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青+茹希佳+曲暢
在江蘇南京,有一戶團結有愛的家庭。今年77歲的“大家長”韓守訓組織全家人做慈善。他們捐助希望工程、資助貧困學生,為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捐款獻血,還成立了“家庭愛心基金”,8年內發動家人籌集善款近6萬元。他打算將做好事、獻愛心的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
“有困難找老韓”
到南京市建鄴區月安社區韓守訓老人家中采訪時,他和老伴兒站在樓梯口,笑盈盈地迎接我們。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他們一次次將愛心獻給那些素不相識、需要幫助的人們。
韓守訓老人常被身邊人稱為“活雷鋒”:“有事找老韓,準沒錯?!睒酚谥说摹懊暋痹谕?,常有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慕名前來求助,有生活困難的,有丟失東西的……
老伴兒潘翠英說,有天傍晚,門外響起了一陣敲門聲。開門一看,原來是一位陌生人。他開車至南京后發現汽車沒油了,就來這里請求幫助。韓守訓二話沒說立即向這位不相識的到訪者伸出了援手。
有時難免也會上當受騙。有一回,一位姑娘找到韓守訓,說自己從贛榆到南京來看望男友,但身上錢不夠無法回家。老韓熱情地招待了她,管吃管喝還請人送她回家。然而,在半路上,姑娘提前下車了。韓守訓知道被騙了,卻沒有后悔:“她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我能幫就幫一點吧?!薄白龊檬拢绻芙o哪怕一個人帶來命運的改變,就值得了?!表n守訓說。
韓守訓家不僅是軍人之家、黨員之家,還是慈善之家。韓老先生是部隊退休干部,夫妻倆入黨50年,兒子、女兒、女婿都是軍人,全家總共有6位黨員。
韓老夫妻都是別人眼中的“大善人”,盡自己所能積極參與身邊的公益活動。即使是重病纏身,韓老先生仍然堅持做慈善。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韓守訓帶領家人捐了5000元錢和價值4000多元的茶葉,并發動家人獻血。從那一次起,韓守訓就產生了一個想法:成立“家庭愛心基金”。
“一時為善易,時時為善難。做公益、做善事搞突擊是不夠的,應當盡家庭所能,把做公益、做慈善的家風一代代傳下去?!表n守訓說,成立基金的提議得到了家人的贊同。
老韓隨即定下家規:只要家庭成員有收入,每人每月捐款50元注入“家庭愛心基金”。基金由財務會計專業出身的大兒媳代收代管并通報使用情況,基金積累到一定數額,全家人就共同商討如何做慈善。
2010年玉樹地震發生后,躺在醫院的韓老還不忘打電話給老伴,讓他到社區捐了1000元。他發動20名親友建立了愛心基金——“做慈善好家風要一代代傳下去。”
老夫婦帶頭行動,不僅每月捐出愛心款,還將全國文明家庭和南京最美家庭等的獎金,全部捐入“愛心基金”;遠在杭州的小女兒、女婿每月都會匯錢給大嫂;除了全家12名已參加工作的家庭成員之外,幾位親戚朋友也報名參加了。目前參與人數已經達到70人。
在這種氛圍下,各家庭成員不僅個個愛崗敬業、孝老愛親,也積極做好事。大女兒參加了江蘇省婦聯組織的“春蕾行動”,資助宿遷沭陽兩名家境貧困的小學女生上學;大兒媳單位組織的每一次公益捐款,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小兒媳參加了南京“愛心媽媽”志愿活動,日復一日傾注自己的愛心。
“家庭愛心基金”成立8年來,幫助了3名患白血病的孩子,資助了10多名寒門學子。其中,為南京工業大學的一位患有白血病的學生募集了近10萬元的治療費。
韓老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家庭慈善基金”已經發展了12個新成員,目前韓家的小女兒也在資助一名有困難的大學生。
“還有比我們更困難的人”
看到眼前談笑風生的兩位老人,很難想象他們都身患癌癥、飽受化療放療的痛苦。
2008年,韓守訓被發現罹患食道癌。2014年,這個家庭再次蒙上不幸的陰影:潘翠英感到腿疼得厲害,檢查后竟然是肺癌伴隨骨轉移。
老兩口一年的治療費用大約是15萬元,而且需要自理。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也從未想過放棄“家庭愛心基金”。他們想到的是:“還有比我們更困難的人?!?014年,得知云南魯甸發生地震,病床上的韓守訓立即打電話給社區工作人員,請他們幫忙將2000元愛心款捐帶給災區民眾。
不光是親友,就連醫生也忍不住勸他,應該先保重自己的身體,買點滋補品,補充點營養。老兩口卻倔得很:“幫助別人,我們感到快樂,心情好了也有利于身體健康?!?/p>
曾有家庭成員提出:假如以后實在有困難,50元愛心款是否可以減免?大家達成了一致:50元對自己的生活影響不大,日積月累卻能幫助到很多人,所以,再苦也不能將這筆基金斷掉。
去年春節前,韓守訓拖著病體,去看望“家庭愛心基金”資助的兩個小病號?;及籽〉男∨⑼鯄艏迅袆拥卣f:“爺爺,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戰勝病魔?!碧旌貎觯貋砗箜n老先生就感冒了。他卻很淡定:“疾病不可怕,子女們孝順懂事、全家其樂融融才暖心,每一天都是充實和快樂的?!?/p>
兩位年近80歲高齡的老人,均重病在身。籠罩著這家人的卻是溫馨和諧的有愛氣氛。兩位老人積極樂觀、攜手同行,再苦再難也沒有想過放棄愛心計劃。為了讓捐助過程更加行之有效,全家人甚至還計劃共同學習《慈善法》。
子孫守護病榻前
韓守訓夫妻倆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除了在杭州定居的小女兒,其他三個孩子都定居在南京。
“每個周末,除了離家遠的小妹,我們在南京的三家兄弟姐妹都會帶著孩子到父母那里去,一起度過愉快的休息日?!表n老的大兒子韓剛告訴記者,為了方便看望兩位老人,他們特意選擇在離老人近的小區居住,天氣好的時候,也方便帶老人到濱江大道、莫愁湖公園等地方轉轉。
韓老先生經常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社會便能和諧。”幾年前,他被查出患有癌癥,但是他沒有氣餒,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和疾病,還勸慰家人不要擔心,心情放平和,自己扛得住!
在他的勸慰下,家人抹去眼淚,悉心照顧。住院時,兒子、女婿每天在床前陪護,喂水喂飯,清洗衣褲,理發修甲,毫不含糊。即使工作繁忙,時間緊張,家人也沒有推脫敷衍,仍然一如既往地堅持著。憑著韓老的堅強和家人的悉心照料,奇跡出現了,病癥穩定了下來。在大人的示范下,孫兒輩也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孫子用暑期打工賺來的第一筆錢給爺爺奶奶買了精美的小禮品。韓老先生一家互敬互愛,大家紛紛效仿,掀起一股尊老愛幼風。
(摘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