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雷+冉春紅+陽曉君



摘要:從循環經濟發展角度研究了低碳技術及產業發展集成的必要性,對影響低碳技術和產業發展集成動力機制因子進行了必要歸類,對其動力機制及其動力因子做進一步詳細闡述與論證,進而針對低碳技術和產業發展集成的動力機制構建分析模型。研究發現:環境與資源壓力、公眾意識需求、政府支持與推動、企業長期發展推動及高管對低碳技術的重視是促進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集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低碳技術;產業集成;動力機制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4.08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4-0031-06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of cyclic econom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cessities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lassifies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lowcarbon technology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elaborates and argues dynamic mechanism and its dynamic factors, builds dynamic mechanism system models whose being used for lowcarbon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Results show that, to promote lowcarbon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pressur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the need of public awareness, governments support and promotion, enterprises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executives attention are important contributing factors.
Key words:lowcarb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dynamic mechanism
進入21世紀以來,由碳排放過多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已成為人類共同面對的最大挑戰和威脅之一。碳排放問題已經成為各國政府、企業和學術界的關注焦點。碳排放問題及其引發的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解決發展經濟與維護生態環境平衡難題的最佳模式,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路徑是要開發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的集成,低碳技術創新對低碳經濟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1]。低碳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搜尋,煤碳的清潔與高效利用,二氧化碳的捕獲等眾多領域。通過對低碳技術的運用,非常有助于緩解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從而促進人類社會走上能耗低、污染排放低和高能效、高效率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有效集成,王文軍認為我國低碳技術的發展起步相對較晚、發展較快、涉及產業范圍較廣,但是缺乏自己獨有的核心技術且低碳技術研發能力相對較低 [2]。目前來看,低碳產業集成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加強對低碳產業集成的動力機制的研究。
即使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的集成存在一定的困難,但環境的不斷惡化、能源的逐漸匱乏以及中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些因素都凸顯出發展低碳產業是解決眾多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探究國家和企業發展低碳產業的動力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產業集群能有效提高低碳技術效率和減少資金的投入,實現在企業間分享低碳技術,快速推進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的集成。通過對低碳技術和產業發展集成影響因子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政策制定者更準確地識別出哪些要素是影響兩者集成的關鍵,在此基礎上制定的公共政策才能有效地引導產業向低碳化過渡,為企業研發低碳技術提供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對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低碳產業有現實意義。與此同時,碳排放的減少是切實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
1 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1.1 低碳技術相關研究綜述
畢克新認為低碳技術主要由主體要素、實體要素和智能要素三部分構成,具有自身獨有的特性——系統性、風險性和長遠性特征[3]。黃棟介紹了低碳技術創新的背景和特點,對低碳技術創新的具體路徑進行了探討,針對我國技術創新現狀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4]。陸小成深入剖析了區域低碳創新系統構建所需的關鍵技術、支持體系以及創新保障機制[5]。
1.2 低碳產業發展的研究現狀綜述
1.2.1 低碳產業的內涵
“低碳產業”這個概念首先出現在英國,但其具體定義目前尚未達成共識。一般認為“低碳產業”與傳統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和環保產業有本質區別。國外學術期刊中尚未看到關于低碳產業相關的文獻,國內學者也只是在近幾年才開始涉足對低碳產業的研究。伍華佳圍繞低碳技術對低碳產業進行了定義[6]。
1.2.2 如何發展低碳產業
低碳產業是低碳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學者們將建設和發展好低碳產業作為研究的重點。陳文婕和顏克高從創造與提升生產要素、構建低碳產業創新系統、創建低碳產業集群等幾個方面探討了低碳產業發展的具體對策 [7]。崔奕等指出未來低碳產業可能的發展方向 [8]。文龍光和易偉義研究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多個產業共同協調,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路徑為碳產業鏈。而低碳產業鏈的構建既需要低碳政策規劃的外部力量拉動,也需要綠色競爭力追逐的內部力量推動[9]。
1.3 低碳技術與產業集成的相關研究
1.3.1 集成優勢
