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良恒
[摘 要] 本文以人教版教材的東北地區為例,結合高考地理的考查背景,針對區域認知和教材內容,構建出高中區域地理五步建模的復習策略,即精準讀圖,明確區域位置;夯實雙基,掌握區位條件;整合歸納,理解區域特性;遷移對比,靈活解答問題;回歸生活,逆向促進復習。通過區域地理復習建模的過程,引導學生掌握復習技巧,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復習的質量。
[關鍵詞] 五步建模;復習策略;高中區域地理;東北地區
高中區域地理的復習對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有很高的要求,本文以人教版教材的東北地區為例,結合高考地理的考查背景,針對區域認知和教材內容,探究高中區域地理復習的建模策略。
一、研究背景
高中區域地理具有共性也存在特性,共性在于區域內部存在相對一致性,而特性則在于每一個區域都有自身的特色和涵蓋的知識體系。筆者認為,區域地理的復習是綜合高中地理全部內容的重要復習板塊。從思維角度看,區域地理是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載體,著重考查學生運用地理知識構建復習模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答題角度看,學生對區域地理綜合問題的分析能力較弱,答題思路不清晰,解答以區域地理為背景的綜合題時失分較多。因此,高中區域地理的復習應該從基礎的地理知識入手,通過有效的策略構建合理的復習模型,加強學生對區域的認知力,提高遷移運用和解題答題能力。
二、考查特點
區域地理的考查形式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定向考查單個區域,另一類是綜合考查多個區域。兩類考查的形式均從對區域的基本認知開始,一般會體現單個區域深度挖掘或多個區域綜合對比兩個思路,輔助以圖例、表格等地理要素,針對區域特性,進行對區域整體認知的考查。在選擇題中,一般是針對題目的設問,運用題目提供的背景材料,進行信息檢索并明確正確選項的過程。而在綜合題中,則是針對設問,進行知識整合、組織簡潔答題語言的復雜思維活動。其中,在區域對比的過程中,不僅要運用到區域地理的核心知識點,還會考查區域整體認知的能力、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答題語言的組織,這些都是對學生解題的考驗。
三、復習策略建模
地理教學需要按“學習進階”組織推進復習,使學生加深對地理核心概念的理解,強化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合,有利于學生建構有效的地理認知結構,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和實際問題的解決。[1] 區域地理涉及的知識廣泛,在復習的過程中,復習策要有明確的目標、清晰的思路和全面的整合,這樣學生才會逐步掌握各個知識點,有效地推進復習進度。以人教版教材中的東北地區為例,筆者認為高中區域地理的有效復習策略需要通過五個方面來構建。
1.精準讀圖,明確區域位置
區域的地理位置主要是自然地理位置,包括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在教學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部分學生缺乏對區域位置的認知,這就需要通過精準讀圖了解區域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概況,為接下來的復習打好基礎。
通過讀圖,可以使學生將各種地理信息進行有效整合,提升對地理要素的觀察力,進而明確區域的地理位置,形成以“讀圖——定位——區位”為線索的區域位置復習思路。
2.夯實雙基,掌握區位條件
區位條件主要是研究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這部分的復習應該結合必修二農業區位和工業區位的內容,先構建“區位因素——區位條件”的整體框架,再逐因素探究該區域相應的區位條件。在復習的過程中,應重點強化學生的雙基,即區位條件復習的基礎框架知識和基本分析能力。
教材對于影響東北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這一部分,著重分析了對東北地區影響較大的區位因素,而不是面面俱到。學生需要在記憶各個區位因素的基礎上,根據區域的研究方向,理解該區域主要區位因素所對應的區位條件,從而夯實基礎框架知識。一般來說,絕大部分的區位條件都是一個區域的優勢,但一些劣勢或者不利因素也應該分析到位,讓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從而綜合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并借此強化區位條件的基本分析能力。
3.整合歸納,理解區域特性
區域特性是一個區域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該區域的特色所在。每一個區域的特性都有可能是題目“背景”材料和答題內容的來源,因此對于區域特性的復習需要及時總結歸納,既要善于發現共性提高復習的效率,也要重視特定區域特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其中,在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復習中,需要根據各區域的特性重點復習區域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措施等。
對于東北地區而言,教材必修二第三章第二節提到了商品谷物農業在東北地區的分布,必修三第二章的問題探究部分提到了三江平原的濕地,以及在必修三第四章第一節中直接以東北地區為例,分析商品糧基地的建設、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等。這些教材內容大多比較分散,需要先進行整合再加以新的編排,與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區位條件相聯系,讓學生理解到位。
4.遷移對比,靈活解答問題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可以構建出東北地區基本的復習思路,這是對區域的基本認知,也是對區域整體性的體現。這種思路可以遷移運用到其他區域的復習中,形成一種區域分析的思維習慣。其中,區域位置和區位條件兩個方面可以遷移運用于一個區域的基本分析,而區域特性這個方面則可以適時提前,先用區域的特色激發學生的興趣,再逐步復習另外兩個方面的內容。
在區域地理的復習中,我們反復強化知識,對學生區域分析能力的提高卻關注不夠,而高考則重點考查區域特征及其成因、區域的對比分析等。[2] 因此,在復習的過程中應該側重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解題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認知。例如,從地理位置、區位條件、農業發展等角度,可以將美國中部與我國東北地區進行對比。一方面提高學生對復習思路的熟練程度,強化區域基本認知和對比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題組進行解題訓練,讓學生自查解題中出現的問題,并根據錯誤重新梳理知識點和解題思路,再進行錯題重做,增強思維認知。在強化復習思路和解題訓練的基礎上,構建區域地理復習的答題模板,提高學生答題的準確度和規范性。
5.回歸生活,逆向促進復習
高中區域地理的學習可以體現各種各樣的區域之美,通過教材、圖片和視頻中對東北地區的介紹,可以讓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中有一些身臨其境的感覺,但真實的“境”應該是他們自己找尋的。作為地理教師,一方面需要帶著學生及時關注社會生活中的地理熱點,這些都是出題的素材;另一方面應該讓學生在復習之余知道地理的美是需要他們今后去體驗和感知的。與此同時,學生也會在此過程中形成對地理景觀的向往,這樣反而會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在提高復習質量的同時,提升學生對地理事物和地理景觀的解讀,形成基本的情感認知和地理素養,讓地理這門學科對他們終身有益。
通過以上五個方面的建構,即形成高中區域地理五步建模的復習策略。第一步到第三步可以構建出一個區域基本的復習思路,加強學生對區域的基本認知和理解。通過第四步可以讓學生靈活運用前三步的分析思路進行遷移思考,在解題中占得先機,提升對區域的思維認知。同時,通過解題訓練,多角度地思考地理問題,提高答題的針對性和層次性,讓答題語言更加規范。最后的第五步達到了回歸生活的目的,讓學生知道復習不僅是為了備考,還可以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乃至人生的道路上,找尋地理的美并形成基本的地理素養,這樣反而會調動學生在復習中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復習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春艷.中學地理課程中的概念建構與學習進階[J].課程·教材·教法,2016,(4):38-43.
[2]鄭曉東,李慧,郭巖.走出區域地理復習的誤區[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2):54.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