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肖國濱++陳明++肖小軍++李亞貞++劉小三++黃天寶++吳艷++葉川
摘要:闡述了近年來水稻套播油菜的研究進展,包括水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種植密度、肥料運籌、雜草防治技術、角果化學催熟技術,針對目前水稻套播油菜技術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水稻套播油菜;研究進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511;S56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8-1434-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8.009
Research Progres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planting Rapeseed in Rice
ZHENG Wei1,2,XIAO Guo-bin2,CHEN Ming2,XIAO Xiao-jun2,LI Ya-zhen2,
LIU Xiao-san2,HUANG Tian-bao2,WU Yan2,YE Chuan2
(1. College of Agronomy,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Crop Physiology, Ecology and Genetic Breed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Souther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Grain and Oil Crops in China, Nanchang 330045, China; 2. Jiangxi Institute of Red Soil/Nation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Red Soil Improvement/Scientific Observ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Arable Land Conservation in Jiangxi,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Jinxian 331717, 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rplanting rapeseed in rice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symbiotic period of interplanting rapeseed in rice, planting density,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e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chemical ripening siliques technolog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chnology of interplanting rapeseed in rice were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terplanting rapeseed in rice; research progress; problem; countermeasure
在世界范圍內,油菜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菜子油提供了當前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的57%[1],油菜子是國產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來源,在中國食用油市場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目前中國植物油自給率不足40%[2],因此油菜的生產狀況直接關系到中國食用油的自給能力和供給安全。目前,中國油菜生產總體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3],但近年來油菜單產增加趨勢減緩,油菜生產的不穩定性顯著增加[4],而油菜子產量由單產和種植面積決定,在此情況下,擴大油菜種植面積勢必成為中國穩定油菜產業發展的關鍵舉措,而冬閑土地的利用蘊藏著油菜產業發展巨大潛力。長江流域是油菜主產區,且冬閑土地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仍然不夠[5]。據農業部測算,長江流域現有可利用冬閑耕地約600萬hm2[6],加之長江流域溫、光、水、熱資源豐富,冬季耕作替代作物少,在該地區發展油菜生產十分有利,而且還可改良土壤,提高單位面積產量[7]。如將其中300萬hm2冬閑耕地用來發展油菜生產,則比現有油菜種植面積增加70%左右,將能有效緩解中國食用植物油的供給矛盾[8,9]。然而,目前油-稻-稻三熟制直播油菜與水稻的前后接茬緊,季節矛盾十分突出。且隨著水稻拋秧、直播技術的普及,油菜與水稻季節矛盾問題更加突出[10]。水稻套播油菜是指在水稻收獲時節,將油菜種子撒播到稻田的一種輕簡栽培方式[11],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稻-稻-油三熟地區茬口緊張的矛盾,是提高農田生產潛力的有效途徑[12],這對于減少冬閑田面積、增加油菜總產、保障中國食用油安全供給具有重要意義。
