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銳
摘 要:在數字時代,全媒體具有諸如技術上的低門檻、信息制作的低成本、復制與傳播的便捷性、存儲與循環利用的方便性、傳播模式的多樣化、信息傳播渠道的融合化等諸多優勢,這就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模式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實現了突破,不僅僅局限于圖文傳播和口耳相傳,而且表現為視聽語言更加生動豐富多彩的音視頻傳播,在傳播深度、廣度以及互動參與等方面也有著突出表現。
關鍵詞:多媒體;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188-01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內蘊含了諸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而利用多媒體進行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宣傳工作,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更深入、直接了解非遺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有利于豐富和拓展非遺傳承內容,增強親和力和說服力,在全社會形成關注、保護和自覺傳承非遺文化氛圍,接受非遺文化熏陶,這種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方式不僅有助于個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而且有助于在全社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媒體中心管理平臺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管理平臺為管理、控制中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生成、傳播、使用、反饋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網絡傳播整個過程中的技術設備、工作人員、資金等諸要素進行宏觀調控。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管理平臺包括個人電腦、終端機和信息交換設備,它實際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網絡傳播的樞紐。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按需選擇自己所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傳播、反饋都通過這個信息交換平臺完成,實現理論意義上的“面對面”交流。 多媒體可以讓非遺文化內容在不同的傳播渠道內傳播,方便人們在各種接收終端欣賞、學習。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全方位、多渠道特點,對非遺文化進行多媒體化,以實現文化的傳播交流。新興的媒體技術降低了文化信息傳播的成本,擴大了可資利用的內容、渠道,且方便人們以更直接有效的方式來獲取循環傳播的文化信息。因此,非遺文化只有創新傳播載體,才能在時代中傳承,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
二、利用多媒體傳播優勢打造非遺文化品牌
多媒體就是各種感覺媒體的組合,把聲音、圖像、動畫、文字、數據等各種媒體育機結合起來它具有媒體的多樣化、集成性、交互性的特征,是多種信息媒體的表現和傳播形式,從廣義上來講,多媒體的含義是把電視式的視聽信息傳播能力與計算機交互控制功能結合起來,創造出集文、圖、聲、像于一體的新型信息處理模型,使計算機具有數字化全動態、全視頻的播放、編輯和創作多媒體信息功能,具有控制和傳輸多媒體電子郵件、電視會議等視頻傳輸功能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很好地保護、傳承以及發揚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文化需要與媒體融合,通過媒體平臺打造非遺文化品牌,汲取非遺文化中的優秀文化因子作為原始素材來打造一種新穎的文化表達形式,為非遺文化注入更強的活力,增強吸引力。2016年首屆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以非物質文化交流為平臺,通過實物展示、交易、圖片展覽、多媒體演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制作和文藝演出等形式,展示黑龍江省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促進全省“非遺”保護的傳承與交流。
三、多媒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的現狀
互聯網及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多媒體的發展,多媒體打破了傳播地域、時間上的限制,極大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效率。但是,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并未因多媒體的出現而獲得令人滿意的傳播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傳播主體、內容、渠道、對象上存在著相關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性,以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主要是父子、師徒之間面對面的傳播,傳播者出于實際利益和行業地位的考慮,往往會對傳播內容進行保密,并對繼承者進行嚴格的選擇,其傳播范圍本來就較為狹窄。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就業方式的改革等因素,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出現了后繼無人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者正日益老去,他們大部分難以尋找到繼承人,也不會利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傳播,這使得不少民間絕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消亡。
如今,多媒體傳播的受眾主要為年輕受眾,而傳統媒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主要渠道,其傳播對象正日趨老齡化。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在傳播渠道的選擇上傾向于傳統媒體,加之受到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受眾正在流失。可見在多媒體時代,從流行文化中爭奪年輕受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關鍵。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就是人類文明傳承過程,這種傳播方式本質就是人作為最本質的載體對于文化性征進行的規模示范性傳播,媒介作為人的延伸,承擔起信息傳播的任務,并且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功能性、多樣性和廣泛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實現方式就是實現真正的文化傳播,當一個文化整體被人們所熟知的時候,人們會客觀和主觀相結合為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一條合理化的道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真正進入正規體系。
參考文獻:
[1]辛紀元.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不足及完善[J].貴州社會科學,2014(09).
[2]李曉巖.全媒體時代圖書館創新服務途徑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