當今國際化趨勢使得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低碳技術,形成低碳技術的產業集成,利用集成優勢,提升產業競爭力。王可達指出發展低碳產業是發揮國家中心城市輻射作用的迫切需要,同時是新型城市化發展的迫切需要[10]。
1.3.2 集成過程中的問題
低碳產業發展是目前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然而,技術的落后正是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步履維艱的重要原因之一。蔡義泉指出我國低碳產業的應用模式不健全,存在公眾參與程度不高、企業積極性不大、政府主導作用不強等問題[11]。師萍研究發現我國低碳企業平均技術效率為0.75,企業間技術效率變動存在較大差異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我國低碳企業技術無效率程度有不斷減弱趨勢,但這種趨勢還不夠明顯[12]。影響低碳技術運用的因素有很多,Linares和 Pérez-Arriaga結合監管和動態技術的發展,深入研究了低碳技術的應用問題[13]。
2 低碳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低碳產業在“十二五”期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累計完成節能降耗19.71%,顯著超過預期16%的目標。目前我國低碳產業發展現狀主要體現出以下特點:一是低碳產業的市場前景很好。中國計劃將在2050年將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總比重從目前的9%提高到40%左右,據環保部測算,“十三五”期間我國社會及政府環保總投資有望超過17萬億元,達到“十二五”期間的兩倍以上。這也給新興能源、節能環保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二是我國低碳產業快速增長,規模顯著增加。我國以太陽能、風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迅速,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風能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光伏設備制造商。“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增長,總產值從2012年的29908.7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45531.7億元,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年增長率均超過了20%。三是我國低碳產業發展模式不夠精細,呈粗放態勢,行業集中度較低,人才和核心技術嚴重不足。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總體發展較快,但是基礎性研發投入不夠、核心技術依賴進口、高端人才明顯不能滿足需求、行業發展不夠規范,這些問題極大地影響了低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 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集成面臨的問題
碳標準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壁壘措施。目前不少跨國公司結合自身經營特點,采用多種方式來降低自己的碳排放。中國政府也承諾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下降40%~45%[14]。現階段產業低碳化在傳統行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的集成還不成熟,還存在以下問題。
3.1 運作機制不合理
現階段,我國低碳產業發展與節能減排的政策制定權歸政府所有,其實施是以行政手段為主,通過層層分解節能減排的指標來約束地方政府和企業。然而,這種運作機制并沒有真正發揮出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作用,也不能充分形成以資源性產品為代表的要素價格機制。尚未結合經濟手段或價格手段反映資源稀缺性與污染排放的市場關系,從而促使消費者加大對低碳產品的需求,進而促使企業在自身的產業發展中恰當運用低碳技術。低碳產業發展迅速,未來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15]。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規定在2020年之前溫室氣體總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總量。美國碳排放披露項目是由385家聯署投資者組成,且其總資產超過57萬億美元。它要求大型跨國公司每一年都要提供自己碳排放的相關信息。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公布了碳信息披露項目(CDP)中國報告。然而,中國的這個調查結果令人十分尷尬——100家受邀參與的企業中,僅有5家企業填寫了CDP問卷,有20家企業提供了相關信息,多達58家企業卻未明確回應,甚至有17家中國企業直接拒絕參與這項活動[18]。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企業的回復率高達82%,歐洲達83%,亞洲500強企業中大概有一半的企業對問卷進行了答復[16]。
3.2 國家政策不完善
美國和法國早已經提出了征收“碳關稅”,比方說美國以人均碳排放量高為借口要對中國收高關稅,我國目前正在著手制定相關的碳排放考核指標,而且未來很可能會把企業、建筑的碳排放量納入城市環境的考核體系。從全球范圍來看,低碳產業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產業標準,但是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已經制定并實施了經濟發展政策。低碳產業的成長過程是一個由技術到產品再到市場應用的全過程,若國家未制定相關的政策與法規去規范產業與產品檢驗標準,在培育和推進低碳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則容易導致非理性投資與重復建設等類似的企業行為,嚴重的會引發產能過剩或產業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甚至會導致產業上下游發展不協調,最終難以發揮低碳產業的優勢,其價值也難以在市場上體現出來。
3.3 低碳技術不先進
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而言,目前面臨的最大屏障為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清潔能源技術等技術屏障。技術研發能力有限、創新不足以及整體科技水平落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低碳技術和產業發展集成。此外,低碳技術在國際上的轉讓和交流尚未完全開放,人為因素引發的各種障礙阻礙了低碳技術在國際間的交流與轉讓。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探索加強國際合作,推動我國低碳產業的發展。加強管理創新,鼓勵新業態發展。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球“綠色消費”總量已超過6 000億美元,預計2017年將增加到1萬億美元以上。調查顯示,2013年全球人類生產與生活過程中所排放的碳達到360億噸,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噸左右,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是碳排放總量最大的國家,大約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9%;其次是美國,占15%;歐洲緊隨其后占10%,而印度占7.1%[17]。
