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毛毛
英國作家毛姆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教堂的堂守,品質高尚,生活嚴謹,工作勤勉,很以自己的職業(yè)為自豪。他辛辛苦苦地工作了十幾年,以為這樣就能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卻不料新來了位牧師,發(fā)現(xiàn)他既不會讀又不會寫,覺得他不適合這份工作而請他走人。牧師通知他的那一天,他的心情不太好,只在壓力大時才偶爾抽根煙的他很想抽根煙,于是他在大街上找賣香煙的店,一條街走完,也沒找著;他覺得不可思議,于是又回頭重找了一遍,還是沒找著。他忽然來了靈感,心想我沒工作,沒了收入,可我也得生活啊,我干嘛不在這條街上開一家賣香煙的店呢?于是他就拿出積蓄開了家賣香煙的店,開得很成功;于是他又想,倫敦還有多少條街找不著買香煙的地方呢?于是他到處轉悠,一連開了十幾家,積蓄達到令銀行經理都震驚的三萬英鎊,他怎么也想不通一個大字不識的人怎么會賺這么多錢。
毛姆式的故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能找到佐證的。我的一位朋友,年輕時我們在一家工廠的辦公室上班,后來我調到機關,他卻認為企業(yè)適合他,一干20年,也當?shù)搅似髽I(yè)的中層干部。他認為自己的生活還不錯,工資雖然不高,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且在廠里受人尊重,能這樣干到退休,他也就滿意了。但不料新來了個廠長,老讓他干得罪人的活兒,比如每天早上叫他拿個本在門房抓遲到的,遲到幾分鐘就扣人家一天工資;尤其是什么“末位淘汰制”讓他無法忍受。他與尖酸刻薄、不把工人的疾苦和尊嚴當回事的廠長起了尖銳的沖突,一怒之下甩手而去。離開工廠后,他開過飯店,賣過酒,均沒成功,但他最后賣炒貨卻大獲成功。他不僅救活了好幾個炒貨廠,也讓自己發(fā)了財,開起了奔馳,住上了別墅。前陣子到我家來玩,還送了我套最貴的茶具。
我朋友的例子也不是孤例,并不是什么幸運的例外。我在經濟管理部門工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為破產關閉后的企業(yè)職工做好后續(xù)服務,他們有什么事都要來找我蓋個章出個證明什么的。在工作中,我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就是很多人不是親自來,而是讓自己的老婆孩子甚至是老父母來,我就問他們?yōu)槭裁矗麄冋f他在外地“打工”呢。而一了解,發(fā)現(xiàn)這個“打工”并不簡單,有的在外地的廠子里當上工程師,有的當上了管理人員,有的是首席技師……他們現(xiàn)在賺的錢比以前在工廠里賺的要多得多。有一次,我碰到了認識的一位,他感慨地說:“幸虧廠子倒了。”
平凡的人,總是希望生活安穩(wěn),在有了一份安定的職業(yè)后,就以為一眼能看到頭。但曲折和陷阱卻暗藏其中,往往是在最不想要的時候,它們卻來了。這時候驚慌失措和哭哭啼啼都沒有用,你只能靠自己的天賦、閱歷和堅強的意志去面對它們。也許從陷阱里爬出來,更會走路了,也許拐個彎,人生會出現(xiàn)新天地。要相信,命運這個東西還是握在自己手里更靠譜。
(摘自《富陽日報》2017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