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崗毅+王永越
【摘要】 地轉偏向力作為一種神奇的自然力量,一直是地理科學廣泛研究的對象。這種來自于偶然發現的強大力量,對地球的影響是巨大的:小到火箭、高射炮發射時的軌跡,大道季風、洋流的成因,都與其有密切的關聯。本文從地轉偏向力的成因入手,著重分析了地轉偏向力的實質,并最終得出結論。
【關鍵詞】 地理科學 經緯度 赤道 慣性力 地轉偏向力
一、綜述
眾所周知,在地球上(赤道、兩極另作考慮)運動的物體,總會受到一個來自側面的力的作用,我們把這個力稱作地轉偏向力。
在大多數中學地理課本上,它被描述為:在北半球運動的物體,會受到一個向右的力;在南半球運動的物體,會受到一個向左的力;在赤道上運動的物體則不受此力作用。這樣說,的確方便學生的記憶與試題解答,但如果我們就地轉偏向力進行深入探究,從它的成因和實質上解釋我們會發現:課本上的這種說法,從嚴格意義上講是不全面的,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
二、對地轉偏向力成因的探究
地轉偏向力,顧名意義是由地球自轉引起的,是科氏力在沿地球表面方向的一個分力。
因為在理想狀態下,地球上一運動的物體,它在運動時所受的力都可以被簡單分解為縱向和橫向的兩個力(或只受其中之一作用),所以我們在研究時,也可以只探究這兩個方向。
2.1 縱向
以北半球為例,地球在自轉過程中,高緯度地方的線速度要低于低緯度的地方。也就是說,在北邊時的線速度與在靠南位置的線速度相比就會較慢,所以在物體由北向南運動時,由于慣性的作用,這個物體的宏觀表現就是向右偏轉。同樣的道理,當一個物體由南向北運動時,從高線速度到相對較低的線速度。由于速度超前,所以要向右偏以抵消這一差異。
同理,在南半球也是如此,只不過慣性的作用方向改為向左。
2.2 橫向
以北半球為例,在地球自轉過程中,物體在水平方向上的離心力和向心力相互抵消,由于旋轉平面中心與引力中心(即地心)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物體會向赤道方向偏轉。那么這就存在一個問題,由于是向赤道方向偏轉,那么在北半球由東向西,南半球由西向東的物體豈不是偏轉方向存在了異常?這種情況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但我個人認為這種反常情況是容許存在的,地理應當遵循物理學原理。
2.3 赤道上
赤道上僅存在東西方向,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橫向的一種特殊情況。在赤道上由于兩心重合,所以不會受到力的作用。
2.4 由此我們可得如下公式
F=2mVωsinψ
其中:
m為質量;
V為運動速度(水平)分量;
ω為地球自轉角速度;
ψ為物體所處緯度;
F為地轉偏向力的大小。
三、地轉偏向力的實質
從有關地轉偏向力成因的描述以及公式可以看出:只有物體在水平運動時,才有可能受到一個實實在在的力的作用。而當物體縱向運動時,它的偏轉只能用慣性來解釋。可我們知道,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并不是力,只是一種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傾向。
雖然它不是力,但它卻對地轉偏向的方向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那個學術爭議問題,在現實中,自然條件下沒有精準的正東正西的運動,那么慣性力也會將其拉向正常方向的。
四、結論
在自然條件下,物體在地球上運動時的確符合符合課本上所給的定義。但在成因描述上,課本未能給予最精確的解釋。現在我們知道,地轉偏向力很大程度上不僅僅是力的產物,而是在力和慣性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參 考 文 獻
[1]徐春堂. 地轉偏向力的實質、大小、影響及應用研究[J].棗莊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2]陳菊絨. 地理教學中如何使學生理解地轉偏向力[J].大眾科技.2010年01期
[3]何順清. 中學地理教學中關于地轉偏向力問題[J].教育與進修.1983年04期
[4]劉杰.張寧. 地轉偏向力演示實驗的再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