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詩緣
肺癌是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大惡性腫瘤,其發病率高于大腸癌、乳腺癌發病率之和。在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率中,肺癌排第一位,在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中,肺癌排第二位。上海肺癌患者男性約20/10萬,女性是男性的一半約10/10萬。肺癌來勢兇猛,在我國發病率仍呈持續上升狀態。究其原因,環境因素是其主要原因。而在其中,吸煙又占其主要“地位”,但并非絕對。
今年3月1日起,上海“最嚴控煙令”實施,規定:室內公共場所、室內工作場所、公共交通工具內禁止吸煙。對于整改不到位的場所、勸阻無效的個人將進行行政處罰。時值5月31日“世界無煙日”來臨之際,特邀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與我們談談肺癌的常見誤區,做好早期診斷,了解靶向治療,撥開肺癌“陰霾”,從此暢快呼吸。
走出誤區,撥云見日
誤區一:吸煙一輩子沒患癌,肺癌與吸煙無關
許多人吸煙一輩子也沒患肺癌,卻又有許多年輕且從不吸煙者患肺癌,于是有人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吸煙與肺癌無關”。周彩存教授表示:“吸煙與肺癌的關系并不絕對,不是吸煙者一定患肺癌,患肺癌者也不都吸煙。有數據表明,90%的肺癌患者都是吸煙者,男性吸煙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煙者的23倍,女性是13倍。吸煙年齡越早,肺癌的發病率越高。”因此,吸煙是國際公認的致肺癌最重要因素之一。絕非是懷有僥幸心理者所認為的吸煙與肺癌無關。
但是,近年來我國出現越來越多的不吸煙者患肺癌的病例,周彩存教授也深表惋惜:“這樣的病例近年來逐漸增多,也呈年輕化趨勢。一個典型的病例就是,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女生,從不吸煙喝酒,無不良嗜好,卻患上了肺癌。年紀輕輕著實令人惋惜。”肺癌的致病因素除吸煙外,還包括環境污染,如二手煙、油煙、家庭裝修等。
誤區二:肺部小結節代表早期肺癌
美國研究者曾對55歲以上人群進行過一次癌癥篩查,其中25%的人肺部有小結節,有小結節的患者中只有4%~5%是癌癥,大部分結節是良性的。但是,大多數小結節患者心理負擔過重,認為有結節就是癌,這是關于肺癌認識的一大誤區。周彩存教授說道:“肺部小結節是指肺部出現的較小的、局部性的病灶,影像學表現為密度增高的陰影。肺內很多疾病都能形成結節,常見的有肺炎、肺結核等。所以肺部小結節不代表就是早期肺癌,患者不必過度緊張,放松心情才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復。可以通過定期隨訪的方式,觀察病灶生長情況,一旦有增大,也可以及早發現,預后效果還是很好的。因此,建議大家到正規醫院找醫生看,肺部小結節沒有大家想的那么絕對化,不用如此憂心忡忡。”
正確對待肺部小結節既不必憂心忡忡也不能因此放下防備,尤其是有小結節的“老煙民”,周彩存教授強調:“吸煙者比不吸煙者病灶的生長速度要快很多。有小結節的患者即便是良性也務必要戒煙。”
誤區三:肺癌已經中晚期了,戒煙也沒意義了
很多中晚期肺癌患者都是“老煙槍”,煙癮很大,檢查出癌癥后一時間無法從患病的事實中走出來,自知戒煙的重要性可偏偏煙癮難耐,一點點摧毀著患者的意志力,患者內心的城墻化為廢墟,認為自己已經患有肺癌,繼續吸煙也無足輕重。對于這類患者,周彩存教授深表理解但也很無奈:“戒煙需要很大的意志力,但迫在眉睫。中晚期肺癌患者若繼續吸煙,一是藥效差,吸煙者血液濃度是不吸煙者的一半,藥物在血液中排泄速度是不吸煙者的兩倍,藥效下降得更快;二是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高;三是發生吸煙相關性疾病的概率更大,如肺心病、消化系統疾病等,耽誤肺癌正確治療外還會加重其他病情。”