1 水稻套播油菜技術研究進展
1.1 水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
與水稻收獲后接茬直播油菜相比,套播油菜播期提前,延長了冬前有效生長時間,冬前有效生長時間對保障三熟制直播油菜高產非常關鍵,有利于早苗、全苗、壯苗、增加冬前營養物質積累,為油菜高產早熟奠定基礎。但套播時間過早,油稻共生期過長,油菜幼苗得不到充足的光照,生長瘦弱,易形成黃化苗和高腳線苗,幼苗個體素質差。成苗率、成株率下降,成熟期群體密度不足,對產量影響很大[13]。張青等[14]認為稻田套播油菜一般在水稻收獲前5~7 d播種為宜;尹達等[15]的研究認為,晚稻套種油菜以晚稻收獲前7 d播種為宜。趙漢榮等[16]、雷海霞等[17]、劉翠蓮等[18]研究表明,稻田套播油菜既要盡可能早播,又要兼顧油菜苗素質,共生期以7~10 d為宜。鄭偉等[13]研究認為,稻-稻-油三熟制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以3~7 d為宜,5 d為最佳。
1.2 水稻套播油菜密度
密度在作物群體、個體質量及最終產量的形成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9]。稻-稻-油三熟制套播油菜一般都在10月中下旬播種,盡管比接茬直播油菜播期提前,但相對兩熟制直播油菜而言,播期偏晚,個體生長量不足,單株分枝、結角數少,必須以密取勝。在一定范圍內,提高密度,有利于增加單產,故在栽培策略上應走高群體增產途徑。楊云娣等[20]的研究表明,密度在37.5萬株/hm2左右的產量比密度在22.5萬株/hm2左右的產量增加25.6%,增產效果顯著。張青等[14]的研究表明,套直播油菜密度在 30.0萬/hm2左右產量最高,密度過低或過高均不利于套直播油菜高產群體的構建。姚月明等[21]、趙立軍等[22]的研究表明,套播油菜密度以45.0萬株/hm2左右為宜。
1.3 水稻套播油菜肥料運籌
肥料運籌是作物取得高產的關鍵。選擇合理的養分配比能協調油菜各生育階段對營養的需求,給植株以充足的養分,改善油菜的經濟性狀,促進干物質積累,提高油菜產量,增加效益[23]。楊云娣等[20]認為套播油菜奪取高產的關鍵是要施足基肥、看苗追肥、重施薹肥。王建芬等[24]認為套播油菜要重施基苗肥,促進油菜冬前早發快長,苗肥、臘肥、薹肥比例為5∶2∶3。王桂良[25]開展了稻田套播油菜氮、磷、鉀肥三因子優化組合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稻田套播油菜單產2 250 kg/hm2三因子最佳組合范圍為:每公頃施N量291.2~351.3 kg、P2O5 120.6~152.1 kg、K2O 133.1~169.2 kg,N、P、K之比為1∶0.41~0.43∶0.45~0.48。鄭偉等[26]的研究表明,稻田套播油菜單產1 500 kg/hm2氮、磷、鉀肥每公頃施用量為:N 150.0~180.0 kg、P2O5 60.0~75.0 kg、K2O 75.0~90.0 kg,肥料分2次施用,重施基肥(70%氮肥、全部磷肥、80%鉀肥拌種套施),越冬前后看苗追肥。
1.4 水稻套播油菜雜草防治技術
套播油菜出苗期和冬前生長期基本上和雜草旺生期同步,部分田塊的出草期甚至比油菜出苗還早,對油菜生長極易造成草害。研究表明,雜草與油菜在養分、水分、溫光資源及生長空間上形成競爭,影響油菜苗正常生長發育,從而導致油菜減產[27,28]。謝正榮等[29]的研究表明,稻田套播油菜雜草防治在油菜4葉期效果明顯。劉雪基等[30]認為,以單子葉雜草為主的田塊,在雜草出齊后防治,以雙子葉雜草為主或單子葉與雙子葉雜草混生的田塊,在油菜6葉期后防治。王建芬等[24]認為,套播油菜雜草防控在雜草一葉一心期與三葉期進行。陳明等[31]研究表明,在套播油菜3~5葉進行1次雜草防控效果明顯。
1.5 水稻套播油菜角果化學催熟技術
在油菜生產成本中,勞動力成本占60%~70%[32,33],經濟效益低是目前制約油菜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油菜機械收獲能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油菜生產效益,且有利于油菜生產向規模化發展。但采用機械收獲,收割和脫粒一次性完成,對油菜成熟度以及成熟的一致性要求較高,實際操作中機械收獲一般比人工收獲晚7~10 d,在茬口安排上不占優勢(農戶等著油菜離田,預備早稻插秧)。而且由于油菜主莖、分枝的角果成熟時間不一致,機收早分枝角果子粒含水量高,影響品質和產量,機收晚導致裂角影響產量。有研究表明,油菜自然成熟狀態下,機收損失可達8%~20%[34,35]。油菜機械化收獲損失率高也制約了油菜生產的發展,單從農機方面進行研究難以解決,必須從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角度考慮[36,37]。
在油菜角果發育成熟期采用化學催熟技術,可提前油菜熟期,確保收獲期角果成熟度達到一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雙季稻與油菜季節矛盾,降低機收損失,提高產量和品質[38]。目前,油菜化學催熟方面開展了很多相關研究[39-43],但有關套播油菜催熟方面研究不多,黃秀芳等[44]使用40%乙烯利對套播油菜角果進行催熟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最佳用藥量為5 250 mL/hm2,油菜正常成熟前5~6 d噴藥效果最佳。劉翠紅等[45]使用草甘膦、乙烯利和百草枯催熟套播油菜,研究表明:百草枯、草甘膦對油菜角果的催熟效果明顯,草甘膦最佳用藥量為15 000 mL/hm2,油菜收獲前7 d噴施效果較好,有90.6%的油菜角果能達到成熟一致,但百草枯適宜的濃度和噴施時間尚不明確。
2 水稻套播油菜技術實際應用中存在問題及對策
2.1 土壤墑情對套播油菜生長發育的影響
