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全蓮
【摘要】 近年來,我國的IP多媒體系統的發展越來越成熟。現在正處于一個信息傳遞迅速的移動通信網絡構架中。在這種構架上,能夠以多媒體的形式進行通信。本文主要闡述了當前電信網與IMS之間的融合程度,對此進行詳細地分析。
【關鍵詞】 IMS 電信 融合分析
現階段,許多運營商正在積極研究和解決網絡演進的趨勢和容易產生的問題。從PSTN階段到固定軟交換階段的轉變,再進化至如今的移動軟交換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歷史。現在所運用的這項技術最初是以固定網的形式存在,通過一系列的通信控制協議和軟件的應用,起到程控交換機的作用。所謂的IMS,可以認為是中介機構,它是所用IP用戶與網絡之間的平臺,作為多媒體的核心網存在。這種體系結構可以在固定網與移動網之間起到很好地接洽影響,將兩者進行融合。
一、對IMS的電信網融合方面進行分析
1、會話控制方面。目前,IMS架構的規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許多業務的展開。為了能夠滿足最大的業務需求量,要對架構進行擴展。尤其是應用層在進行會話控制工作時,需要有一定的空間。除此之外,如今的多域網絡支持端建設也需要較大架構來進行。
2、應用監管方面。在電信網融合過程中,許多應用都沒有規范化的標準來對它們的行為進行控制和約束。一些業務的展開也缺乏一定的規范性。雖然網絡融合有一定的發展歷史,但是在IMS基礎上的電信網融合階段還不夠成熟,需要較多的時期進行磨合。相關機構或管理者可以出臺法律法規來整頓融合工作,使業務以及應用能夠受到有效地管理。
3、固定軟交換網絡方面。由于固定網與移動網之間遵守的機制不同,需要通過IMS來拓寬彼此的鑒權,才能進行相互轉換。由于資源的限制,目前與移動智能網相關的工作是當前IMS唯一支持的業務,只有建立更多的子系統才能對固定智能網類型的業務實現交換功能,進而能夠擴大一定的業務量。為了達到節省資源的目的,對于移動網絡來說,可以進行SIP壓縮;對于固定網絡來說,它存在較多的接口以及豐富的資源,可以不進行壓縮,從而對終端的要求也隨之降低了。另外,這兩者的用戶數據庫在IMS融合機制下,形成了一個公共的信息場所,從而更好地進行認證、鑒權。
二、在IMS基礎上建立的電信網融合
以IMS為基礎形成的網絡融合架構,主要分為四層。它們之間的信息傳輸是主要是經過分組域來進行,如:媒體流的傳遞、傳輸信令的流轉等。其中,IMS存在于較中間位置的會話控制層,它與電路域之間沒有較大的聯系,兩者幾乎處于獨立的狀態。在整個IMS域內,都分布著大量的標準協議,尤其是在不同網絡單元的接口處。但協議的種類各式各樣,不同位置所應用的協議也大不相同,如:SIGTRAN協議存在于MGCF與T-SGW的接口處。從分層結構的角度來分析融合,可以將這個過程主要分解成4個不同層次的融合。
1、接入層。接入層進行融合主要是對大多數移動終端以及固定類終端進行接入工作。不同類型終端的接入方法也存在極大的不同。前者的接入原理主要是利用WIFI、基站等手段進入網絡內。而后者中的SIP終端無需利用外部的媒介,可直接連接IP網絡,而其中的模擬終端、ADSL等需要先經過網關,然后將它們與IP相配置,最終通過相應的協議進入IMS中。
2、傳輸層。這一層次融合的過程比較簡單。傳輸層融合工作的展開必須要滿足一個重要前提,即對網絡進行分組,在此基礎上,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如:IP、ATM等。完成這一階段工作之后,再經過INTERSERV機制的調整,對信息或資源進行提煉,使得更多的資源能夠盡可能地得到利用。
3、會話控制層。在整個IMS框架中,會話控制層占主導地位,也是所有融合工作中最困難的一個階段。這一階段的融合對象數量多,而其它層的融合對象比較少,且操作簡單。其中,IMS和PSTN的融合最為典型。它們之間是通過T-SGW完成信息的傳遞以及資源的共享,此外,采用MGW技術來達到媒體流交互的目的。而IMS與傳統的移動信令網之間的互通方式又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是通過R-SGW來實現。
4、應用層。應用層中主要是由智能網、應用服務器以及Parlary /OSA構成。其中,Parlary/OSA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存在,目的是為更好地完成業務,同時充當一個重要的媒介,有效地提高第三方的業務提供效率。如:視頻服務、數字消息等,可以將多種形式的信息在這個平臺上融為一體。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IMS為基礎的網絡融合是如今較好的發展趨勢,也是電信網融合主要研究的方向。雖然以現有的水平還不能使固定網與移動網進行完美地融合,但是隨著網絡技術平的不斷發展,在不久的未來將可能實現這個目標。傳統電信網正在邁向NGN,從軟交換逐步走向IMS,每一個都是它的不同發展階段。因此,為了能夠解決現在的問題,要引進更多的研究開發人員和相應的專業人才,不斷完善電信融合工作,形成統一的融合平臺,從而使電信業有更好地發展前景。
參 考 文 獻
[1]岳宇君. 三網融合的制約、較優策略與關聯政策演進[J].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
[2]高寶林. 三網融合下的電信網技術與網絡發展[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