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君

浴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通過建立省、市、縣分級管理的教肓培訓體制,實現省級職業教育、州(市)勞動技能培訓、縣級實用技能培訓的三級聯動管理機制。
省級累計投入移民職業教育培養經費2653.8萬元,為1892名貧困移民學生免除學費、補助生活費和住宿費、發放特困補貼、安排獎字金。市、縣兩級累計投入6348.58萬元,組織移民29.1萬人壩耋加勞動力技能和農業實用技能培訓,實現移民勞動力轉移8.1萬人次。
一個個移民村從“搬遷村”“貧困村”“上訪村”變成了“和諧相”“文明村”“富裕村”,元江縣曼來村、富寧縣坡勞村、鳳慶縣大興村等3個移民新村還被評為國家級文明村,109個村被評為首級和州(市)級文明村。
“十二五”期間,云南省組織完成了28萬多水利水電工程移民的搬遷安置任務,在省委、省政府打好綠色能源、清潔能源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攻堅戰中承擔起了服務保障的重要職責,為云南省成為全國水電裝機容量最大和全國綠色能源、清潔能源大省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推動云南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自己應有的努力。
向家壩、溪洛渡兩大巨型水電站移民安置攻堅戰,規范推進烏東德、白鶴灘兩大水電站的移民前期工作,順利完成重點水利工程的移民搬遷安置,面對艱巨而復雜的移民工作,云南省移民開發局始終發揚釘釘子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緊盯“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會致富”的目標,敢啃最硬的骨頭,攻堅克難,抓實移民搬遷安置、產業發展等工作,加快推進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使廣大移民群眾脫貧致富,真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先行先試創新移民搬遷安置
在深山峽谷間一座土壩橫臥江面,滔滔江水從兩側的導流洞奔涌而出,大型工程車輛在山間往來穿梭。這是烏東德水電站建設工地。
由三峽集團建設的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4座巨型水電站,總裝機規模達4646萬千瓦,相當于兩個三峽工程,年發電量約1900億千瓦時,是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的骨干電源。
水電開發,移民先行。在西部水電開發的大形勢下,如何服務水電開發,順利開展移民搬遷安置無疑是工作的重點與關鍵。
“移民搬遷安置、征地向來是棘手的難題。但是,千難萬難,工作做細就不難?!笔∫泼耖_發局黨組書記、局長韓梅表示,“為服務好重點項目、為項目建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工作中,我們緊密結合我省實際,不斷大膽創新探索移民安置方式,不斷健全完善移民工作配套措施,確保了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整體進展順利,完成了預定計劃任務?!?/p>
“16118”移民安置方式,即:立足一個逐年補償機制,實行6種安置方式(集中農業安置、城鎮化安置、城鄉結合安置、分解農業安置、復合安置、貨幣安置),建立一項庫區產業發展資金,享受統一后期扶持政策,采取8條安置措施(做好實物指標調查認定、規劃建設特色小鎮安置移民、因地制宜開發性移民、盤活農村集體財產補償費、加快移民勞動力轉移、重視移民安置區社會事業發展、解決貧困戶的溫飽問題、抓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
烏東德水電站建設征地涉及楚雄州元謀縣、武定縣、永仁縣3個縣的8個鄉鎮,需搬遷安置移民近1.5萬人。
自2010年開展前期工作以來,通過各級政府和移民工作部門的共同努力,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農業安置、逐年補償安置、復合安置、自行安置4種方式全力推進移民搬遷安置規劃,烏東德水電站建設項目僅用4年時間就通過了國家核準。
青山嘴水庫移民安置主要采取城市樓房安置、宗地安置、農業安置、自行安置4種方式。通過持之以恒抓社會治理,實行網格化管理和實施“十個一批”移民就業工程,移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人均收入逐年增長,截至2015年底,移民人均純收入從搬遷前的3264元上升到1.06萬元,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會致富”的目標要求,被水利部水庫移民開發局列為全國、全省水庫移民城鎮化安置的一個典型范例。
用情用力產業扶“根”助民富
移民工作是“天下第一難事”,三分難在搬遷安置,七分難在后期扶持。如何在移民搬出后繼續給予扶持?如何以“造血”方式幫助他們發展致富?