套播油菜在前茬水稻離田前播種,若播種時土壤干旱,油菜套播后不利于出苗,若土壤過于濕潤,盡管有利于油菜出苗齊苗,但前茬水稻機收對套播油菜苗碾壓嚴重,傷苗死苗率高,均不利于套播油菜高產群體的構建。因此,掌握適宜的稻田土壤含水量是機收稻田套播油菜成功的關鍵,可結合前茬水稻曬田做好開溝,保證田間能夠即灌即排,便于油菜播種前后的水分調控。
2.2 油稻共生期對套播油菜生長發育的影響
水稻套播油菜是為了充分利用水稻離田前的溫、光、水、熱資源。但在實際生產應用中,若油稻共生期偏短,與接茬直播油菜相比,苗期長勢同樣不足,套播優勢沒有得到體現,增產不明顯。若油稻共生期偏長,會造成高腳線苗,影響成苗率從而導致密度不足而減產。通過播種前對油菜種子化學處理,可適當延長油稻共生期,提前油菜播期,又不影響油菜幼苗正常生長。用烯效唑提前處理套播油菜種子,可抑制油菜幼苗根頸伸長、避免形成高腳苗,起到了壯苗增產的作用[46]。今后可以考慮播前進行種子處理,以達到更好地利用秋季的光熱水資源構建油菜的營養體和提高菜苗素質的目的。
2.3 前茬水稻機收留茬高度對套播油菜生長發育的影響
由前茬作物茬高引起的太陽入射輻射和光照強度差異及由此造成的遮光效應差異與后茬作物生長發育密切相關[47,48]。前茬水稻機收留茬高度目前仍不明確,水稻機械收獲留茬過低,稻草覆蓋量大,容易造成油菜漚苗死苗;留茬過高,造成田間蔭蔽環境,將使冬季油菜苗期光照不足,影響壯苗,最終嚴重影響產量。在前茬水稻機收和稻草全量還田的前提下,考慮到茬高和稻草覆蓋量差異對套播油菜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的影響,有必要明確適宜的水稻留茬高度,以優化套播油菜群體質量和提高產量。
2.4 機械化生產中的農機與農藝融合技術有待完善
套播油菜機械收獲能進一步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油菜生產效益,有利于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但采用機械收獲,收割和脫粒需一次性完成,對油菜成熟度以及成熟的一致性要求較高。近年為滿足油菜一次性機收要求,化學催熟劑催熟油菜角果技術的使用日益廣泛,目前油菜化學催熟劑主要是一些外源激素如乙烯利等和部分化學除草劑草甘膦、百草枯等,但針對這些催熟劑在環境和油菜子粒中的殘留與安全性評價研究很少,若使用不當會導致作物品質下降、環境污染、危害人體健康等負面效應。因此,化學催熟劑在環境和油菜子粒中的殘留與安全性評價和新型無公害化學催熟劑開發將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漢中.我國油菜產業發展的歷史回顧與展望[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0,32(2):300-302.
[2] 張永霞,趙 鋒,張紅玲.中國油菜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世界農業,2015(4):96-99.
[3] 蘇 偉,魯劍巍,周廣生,等.免耕及直播密度對油菜生長、養分吸收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1,44(7):1519-1526.
[4] 張樹杰,王漢中.中國油菜生產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和措施分析[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2,34(1):114-122.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國農業統計資料(2001年)[J].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6] 殷 艷,廖 星,余 波,等.我國油菜生產區域布局演變和成因分析[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0,32(1):147-151.
[7] 王翠翠,陳愛武,王積軍,等.湖北雙季稻區免耕直播油菜生長及產量形成[J].作物學報,2011,37(4):694-702.
[8] 王漢中.我國食用油供給安全形勢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7,29(3):347-349.
[9] 沈金雄,傅廷棟,涂金星,等.中國油菜生產及遺傳改良潛力與油菜生物柴油發展前景[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7,26(6):894-899.
[10] 官春云.改變冬油菜栽培方式,提高和發展油菜生產[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6,28(1):83-85.
[11]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國油菜栽培學[J].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12] 雷海霞.稻田套播油菜栽培技術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1.
[13] 鄭 偉,葉 川,肖國濱,等.油-稻共生期對谷林套播油菜苗期性狀及產量形成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5,48(21):4254-4263.
[14] 張 青,章玉琴,梅叢友,等.水稻田套直播油菜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7(11):93,97.
[15] 尹 達,朱毅成.晚稻田套播油菜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1(23):67,69.
[16] 趙漢榮,朱 杰.套直播油菜輕簡栽培新技術研究和應用[J].上海農業科技,2005(5):53-54.
