“信”、“文”、“武”。雞冠即為文德,足距為武德,敢拼即為勇,有食同享為仁,報曉及時為信。其次,雞與吉互為諧音,表現(xiàn)了人們對吉祥生活的追求。雞吞噬毒蟲,孵蛋供人食用,被人們認為是吉祥之禽。再次,從夏商開始,人們將初一至初七稱作“六畜日”與“人日”,即雞、馬、牛、養(yǎng)、犬、豬、人。雞居于首位,可見雞的形象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人們也將新年第一天定位“雞日”(即吉日)。在這一天,許多人們將雞的形象貼于窗戶之上,祈福消災,祈求美好生活,用以表達對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山西窗花特別之處還表現(xiàn)在其包含著大量的歷史傳說,據(jù)《文獻通考》、《寰宇記》等書的記載來看,“女媧傳說”“精衛(wèi)填海”“軒轅黃帝”等神話傳說故事,幾乎發(fā)源于山西并廣泛流傳。體現(xiàn)出在面對自然災害時人們懼怕又崇拜自然,寄希望于美好而又虛構的故事,祈求風調雨順,幸福延年。
窗花藝術首先具有實用價值,貼在窗紙上使得原先空曠的紙上增添了許多的色彩。山西民歌《剪窗花》中這樣唱到:“銀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窗欞欞上照樣開紅花。”從歌謠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窗花藝術是一種古老的傳承,制作簡單,藝人們用剪刀在紅紙上剪出各式各樣的窗花,貼在窗紙或者玻璃上,,有象征福到的“福”字窗花,寓意春到福到;有象征年年有余,寓意辭舊迎新,一年之計在于春,人們要勤于勞作,以求得豐衣足食。其種類繁多,樣式風格多樣,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
窗花從發(fā)明的那一天起,就有了美學價值。首先,在于色彩之美,由于居住的窯洞在沒有電燈照明的時候會顯得昏暗,窗戶上大多都是用中國的毛紙裝飾,毛紙呈白色,未免顯得空曠,于是人們便將其賦予紅色,而紅窗花貼在屋內使得整個窯洞都有了幾份歡樂祥和。其次,在窗花的剪裁過程之中注重對稱均衡,比例協(xié)調統(tǒng)一。看上去更加的美觀大方。再次,人們在最廉價的紙張上表現(xiàn)出最質樸卻有高深的精神境界,可以從窗花中看出這一時期人們的精神之境。
三、窗花藝術的保護
(一)政府應該加大對窗花藝術的保護力度
窗花藝術是山西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許多山西人自身的優(yōu)秀品質以及精神信仰,政府應該對山西的窗花藝術加大保護力度。尤其是對窗花藝術的傳承人進行大力的資金支持與技術培養(yǎng),走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這樣既提高的民間藝人的文化修養(yǎng),提高了窗花藝術的文化軟實力。
(二)高校要開窗花藝術課程
窗花是剪紙藝術中最核心的部分,高校應該加大力度給予支持,開設窗花課程,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得同學們繼承和發(fā)展這一藝術形式,而且可以提高藝術的修養(yǎng)。青年學生應該承擔起對窗花藝術的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責任,讓窗花藝術與現(xiàn)代裝飾、室內設計與新農村的建設結合起來,使得窗花藝術薪火相傳。
(三)民間藝人應注重窗花的歷史價值與傳承
民間的窗花藝人是窗花藝術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只有通過他們才能將窗花藝術完美的傳承下去。政府予以保護的同時,民間藝人不因只注重經濟效益,而應該以身作則,大力培育優(yōu)秀的接班人,使得窗花藝術技術與藝術完美的結合,雅俗共賞,形成一種新時期下的窗花藝術風格。
參考文獻:
[1]潘魯生.民藝學綱論[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
[2]史麗.中國民間美術賞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3]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4]代江濤.從民間剪紙藝術看民間剪紙傳承和研究方法[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才社,2008.
[5]伍潤虹.論傳統(tǒng)剪紙所體現(xiàn)的民俗文化[M].上海:上海科學科技出版社,2007.
[6]郭梅.中國傳統(tǒng)剪紙[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7]向亮晶.中國風立體剪紙[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