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俊飛+何飛
【摘要】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4G的商用范圍逐漸擴大。目前各國都在對5G技術進行專研探究,并獲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本文就對5G移動通信關鍵技術及其發展趨勢進行探究分析,期待我國的5G技術蓬勃發展。
【關鍵詞】 移動通信 5G關鍵技術 發展趨勢
一、引言
我們都知道4G已經發展很迅猛,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大面積覆蓋了。現在的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速度要求越來越高,他們希望能夠得到更快的移動網絡速度。因此這些年移動互聯網以及智能設備發展迅猛[1]。有關機構指出,近十年內將會有近7萬億部無線設備用于服務人類,遠大于人類的人口數目。因此爆炸發展的無線設備給如今的移動通信發展帶來了挑戰。
二、5G無線蜂窩技術
充斥著種種挑戰,然而對于速度追求的5G必須迎頭而上,我們需要對5G網絡體系結構進行優化。眾所周知,大部分的用戶在使用無線設備的時候是處于室內的。通常使用的蜂窩一般多用于在區域之間的位置,不管用戶在哪里。因此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如果室內用戶使用移動互聯網的話,必須接收室外的基站發射的信號,因此厚重的墻壁會給信號帶來阻礙以及損耗等問題[2]。5G的設計思想是“偽基站”,類似于我們平時使用的WI-FI,這樣在室內與室外都布置有這樣的小基站,因此避免了信號穿墻所帶來的損耗。對于室外的使用,通常使用多天線技術以及分布式天線技術。布置于外部的基站是由各種天線陣列構成的,它們通過光纖連接到BS單元。另一種布置方式—分布式,是很多天線單元組成的[3]。雖然處于室外的時候,用戶所持有的設備天線數目是有限的,然而天線與天線之間的溝通合作,嫩通過該構成一個天線網絡,與真實的MIMO構成通信鏈路。室內用戶通過在室內有個與室外天線相連的接入點來接入網絡。這樣的處理方式是需要很高的建設成本的,但是仍然會帶來許多好處。比如:用戶容納量、效率以及能源利用率等等。由于上述的處于室內的使用者可以連接到室內的接入點上,因此如此近距離和無阻礙的通信方式帶來了很多可以用到底技術。比如WIFI、藍牙、以及更寬的使用帶寬[4]。設想到更多的使用場景,為了使用戶得到更好的服務,比如在高鐵等高速移動的交通設備上。也有相關的技術去支持,比如:MFemtocell。該技術是在車的內部直接與用戶進行連接,車內部的連接點再與外部的基站進行鏈路連接。該技術的特點是點對點,一個用戶被做為一個與外部基站通信的鏈路來對待。
三、5G關鍵技術
1、大規模MIMO。多天線技術由于有很多個天線鏈路所構成,因此該技術所涉及到的元件是十分多的,因為配套的接收和發射機都要有多個來配套。對于接收而言,接收到天線可以比較方便的布置在設備上,而發射天線需要是集中或者是分布排列的。該技術的優點具有除去本身MIMO的優點之外的其他優點:能夠比MIMO更進一步提高頻譜利用率以及降低了能源消耗。對于解決小區的干擾、噪聲、以及損耗和掉線問題,可以通過比較簡單的手段去處理。
2、空間調制(SM)。所謂的空間調制,其實就是將每個數據編碼對應于它所需要的天線位置,通過多個天線進行合成發送。通過這個技術,構成了天線的陣列星座圖,相對于通常所使用到的信號星座圖技術來說,可以提高傳輸速率。這種技術雖說是由多個天線構成的,然而在使用的時候只用到了一個天線,其他的天線處于待命狀態。每個信息是被分成兩個字節的,涉及到發射天線的數量以及天線陣列信號星座圖的大小,由第一個字節去判斷是哪一個發射天線在工作,另外一個字節是把天線陣列信號星座圖的信息通過天線進行發送。所以說,空間調制技術是一個SSK的振幅和相位的調制技術[5]。1.空間調制的優點。比傳統的MIMO技術先進的地方在于,這個技術能夠減少信道之間的干擾問題,天線陣列的同步問題和多個通信鏈路的問題。2.空間調制的發展方向。因為技術的發展,和天線數量和通信鏈路的增加系統的復雜度是十分大的。那么,如果想要降低系統的復雜度,必須要犧牲系統的性能做為代價。
3、認知無線電網絡。認知無線電網絡是如今發展最好、最熱點的研究方向,由于它能夠使得頻譜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得到重視。由于同一時間,很多頻譜資源沒有被利用起來,因此該技術獲得研究與應用。通過應用認知無線電網絡,在一定的外部條件下,是得主系統和二級系統進行交互和共享。CR網絡應該意識到周圍的無線環境,并調節其相應傳輸。在無干擾的CR情況下:如果某用戶沒有在使用該頻段的時候,這個頻段是個可被使用的。認知無線電應用的關鍵點,在于我們怎樣才能獲得用戶沒有使用到的頻譜資源。該技術應用頻率監控手段來獲得沒有被用戶所使用的頻譜資源,將信息反饋給發射機,那么天線就會使用這類資源了。
結論:通過前面的內容,我們闡述了5G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挑戰,談到了5G研發的熱點與方向,空間調制和認知無線電技術以及MIMO是5G的關鍵性技術。
參 考 文 獻
[1] LTE關鍵技術和應用研究[J]. 李得鵬. 通訊世界. 2017(03)
[2] 淺談移動互聯網現狀及其趨勢[J]. 朱斌.中國新通信. 2015(23)
[3] 新一代移動通信及其應用[J]. 楊維,朱剛,談振輝,李承恕. 鐵道學報.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