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朝輝+宮長龍
【摘要】 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運營商在業務運營概念以及業務網絡架構方面急需改善。本文主要針對運營商業務網絡架構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了目前移動互聯網市場下的業務網絡應該做到的功能架構。
【關鍵詞】 移動互聯網 業務網 架構研究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智能移動設備也早已在社會上普及,移動通信網絡也隨之飛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大環境便應運而生,客戶數量以及市場規模和競爭呈現井噴式上漲。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運用,客戶的要求也十分的多樣化,運營商越來越難以滿足客戶各式各樣個性化的業務需求。傳統的通信業務正在被移動通信和移動互聯網通信應用所代替出市場,運營商的管道化現象不斷加重。在移動互聯網大環境下,運營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運營商急需在業務運營概念以及業務網絡架構上進行改善工作。
一、運營商業務網絡
由于運營商多年的發展,業務網絡的現狀主要以煙囪式結構體現,各業務平臺獨立體系。移動通信網在初步發展階段,業務平臺并不夠多樣化,獨立建設的建設耗時短,業務功能也更加完備,可以在短期內開啟業務窗口服務于客戶。隨后移動通信網飛速發展,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也呈直線上升趨勢,業務網的建設從原本的業務以及網絡為建設中心的構造慢慢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構造,客戶的業務需求量已經無法靠幾個業務平臺開通的服務業務滿足,運營商應該將業務融合以及業務創新作為新的發展方向。
獨立業務平臺在業務管理這方面過于簡單的管理方式已然無法跟上目前大環境的需求;在業務的支持方面,單調的營銷方式無法做到跨業務的營銷能力,客戶的數據資料做不到各個平臺間的資源共享,客戶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二、業務網絡架構發展趨勢
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業務應用以及技術研究等已然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業務網絡架構已經成為各個標準化組織的重點研究方向。兩千零四年,法國組織Morianna Group提出了業務交付平臺,簡稱SDP。在這之后OMA組織提出的開放業務環境體系架構簡稱OSE,以及3GPP提出的開放業務架構簡稱OSA,都分別提出了業務交付平臺的分層概念,未來的業務網將會更加的融合且開放。
三、Wed Service技術應用
Wed Service作為一項跨編程語言以及跨操作平臺的原創調用技術,定義了應用程式在Wed上如何做到互操作,開發者和操作者不管使用任意一種語言,任意一種平臺都可以操作Wed Service,隨時對服務業務進行搜索和查訪。若將Wed Service作為一項應用程序來看,它是可以利用編程方法使用Wed來調用的程序,調用者即為客戶端,提供者則是服務器。如今許多的互聯網大廠商,如騰訊、人人、百度以及亞馬遜等,都各自開出了自己的開放平臺,將自己的系統服務以Wed Service的服務形式推出。這樣一來,開放的平臺可以讓自己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面向移動互聯網的業務網絡架構
4.1業務網絡架構的目標
移動互聯網的業務運營和業務管理應該把客戶作為發展中心,對待最終客戶,應該增加業務獲取的體驗以及業務使用的體驗;對待SP客戶,則應該將業務審批和業務開通的流程盡量簡化,加快新業務的上線速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優先權;對待業務開發者,則提供開放接口{例如:wed service和rest},以便第三方業務開發者共同加入到新業務開發中。
4.2功能架構
目標網絡中,一站式服務是發展的最終目標,提供以能力開放為基本的業務網絡的開放環境,構建出以客戶為主體的業務運營體系。該功能架構主要傳承了業務交付平臺的分層概念,主要分為了業務能力層、業務應用層和接入層三個層面以及運營區、控制區以及展示區三個區塊,由著三大層和三大區組合構建出一個合理的業務網功能架構。
4.3目標架構的優勢
1.易擴展。在綜合協議的基礎上,新的業務平臺以及第三方平臺可以便捷的鏈接進入該網絡架構,不需要擔心通信業務承載網底層過多的干擾。
2.開放接口。Wed化的開放接口使得業務開發的基礎要求大大降低,數量龐大的互聯網開發者開發出的業務數量極為驚人,在市場的占領上有著極大的優勢。
3.模板化。能力模板化擁有為上層提供能力自由組合技術的基礎性能,同時在業務融合以及業務創新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結語:本文在此主要分析了業務網絡的發展趨勢,在未來的移動互聯網的業務網絡架構中,開放能力以及以客戶為主體的特點是該架構的重心工作。本文提出的目標架構,是以目前運營商業務網絡發展的架構為基礎提出的,其不需要擔心網絡的干擾,在處理業務能力與網絡時的效率都明顯提高,運營商的業務運營和管理方面也更加便捷。
參 考 文 獻
[1]辛冰,汪夢云.面向移動互聯網的業務網架構研究[J].移動通信,2013,15:59-63.
[2]張棪,周旭,唐暉,張云飛.面向移動互聯網的融合內容分發網絡總體架構設計[J].電信科學,2011,01:16-23.
[3]柯衛,韓建亭,周文君.面向移動互聯網的富通信業務體系架構及關鍵技術研究[J].電信科學,2011,07: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