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淑貞
今年剛過50歲的陶老師特別喜歡運動,羽毛球是他的最愛。學校有現成的場地,閑暇之時陶老師便約上球友來上幾局。踏上球場,陶老師便立刻顯得生龍活虎,氣勢絕不輸于小伙子。他很喜歡這樣的感覺:“別看我年過半百了,身體一點也不比年輕人差!”
前段時間陶老師感覺自己的身體出了點小毛病———右邊的肩膀在活動時疼痛。到醫院就診,陶老師被診斷為肩周炎。經過休息、按摩、理療及藥物治療,效果不甚明顯,癥狀時好時壞,抬肩時感覺有心無力,影響生活和工作。換家醫院再做相關檢查,醫生告訴陶老師,他這是“肩袖損傷,岡上肌鈣化”。醫生了解到陶老師的運動愛好后表示,像陶老師這樣的年齡不再適合羽毛球運動了。
對此,陶老師腦中出現了大大的問號:肩周炎與肩袖損傷有什么區別呢?我打球都二十年了,為什么就不能再打了,你們這些醫生不會是故弄玄虛吧?
肩膀疼痛不全是肩周炎
其實在生活中像陶老師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許多患者都分辨不清肩周炎與肩袖損傷。肩周炎是人們常聽到的一個名詞,肩袖損傷則很少有人了解。所以人們一旦肩膀疼痛,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肩周炎。一些不擅長運動醫學或關節疾病的醫生,也經常會把肩袖損傷誤診為肩周炎。其實,肩膀痛患者中真正的“肩周炎”只占一小部分,最常見的則是肩袖損傷。其他還有肌腱炎、關節炎、肩關節不穩等疾病。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發生損傷而引起的廣泛性無菌性炎癥,與肩部不活動、僵硬等有關,多發于50歲左右的人群,所以又被稱為“五十肩”。其主要表現為肩部全范圍的疼痛,疼痛面積大,且難以指明痛點,肩關節與手臂各個方向的活動均受限。肩周炎的確切病因至今不明,可能與某些代謝障礙或局部循環障礙有關,與肩關節長期活動受限、周圍軟組織退變有關。肩周炎初期疼痛較輕,但呈進行性加重,夜間影響睡眠,特別是不能向患側側臥。病程到三個月以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以致洗臉、梳頭、穿脫衣都困難。這種疾病有自限的趨勢,部分患者一兩年就會自愈。
肩袖損傷一般與肩關節外傷、骨刺、退行性變后導致的肩部肌肉組織急/慢性病變有關。其表現為反復發作或持續的肩關節疼痛,不能向患側側臥,肩部肌肉力量減退,特別是試圖舉起上臂時。如果不進行及時治療,病變會進一步發展,可導致肩袖更嚴重的撕裂,從而影響關節的功能。
中老年人鍛煉時別刻意“生龍活虎”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很多器官組織都在老化,也就是所謂的“退行性變”。到了中年,肩部的肌肉、肌腱很有可能因退行性變出現問題,所以不再適宜進行大量的、劇烈的運動,故一般不建議四十歲以上的人像年輕人那樣迷戀羽毛球運動。
從運動醫學角度來講,打羽毛球、打網球是一種很易“傷人”的運動,除了肩袖損傷外,還容易造成跟腱損傷。有自己的運動愛好,堅持鍛煉,當然是件好事。不過,運動要適可而止,且要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項目。雖然缺乏運動的人肩周炎患病風險較高,但一些中老年人喜歡在運動中刻意表現自己的“年輕態”,異常活躍,發力兇猛,總想“讓人感覺自己還年輕”,會大大增加受傷的危險。
既然肩周炎可以自愈,那么,得了肩周炎是否就不需要就醫呢?醫生給出了否定的答案。肩周炎患者如果對疾病置若罔聞,很可能會引發肩部其他問題,比如造成肌腱與軟組織粘連。科學的做法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和鍛煉,使其逐漸康復。
而對肩袖損傷患者來說,“養傷”則是必須重視的事情,決不能繼續帶傷堅持羽毛球、網球等運動。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肩膀還是無力,無法正常抬起上臂,則需要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