[17] 雷海霞,陳愛武,張長生,等.共生期與播種量對水稻套播油菜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1,37(8):1449-1456.
[18] 劉翠蓮,劉雪基,蔡建華,等.播期、播量對稻田套播油菜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1,39(4):81-82.
[19] 韓自行,張長生,王積軍,等.氮肥運籌對稻茬免耕油菜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1,37(12):2261-2268.
[20] 楊云娣,趙其森,吳劍坤,等.稻田套直播油菜畝產150kg以上栽培特征及配套技術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1(1):26-28,46.
[21] 姚月明,沈明星,孫 華,等.稻茬套播油菜種植密度與產量及其分枝習性的關系[J].上海農業學報,2005,21(1):29-32.
[22] 趙立軍,朱炳元,趙明貴,等.稻套油菜不同套播期和密度試驗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05(2):58-59.
[23] 鄧力超,薛燦輝,范連益.氮磷鉀化肥與有機肥不同配比對油菜生長及產量、品質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2(5):31-34.
[24] 王建芬,徐建新.稻套油輕型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應用[J].上海農業科技,2004(6):54.
[25] 王桂良.稻田套播油菜氮、磷、鉀肥三因子優化組合試驗研究[J].耕作與栽培,2007(6):18-19.
[26] 鄭 偉,陳 明,肖國濱,等.雙季稻田谷林套播油菜3控2防1簡化栽培技術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5,27(11):15-19.
[27] 朱文達,何燕紅,楊 峻,等.雜草防除對油菜田間透光率,養分和水分的影響[J].植物保護學報,2008,35(6):557-562.
[28] 朱文達,魏守輝,張朝賢,等.百草枯的控草效果及對光照和油菜產量的影響[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5,27(4):76-79.
[29] 謝正榮,蔣長根.稻田套播油菜苗期生長特性與配套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05(3):41-42.
[30] 劉雪基,蔡建華,劉翠蓮,等.稻田套播油菜的技術優勢和高產高效配套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0(3):108-109.
[31] 陳 明,鄭 偉,葉 川,等.谷林套播油菜田雜草防除研究[J].作物研究,2015,29(6):639-642.
[32] 吳崇友,易中懿.我國油菜全程機械化技術路線的選擇[J].中國農機化,2009(2):3-6.
[33] 宗錦耀.我國油菜生產機械化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8(5):8-9.
[34] 張進新.“雙低”油菜機械化生產作業技術[J].新疆農機化,2002 (3):23-23.
[35] 吳玉珍,張同章,吳正貴,等.油菜機械化收獲的技術實踐[J].江蘇農業科學,2004(1):37-38.
[36] CRAESSAERTS G,DE BAERDEMAEKER J,MISSOTTEN B, et al. Fuzzy control of the cleaning process on a combine harvester[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10,106(2):103-111.
[37] 羅海峰,湯楚宙,官春云,等.適應機械化收獲的田間油菜植株特性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13):61-66.
[38] 馬 霓,李云昌,胡 瓊,等.我國南方冬油菜機械化生產農藝研究進展[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0,32(3):451-455.
[39] 官春云,譚太龍,陳社員,等.油菜化學催熟研究初報[J].作物研究,2008,22(3):154-156.
[40] 吳美娟,黃洪明.噴施乙烯利對油菜角果催熟的效果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09(1):111-112.
[41] 肖文娜,周可金.不同化學催熟劑對油菜光合生理及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38(3):106-112.
[42] 周可金,吳奇志,肖文娜,等.化學催熟劑對油菜角果內源激素含量的影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1,34(6):13-19.
[43] DARGINAVI■IEN■ J,NOVICKIEN■ L,GAVELIEN■ V,et al.Ethephon and Aventrol as tools to enhance spring rape productivity[J].Open Life Sciences,2011,6(4):606-615.
[44] 黃秀芳,孫旭明,孫敬東.優質油菜輕簡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4(2):17-21.
[45] 劉翠紅,展旭東,倪松堯,等.稻套油菜角果催熟試驗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04(6):56-57.
[46] 譚太龍,賀 慧,官春云.水稻套種直播油菜技術研究[J].作物研究,2014,28(1):43-46.
[47] CAPRIO J M,GRUNWALD G K,SNYDER R D. Effect of standing stubble on soil water loss by evaporation[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1985,34(2):129-144.
[48] CUTFORTH H W,MCONKEY B G. Stubble height effects on microclimate,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spring wheat grown in a semiarid climate on the Canadian prairies[J].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1997,77(3):35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