“提起移民搬遷安置,大家都說是一塊硬骨頭。但是我們在工作中一直秉承一個理念:把移民當家人、把移民的事當家事、把移民訴求當家書,用心用情用力幫扶,把這個‘天下第一難事做成親民惠民工程?!笔∫泼耖_發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異說,移民后期扶持,關鍵在扶“根”。
在后期扶持工作中,省移民局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明確提出要轉變移民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和政府“大包大攬”的工作模式,在移民脫貧致富的“能”字和“會”字上下功夫,通過政府引導讓移民“能”有致富平臺,通過移民主動作為讓移民“會”有致富渠道。積極引導移民利用直補資金發展生產,利用項目資金改善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農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較大增長,庫區和移民安置區保持和諧穩定。
補齊發展短板,是移民樂業的關鍵。以“立足一產、融入二產、連接三產”為指導,省移民開發局緊緊圍繞“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移民為動力、以致富為目的”的思路,創造性地提出“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會致富”的移民工作新目標,有效調動政府“能發展”的幫扶職能與移民“會致富”的自主發展意愿,將產業扶貧擺在移民增收的突出位置。
目前,已開展移民產業扶持項目699項,下達資金5.29億元,帶動地方經濟總產值37.32億元。實現種植業面積20.03萬畝,林果業面積20.16萬畝;畜牧養殖10.51萬頭,出欄6.6萬頭;家禽養殖92.27萬只,出籠48.72萬只;水產養殖3042畝,產量6.36萬噸。產業項目受益移民達38.89萬人次,實現了移民收入增長方式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全省各地移民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效果。
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通過建立省、市、縣分級管理的教育培訓體制,實現省級職業教育、州(市)勞動技能培訓、縣級實用技能培訓的三級聯動管理機制。
省級累計投入移民職業教育培養經費2653.8萬元,為1892名貧困移民學生免除學費、補助生活費和住宿費、發放特困補貼、安排獎學金。市、縣兩級累計投入6348.58萬元,組織移民29.1萬人次參加勞動力技能和農業實用技能培訓,實現移民勞動力轉移8.1萬人次。
一個個移民村從“搬遷村”“貧困村”“上訪村”變成了“和諧村”“文明村”“富裕村”,元江縣曼來村、富寧縣坡芽村、鳳慶縣大興村等3個移民新村還被評為國家級文明村,109個村被評為省級和州(市)級文明村。
抓實“平安庫區”創建
建設和諧社會,保持社會穩定,是移民工作中的重點。省移民開發局按照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職責的要求,創新思路舉措,抓實“平安庫區”創建。
省移民開發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云河告訴記者,“移民工作是群眾工作,主戰場在庫區和安置區。抓好信訪維穩的基層基礎、壓實各級移民部門的維穩責任,以創建‘平安庫區為抓手,確保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社會和諧穩定,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p>
移民局創新工作渠道和模式,建立了移民法律服務工作機制。每年從庫區基金中統籌安排專項工作經費,為移民提供專項法律宣傳、咨詢、公證和訴訟服務,開展法制宣傳1200多場次、發放宣傳資料80余萬份,接待移民法律咨詢10萬多人次,實現移民法律援助“應援盡援”。
“移民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特征。”省移民開發局黨組成員劉紹鴻說,“要想盡一切辦法解決移民合法訴求,只有保障移民合法權益,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社會穩定才能得以維護。”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通過反復與項目業主溝通協調,該局先后妥善解決了百色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安置和保山茄子山、岔河水庫自發外遷移民安置等7個重點遺留問題,協調爭取和整合資金4.5億元,惠及12萬余名移民,維護了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社會穩定。
5年來,在移民人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全省移民信訪總量每年以10%的幅度遞減,移民集體上訪和群體性事件由易發多發向主動防范轉變,維穩形勢總體可控。省移民開發局連續4年被省委、省政府考評為綜治維穩(平安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來源:《云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