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遠
立夏一過,漫天的陽光就鋪灑下來,一場雨后,一覺醒來,就有了“青梅雨中熟”、“卷簾嫩筍初成竹”的意向。而到了小滿節氣,南方的荷塘滿了,蠶已成繭,北方的麥粒開始灌漿,綠樹也已成蔭,萬物初熟,天地間都有了小小的滿足。
我國古人對季節的敏感和對大自然的感受,蘊藏著太多的智慧和詩意。他們遵循自然節律,把平凡的日子過得充滿了儀式感,在每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里都有美食相伴。從青梅煮酒,到櫻桃色照銀盤溜,再到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都是這個時節的好吃食。
說起粽子,不再只是端午節才能吃到,但端午節卻不能沒有粽子。小時候沒有見過大片竹林,偶有見到也是秀氣的小竹子,細弱的葉子無法作為粽葉使用。但是我們有大片的蘆葦,端午節前后相約去采蘆葦葉是兒時的一大盛事。一般取蘆葦中部稍寬的葉子,采下來,先取一葉沿邊緣撕下窄窄的一條當做串線,后續采下的葉子順序串在其上,或直接用一片蘆葦葉將其扎起。回家后全部浸在清水里,洗凈后就可以用來包粽子了,白米粽、蜜棗粽……都帶著新鮮蘆葦的清香。
后來離開家鄉到蘇州求學,不再滿足于學校食堂里味道四平八穩的粽子,便利用閑暇時光游走在蘇州的大街小巷,尋找異鄉的好味道。刻意尋找的往往不盡如人意,無意間的偶得卻能讓人驚艷不已。在熱鬧的平江路旁的小巷子里,一間小小的門面,甚至連招牌都沒有,一對老夫妻守著一爐一灶,飄出的是香噴噴的粽子香,雖然沒有記憶中蘆葦葉的清香,卻是另一番美味。
再次找到這家小店是在下午,卻發現這里就像平常住家一樣,最終一顆好吃的心戰勝了不安,鼓起勇氣敲門詢問,道是只在早晨營業,賣完為止,一般上午九十點鐘就賣完了。彼時老夫妻正在天井里閑聊,一臉安然閑適,像是隱于市井的武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