肺癌高發,為何早期診斷率很低
一難在醫生經驗
肺癌的生存率取決于肺癌診斷的時期,所以肺癌的早期診斷尤為重要。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日后的治療效果也越好,治愈率也越高。周教授表示:“其實肺癌早期診斷一點都不難。我們有很專業的影像學專家,很優秀的內窺鏡團隊,難處是醫生要往肺癌上想。有的肺癌和肺炎、肺結核炎癥癥狀很像,這需要醫生認真辨別。”
二難在患者重視
早期肺癌癥狀不明顯,癌腫長在胸內,難以觸及和發現,不像乳腺癌屬于淺表性癌癥,可以通過自檢等方式進行排查。因此,70%的肺癌一經診斷即是晚期。周教授補充道:“肺癌只能靠影像學檢查,而很多女性排斥做這項檢查,覺得自己不是高危人群,從來不吸煙也無不良嗜好,年齡不超過45歲,絕對不會患肺癌。事實上,檢查出肺癌的人群很多都是看似不是高危人群的女性。這說明,不具高危因素的人群并不代表不患此病,任何時候,都要重視自己的健康。”
大多數人不知道早期肺癌靠體檢發現不了,這也是肺癌早期診斷率低的原因之一。周彩存教授強調:“疑似肺癌要做低劑量螺旋CT進行排查,普通人群也有隔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的必要性。”
靶向治療,肺癌患者新希望
肺癌靶向治療效果之所以優于乳腺癌、胃癌等癌癥,是因為找到了很多驅動基因。那么什么是驅動基因呢?周彩存教授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汽車往哪兒走是駕駛員說了算,驅動基因就像是駕駛員職責的一個基因。一個好的駕駛員駕車帶你到天堂,一個壞駕駛員駕車帶你到地獄,好的驅動基因帶細胞成為健康的細胞,壞的驅動基因帶細胞成為癌細胞。所以我們找到壞的驅動基因,并且干掉他,這就是靶向治療。”目前找到的驅動基因包括EGRF、HER2、ALK等。臨床常用藥物如特羅凱、吉泰瑞等。通過消滅驅動基因,阻斷信號傳導通路的方式讓癌細胞凋亡,比放化療更有效果。在家自行服藥就可以控制住肺癌,患者的生命質量也得到明顯的提高。
70%的腺癌有驅動基因,可通過靶向治療,但是鱗癌與小細胞肺癌患者有驅動基因的很少,只能靠化療來治療。如果在治療中驅動基因發生突變,還需通過檢測找到新靶點再擊敗他。周彩存教授強調:“精準治療不適合虎頭蛇尾的患者,精準醫療一旦開始就要貫穿治療全程。”
值得期待的是,針對沒有驅動基因難以進行靶向治療的這部分患者,目前臨床正在嘗試進行免疫治療。所謂免疫治療,是指應用免疫學原理和方法,提高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和對效應細胞殺傷的敏感性,繼發和增強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并應用免疫細胞和效應分子輸注宿體內,協同機體免疫系統殺傷腫瘤,抑制腫瘤生長。不久的將來即會運用到臨床,造福更多患者。
肺癌防勝于治,高危人群需格外注意
預防勝于治療,周彩存教授提出以下幾個方法預防肺癌。
1.戒煙,吸煙不僅是肺癌的第一大致病因素,二手煙肆虐,無辜的人也在遭受煙霧的侵襲。公共場所吸煙已不僅是環境問題,也是公共健康問題。
2.改善家庭小環境,家庭裝修氣味污染、廚房油煙污染等。一些家庭裝修之后全家人都患腫瘤了,就足以說明小環境污染的嚴重性。
3.霧霾天氣盡量不要出門,出門盡量佩戴口罩。
4.注重飲食,盡量不食用垃圾食品,做到平衡飲食。
5.不要過度勞累,過度勞累會加快腫瘤的增長速度。
6.定期體檢,對于有吸煙史、職業史、遺傳史的高危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督促高危人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周彩存教授每周一、二上午有特需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