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麗
67歲的劉阿姨在女兒的陪同下來到門診,要開些降血壓的常規藥。推門進來后,老人先去洗手池洗手,然后坐下來與醫生談一下近期的身體狀況,常規測量血壓后,老人站起身來又去洗手。她的女兒抱怨說,自從上次出院,這兩個月以來,老人每天都要多次洗手,好像做任何事后都得洗手,雖然家人屢次勸說,但是老人并未有所改變。
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有重復行為或有既定程序的動作,一般這種習慣行為是為了提高效率,并不會讓自己或他人感到不適,也不影響正常生活。但是有些人由于經常重復某些動作,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種程序,比如洗手要先洗手尖,然后手心、手背,如果程序錯了或是中途被打斷,就會覺得心里難受,控制不住的必須重新再洗,為此消耗大量時間。較輕的癥狀可以通過自制力改掉習慣,或用運動娛樂等積極健康的方式替代;如果癥狀嚴重,則有可能是強迫癥的表現,一定要及時就醫。
強迫癥是一組以強迫癥狀(主要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癥。簡單地說,就是自己控制不住的去想、去擔心、去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專家稱,除了比較嚴重的強迫癥,大多數強迫癥是可以通過行為矯正得到自愈,或逐漸減少患者重復行為的次數和時間。
1.正確認識:對自己的個性特點和強迫癥有正確客觀的認識,丟掉精神壓力,學會使用合理的應激處理方法,增強自信心,以減輕其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
2.態度端正:學會順其自然,不刻意尋求結果,不過于追求完美。不要總是自問做的好不好、行不行,不要過分追求完美,過分重視別人的看法。做事要時常抱有一種欣賞的態度,感受體驗快樂的心情,重視事情的經過,而不是結果。
3.方法合理:治療強迫癥千萬不要粗暴地控制與克制,那樣只會使癥狀更嚴重。要允許焦慮不安等情緒出現,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平靜地等待焦慮自然過去,把心態放平緩是關鍵。不要做強迫癥要你做的事情,可以做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如此強迫性沖動會因為你的延遲而延遲甚至消失;即使沖動很難消失,你也會發現可以稍微控制你反應的動作了。當自我調節不能解決問題時,要及時請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實施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