4 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集成的動力因素
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集成動力機制作為其產業集成的內在核心問題,有著復雜的構成和作用原理。國外學者習慣用Dynamics、Dynamism及Dynamic mechanism等詞或詞組進行表述,國內部分學者也把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作為研究對象,但鮮有學者對低碳技術和產業發展集成的動力機制進行明確的界定與深入分析。現有文獻在分析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集成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發現影響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集成的關鍵因素與低碳技術創新行為對企業的發展有一定作用。但是,在這種集成關系的影響下所產生的低碳技術創新行為及低碳企業發展是否具有穩定性及能否預期,則還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4.1 基于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集成外部動力理論框架構建
4.1.1 環境與資源壓力
步入21世紀以來,碳排放過多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已經成為當前人類共同面對的最大挑戰和威脅之一。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走經濟與環境保護平衡發展之路的選擇,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路徑是低碳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集成。①環境破壞。長期以來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興建工程項目而引起了生態環境的退化及環境破壞,國內發生了很多環境污染的大事件。目前諸多困難與挑戰擺在政府面前,如巨大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居民低碳意識差等。②資源緊缺。總體上看,我國屬于資源緊缺國家,資源緊缺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我國人均擁有的水資源、森林資源、耕地資源以及石油、天然氣、銅和鋁等礦產資源都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實施低碳技術,創建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產業鏈。
圖1的數據來自2014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從該圖可以看出,我國的工業廢氣排量總體呈逐年迅速上升的趨勢。2013年工業廢氣的排量幾近是2000年排量的5倍,增加了531156億立方米,可知工業廢氣排放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對環境的破壞度也不言而喻。
圖2的數據來自于2014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從該圖可以看出,我國廢水排量呈逐年迅速上升的趨勢。我國是貧水國家,然而廢水排量卻逐年增加,處理廢水需要耗費大量成本,一些企業為了節約成本而將廢水不經處理就排出廠區,若能將低能耗的低碳技術運用到廢水處理產業中,那么廢水排量過多的問題也能得到較好解決。
4.1.2 政府的支持與推動
肯尼斯·阿羅2007年對《斯特恩報告》進行了合理性論證,認為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已非常棘手,應該盡快制定相應的政策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8]。①政策推動。政府推動有助于行業發展和產業聚集,并促進該區域經濟增長[19]。從世界各國低碳發展的歷程看,政府在其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②財稅支持。根據政策的不同效果,發達國家低碳財稅政策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體現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方面的財稅政策;二是體現在抑制高碳生產、消費方面的財稅政策。基于中國的現狀,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更加突出。因此,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財稅體系以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牛桂敏研究表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首要任務是制定科學的經濟政策、產業政策以及技術政策來引領和推動低碳改革的實施[20]。低碳產業發展需要的某些技術或設備往往需要較高的成本,因此低碳產業發展中需要設立支持專項資金,要落實低碳技術的財政補貼。國家應加大對低碳產業發展支持力度,增加相應的財政資金,將發展低碳產業作為專門項目納入國家預算,并設立低碳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政府需要制定詳細的具有可執行性、可深入操作性的低碳產業發展規劃及布局。可參閱、參考表1中發達國家實施的低碳經濟發展政策,并根據我國國情和背景制定相應的政策。政府的政策推動與財稅支持對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的集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1.3 公眾意識和需求
低碳消費是一種基于科學、文明與健康三位一體的生態消費方式,它實質上體現了消費者對消費對象的選擇、決策及實際購買活動。①公眾意識。仇瀘毅、龔洋冉、孫寧寧對我國低碳發展公民參與現狀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被調查者中知道低碳概念的占92.24%,大概知道低碳概念的調查者有54.11%,其中有81.21%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必要實施低碳發展,這表明大多數的公眾都有著主動參與低碳發展的意愿,這也是實施低碳發展的有利基礎[21]。②公眾需求。將市場機制引入環境保護的做法是國際環保機制的主流。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在廣泛宣傳后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選擇,形成低碳產品的購買。當然,公眾的低碳消費行為也是有差異的[22]。公眾還需進一步了解低碳知識,積極參與低碳生活,加大低碳能源的使用。在國外,公眾的低碳消費行為更是明顯。在日常的消費中,碳標簽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4.2 基于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集成內部動力理論框架構建
4.2.1 企業長期發展推動
