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

“龍門”之地名,在中國數不勝數,其含義則有多種解釋,一般比喻聲望卓著之人的府第,比如: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民間亦有“鯉魚跳龍門”之傳說,躍過龍門,則天寬地廣,身價倍增。
出大理州永平縣城往北10公里,有一處著名的龍潭箐,此地因而稱“龍門”,全鄉居住著漢、彝、白、苗、傈僳、回等9個民族。在這塊長方形的地勢上,泡核桃、白木瓜、花椒、生態茶、蠶桑已逐漸成為龍門鄉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龍門鄉工會聯合會因地制宜,不斷夯實職工活動的硬件和軟件,提升農民工素質,助推產業發展,激活了工會組織的農村末梢,就像鯉魚躍龍門一樣,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發揮“家”的作用
龍門鄉工會聯合會在安靜的鄉政府大院里,走進辦公樓就看到了“職工之家”的牌子,干凈整潔的辦公室里,各類資料分類編號整齊的存放在檔案柜里。墻上,掛滿了獲得的各類榮譽獎牌。
截至目前,全鄉14家基層工會有5家被表彰為鄉級“合格職工之家”,有3家被授予縣級“先進職工之家”稱號,有1家被授予“州級先進職工之家”稱號?!坝榔娇h龍門鄉工會聯合會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成績,要感謝鄉黨委、政府對工會的大力支持?!编l工會聯合會主席施光菊說。
兩年來,鄉政府共投入工會工作經費11萬元,用于開展職工文體活動,確保了“有錢辦事”;配備了一支高素質、重實干、有熱情的工會班子,確保了“有人干事”;加強工會的源頭參與力度,定期召開與相關部門、企業方代表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會議。兩年來,鄉工會聯合會共向黨委專題匯報工作8次,與政府召開聯席會議8次,召開三方協調會議6場次,確保了工會工作“有位成事”。
在2014年成功創建五星級工會的基礎上,龍門鄉工會聯合會積極向鄉黨委、政府匯報和爭取,解決了工會辦公用房和活動用房,擴大了工會的辦公和活動場所。添置了相機、檔案柜、書架等部分辦公用品和羽毛球、棋牌桌、音響等文體器材,并新增圖書1000多冊,為職工開展業余活動提供了必備的場所和條件。
工會工作的軟件、硬件都配齊了!施光菊根據全鄉的實際和非公企業的特點,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了一批職工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
在春節前夕開展了“敲鑼打鼓、春種秋收”職工趣味運動會;在雷鋒活動日開展了小城鎮集中清掃活動;“六一”兒童節時開展了對困難職工子女的慰問活動;“七一”開展“黨在我心中”演講比賽;在8月開展的“金秋助學”活動中,為12名困難職工子女發放了助學金12000元;在敬老節期間開展門球、象棋、撲克等文體活動……值得一提的還有職工讀書月活動,活動要求全鄉干部職工每人每月至少讀4本書,從中推薦一本,鄉工會進行篩選、評比、表彰后,將獲獎的書目印刷成冊,又推薦給大家。
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不僅職工個人身心得到放松,也進一步增強了干部職工建功立業的素質和工作熱情。
常學習長提高
鎮上有一對年輕夫妻,在外省打工幾年后返回家鄉創業,在自家土地上種起了紅提,隨著紅提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他們成立了生產合作社,讓當地農民加入其中,從而成為產業工人,帶動了當地農民工的就業。很多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受到他們的影響,也紛紛返鄉創業,開展蔬菜、茶葉的種植以及黑山羊的養殖等等。
龍門鄉的非公企業開始不斷發展壯大,農民工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在這種形勢下,如何進一步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呢?施光菊認識到,只有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才能將鄉鎮工會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2016年年初,鄉工會聯合會與社會事業發展中心、農綜站等部門,聯合舉辦了一場培訓會,100名職工和農民工參加了培訓,培訓內容涉及就業指導、大棚蔬菜種植、核桃栽培和經營管理技術等;結合全鄉的實際情況,鄉工會聯合會在非公企業中開展了“安康杯”競賽活動,兩年來有190余人參加;在光映村和李子樹村開展了茶葉栽培和采摘培訓班,有100余農民工參加;組織30多名鄉內學校、企業食堂廚師參加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會……
這些學習培訓活動的成功舉辦,確保了安全生產、安全教育常抓不懈、警鐘長鳴,在維護職工的健康權益和促進企業安全生產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除了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外,全鄉領導干部的學習教育,鄉工會聯合會也盡可能提供更多的機會。2015年組織了20名干部職工到保山市施甸縣學習當地“合作股份”、土地流轉、集體資產出租等形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群眾得到實惠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拓展了工作思路和視野:工會還先后邀請了省、州、縣的專家為全鄉干部職工講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等專題講座,全面提高干部職工的政治理論水平;2016年5月,還組織轄區內的30多名工會干部,進行了一次以工會工作知識、職工維權、勞動保護法律法規為主要內容的培訓班,增強了工會干部工作的能力和本領。
根深則葉茂,本固則枝榮。龍門鄉工會聯合會那一項又一項固本強基的創新務實之舉,筑牢了工會組織的基層堡壘,激活了工會組織的農村末梢,激發了基層工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