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竹
2016年12月14日下午,記者來到二七區建中街辦事處交通路社區馬昕家。一進門,一張30多口人的全家福格外醒目,照片上寫著“恭賀馬云杰、楊秀坤七十大壽、金婚慶典留念”,馬聽說,這張全家福,他們兄弟姐妹每家都有。
馬昕,1973年出生于河南省新蔡縣農村,父親馬云杰、母親楊秀坤都是熱心腸,街坊鄰里誰家需要幫忙了,夫妻倆二話不說撂下手上的活兒就去,誰家有難處了,只要自己有能力就絕不推辭,是村里公認的大好人。
受父母影響,馬昕從小就養成了奉獻愛心助人為樂的好品格。1992年12月,19歲的馬昕入伍,成了一名邊防軍人。入伍后領到的第一個月35元津貼就全部寄給了父母,軍校畢業后,也是第一時間將大部分工資寄給父母。不僅如此,馬昕當時還資助過一名叫王昆的小學生,得知孩子家庭困難,正為學費發愁,馬昕主動擔負起孩子的學費,目前,王昆早已大學畢業。村里的兩位孤寡老人,馬昕也時常掛在心上,每次回去都會幫他們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兒,給他們買些好吃的。
大家庭編成連隊,遇問題一起協商
馬昕兄弟姐妹6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五,但因為穿上軍裝帶過兵,他一直都是兄妹中的“主心骨”,即便是各自成家了,他們遇到了大事,就會向馬昕尋求幫助。
在馬昕看來,只有兄弟姐妹們都過上好日子,父母才能真正安度晚年。于是,在馬昕的引導下,兄弟姐妹們相繼在鄭州打工、開店,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2008年6月,馬昕被調到了鄭州警備區工作。他便將農村年邁的父母接到家中照顧,又先后動員在鄭州打工的兄弟姐妹搬到同一個小區居住。他把部隊好作風融入家庭建設中,將大家庭編成1個連隊,自己擔任“主官”,幾個能力相對突出的孩子當“排長”,遇有重大問題時就一起協商,形成方案后分工負責抓好落實。
在日常生活中,馬昕負責老人看病買藥,下一代思想教育、成長激勵和婚戀指導等問題;二姐馬艷擔任大家庭內部總管,負責料理日常事務,調解成員間出現的矛盾糾紛;外甥女楊潔、外甥楊威是大家庭的“創業先鋒”,帶頭勤勞致富,公司收益支撐大項開支,引領年輕一代創新發展;侄子馬濤、外甥女陳凌是“秘書長”角色,負責召集家庭會議,監督已定計劃實施,處理大家庭日常事務……
用馬昕妻子王麗娜的話說:“我們家不分大家小家,大家生活在一起互不計較,每天都是笑呵呵的,非常暖心?!?/p>
設家庭愛心基金,增強家庭凝聚力
四世同堂,30多口人,怎樣增強大家庭的凝聚力是馬昕一直思考的問題。他覺得,在不影響大家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設立一個家庭基金賬戶是個不錯的法子。
于是,在馬昕的倡議下,2009年上半年,“和諧家庭愛心基金”成立了。逢年過節聚會時,鼓勵大家將零花錢存入基金賬戶,自覺自愿,多少不限,并定期公布每個家庭成員捐款的次數和總量,讓捐款多的人感到臉上有光,其他人有一種緊迫感,激勵大家更加努力地工作。
家庭基金有了,接下來就是管好用好這筆“愛心基金”。身為大家庭的“連隊主官”的馬昕,讓6個小家庭各派一名代表,組成“管委會”,參與基金管理。如果有人提出使用方案,“管委會”就會認真討論。只要有三分之二的成員同意,就可付諸實施。
“愛心基金”積攢到一定數額后,馬昕會建議拿出一部分錢,組織6個小家庭全體出動,陪兩位老人外出旅游。如有家庭遇到重大變故,就可以申請使用基金。
說起大家庭的“創業先鋒”,當屬馬昕大姐的女兒楊潔。楊潔是第三代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婚后跟老公趙明陽一起自主創業,因缺乏創業資金,便向“管委會”申請暫借“愛心基金”。經全家人反復討論,他們認為所選項目可行,便同意借用基金,并約定了歸還日期。經過近兩年的打拼,他們不僅提前還了款,并且還買了運輸車用于擴大生產。2013年,剛滿28歲的楊潔就在鄭州黃金地段買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
言傳身教,傳承優良家風
如今,家庭第三代人每月自愿給爺爺奶奶“發工資”。馬昕的侄子馬濤說,這樣做一是想減輕父輩照顧老人的負擔,二是想盡自己的能力為老人做些事情。
家中每個人都樂于奉獻,這是怎么做到的?對此,馬云杰用一句非常樸實的話說:“我在教育孩子方面很簡單,就是言傳身教。俗話說,栽什么樹苗結什么果,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我們夫妻倆如何待人處事,自然會影響孩子及孫子們?!?/p>
父親的話,馬昕及妻子非常認同。對于正在讀初二的女兒馬銘悅,夫妻倆延續父母的做法:言傳身教。馬昕說,女兒每天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幫大人做家務。馬昕說:“有了責任心,女兒學習也沒耽誤,而且還能全面發展,7歲就成為報刊校園小記者,還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隊干?!?/p>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今后,我們在建好自己小家的基礎上,要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把家庭建好。千千萬萬個家庭建好了,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好?!瘪R昕說。
(摘自《鄭州晚報》2016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