低碳產業集成的發展一方面受到外在壓力的推動,另一方面還受內源性動力的拉動,即著力提高經濟績效。①企業自身責任。由于企業肩負有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若企業的廢氣等排放量超過排放標準,很可能會受到媒體的披露,公司會受到政府部門的責罰,這將大大影響公司的聲譽。為了樹立和維持企業自身的形象,企業有動力去發展低碳產業。②企業戰略導向。現階段我國企業發展過程中能源消耗很大,能源利用率較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下,企業生存并持續發展取決于其戰略選擇,盡快轉變生產方式,向低碳經濟發展是重要可選的路徑之一。③企業技術需求。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集成的關鍵問題在于解決低碳技術,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技術的改進、節能減排的實現、能源最大程度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開發以及能源結構的優化等都需要依靠技術創新才能得以實現。推動集群低碳發展的重要內在動力是低碳技術與企業發展集成創新。
隨著公眾低碳意識逐漸增強,對低碳產品需求不斷增加,促使企業要運用低碳技術,降低生產產品時的碳排放量。企業生產的最終目的是銷售,為了滿足消費者的消費愿望,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企業只有持續進行低碳技術創新,實現低碳生產模式。誰能擁有強勁的綠色競爭力,誰就能贏得市場。所以,隨著消費者低碳消費意識的逐漸增強,產業結構將隨之得到改善,最后有利于促進企業產品或服務向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轉變,是推進產業低碳發展的又一動力因素。
4.2.2 高管對技術的重視
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面臨著資金、技術、經濟發展與降低碳排放矛盾等問題,節能減排的道路將任重而道遠。2006年,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著眼于《京都議定書》的缺陷, 提出了應對全球變暖的新議程[23]。①文化素質。個人的文化素質反映了其認知能力,也間接反映出個人所擁有的技能。一方面,文化水平越高的CEO對待變革的態度會更加積極[24]。另一方面,高管的文化水平越高其信息處理能力就越強 [25],在生態創新中對克服跨職能合作、知識整合方面將越有幫助。②創新精神。未能直接體會到生態創新帶來的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等好處是企業不愿嘗試生態創新的重要原因[26]。高管具有創新精神有利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推動低碳技術的創新,這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而且還可以轉變能源利用方式、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經營理念。高管應該具備清潔生產的理念。清潔生產可以通過對污染進行全過程的防治,增加生態效率,減少人類生產活動中面臨危及環境的風險,它是一種創造性的生產方式。
高管的社會責任感和環境保護意識隨著文化水平升高逐漸增加,除了能較快意識到企業行為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重視企業對環境的保護,進而更加關注于生態創新相關的信息外,還能夠發現環保的好處,從而更加偏好和支持生態創新,即追求雙贏的環保行為。低碳技術是企業獲取低碳競爭力的主要手段,高管文化水平越高越容易接受新思想和進行創新[27],越傾向于采用生態創新這種積極的環保戰略[28]。
環境的破壞、資源的緊缺,政府對低碳產業的財稅支持和政策推動、公眾的低碳消費需求、企業自身低碳發展的需要及高管對低碳技術創新的重視使得低碳技術與低碳產業集成是必然趨勢。在日益激烈的產業競爭中,企業開始尋求產業內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形成產業集成創新能力。而僅僅依托企業自主創新來發展低碳技術面臨很大的困難,產業集群的合作創新是可選路徑之一,它能夠幫助中國把握低碳技術的創新方向、提高創新效率和減緩突破核心技術的壓力。
5 結論及建議
5.1 研究結論
在全球氣候日趨變暖與低碳經濟理念盛行的背景下, 本文提出了要進行產業結構低碳化、加快推進低碳技術的發展,并且認為產業結構低碳化有助于中國實現節能減排,推進產業升級轉型、轉變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由于長期以來整個社會已經習慣并依賴于高碳的發展模式,并且認為高碳的發展模式仍會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導致中國產業結構的低碳轉型非常困難,由此可見發展低碳產業群是一個復雜、長期的工程。內部動力、外部動力及其彼此間的協同作用組成了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集成的動力機制系統。在動力系統的要素中,政府在政策推動和財稅支持方面能有力地引導企業進行低碳化發展。企業的戰略導向、技術需求和企業自身責任使得企業有動機去實行產業低碳化發展,必要時,會與相關產業進行集成,降低低碳技術研發成本,實現技術共享。同時,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對資源的保護意識也在逐步提升,他們對低碳產品有了更多需求。因此,政府、企業、公眾都是低碳產業發展的推動者。
由于動力機制各要素間的關系不是獨立的,他們也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因而我國發展低碳產業要提高動力機制各要素的積極性,多方努力,共同配合,才能推動低碳技術與產業集成的快速發展。
5.2 建議
基于本文的研究,對低碳技術與產業發展集成提出以下對策及建議:
一是政府應該成為低碳經濟、低碳產業發展前期的引導者和規劃者,應加大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力度。政府應該制定詳細的具有可執行性、可深入操作性的低碳產業發展規劃及布局。對于發展低碳技術的產業給予財稅優惠和資金支持,引導企業以技術創新為基礎,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高端產品和核心產品競爭,促進技術升級。
二是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讓企業立足自主創新,努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能源技術,同時還應盡可能多地與外界進行合作和交流,引進、消化并吸收先進且適用的低碳技術,最后推進我國重點產業、重點領域的低碳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乃至處于領先地位。
三是企業要想利用低碳技術來獲得發展,應該關注低碳技術的國際前沿動態,加強在低碳技術領域與科研機構及其他相關企業等的交流、合作,進而力爭在低碳產業的關鍵技術和關鍵工藝上取得突破。
四是政府應該大力宣傳低碳生活理念,鼓勵消費者使用低碳產品,提高消費者的低碳意識,有利于提高低碳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最后,企業高管秉持清潔生產的理念,這樣既可以使人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又能促進人們合理和恰當地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今后的發展中,清潔生產必將成為產品生產的主導方向,企業的營銷模式將會被徹底洗牌,即從原來的高碳營銷模式轉換為低碳營銷模式。
參考文獻:
[1]何建坤,蘇明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碳生產率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9(10):47.
[2]王文軍,趙黛青,陳勇.我國低碳技術的現狀問題與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12):84-91.
[3]畢克新,黃平,馬婧瑤.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低碳技術觀[J].中國科技論壇,2013(9):109.
[4]黃棟.低碳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持.中國科技論壇[J].2010(2): 37-40.
[5]陸小成,劉立.區域低碳創新系統的結構-功能模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9(7):1080-1085.
[6]伍華佳.中國低碳產業技術自主創新路徑研究[J].社會科學,2013(4):42
[7]陳文婕,顏克高.新興低碳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經濟地理,2010(2):200-203.
[8]崔奕,郝壽義,陳妍.低碳經濟背景下看低碳產業發展方向[J].生態經濟,2010(8):91-94.
[9]文龍光,易偉義.低碳產業鏈與我國低碳經濟推進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7):70-73.
[10]王可達,王錚.廣州發展低碳產業的優勢與對策分析[J].探求,2014(1):92-96.
[11]蔡益泉.我國低碳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思考[J].華東經濟管理,2013,27(4):33-34.
[12]師萍,韓先鋒,衛偉.我國低碳企業技術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11(11):67-72.
[13]Linares P, Pérez-Arvriaga I. Promoting Investment in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ies[J]. European Review of Energy Markets. 2009, 3(2): 1-23.
[14]黃山楓,姜冬梅,張孟衡,等.多邊基金機制與清潔發展機制的比較研究[J].環境保護,2008(10):14-17.
[15]紀玉山,紀明.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及中國的對策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10(2):83-89.
[16]白福萍.低碳經濟環境下的企業風險及應對措施[J].財會月刊,2011(9):91-93.
[17]Berrone P,Fosfuri A,Gelabert L,et al.Necessity as the Mother of ‘Green Inventions: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8): 891- 909.
[18]Kenneth Arrow. Global Climate Change:A Challenge to Policy[J].The Economists Voice, 2007,4(3):1-6.
[19]安虎森.增長極理論評述[J].南開經濟研究,1997(1):26-32.
[20]牛桂敏.發展低碳經濟的制定創新思路[J].理論學刊,2011(3):65-68.
[21]仇瀘毅,龔洋冉,孫寧寧.我國低碳發展公眾參與的現狀研究(二)——公眾參與類型調研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4(3):106-118.
[22]余曉鐘,侯春華,汪曉梅. 不同區域類型低碳消費行為模式及引導策略研究[J].軟科學,2013,27(6):79-82.
[23]Joseph Stiglitz. A New Agenda for Global Warming[J].The Economists Voice,2006,3(7):6-10.
[24]Wiersema M F,Bantel K A.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1): 91- 121.
[25]Dollinger M J.Environmental Boundary Spann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4,27(2): 351- 368.
[26]Porter M E,Van der Linde C.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5): 120- 134.
[27]Kimberly J R,Evanisko M J.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 Hospital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1,24(4): 689-713.
[28]英國廣播公司.2013全球碳排放量數據公布中國人均首超歐洲[EB/OL]. http://finance.huanqin.com/view/2014-09/5146643.html.
[29]王歡芳,胡振華.低碳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及實現路徑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1(5):107-111.
(責任編輯:李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