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飛
摘 要:公益眾籌在我國的發展已有五個年頭,它以其獨特的方式為公益慈善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一直缺乏明確的監管要求,公益眾籌目前還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地方,主要表現為公益眾籌項目在內容上商業性大于公益性、包裝上專業性大于實用性、執行上自覺性大于規范性。政府應盡快明確公益眾籌監管部門并出臺相關法律政策,而公益眾籌的參與各方也要加強自我管理,履行各自的責任。
關鍵詞:公益眾籌;眾籌監管;公益慈善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1-0045-02
一、我國公益眾籌的發展概況和運作模式
(一)我國公益眾籌的發展概況
互聯網眾籌模式始于2003年在美國上線的ArtistShare,2004年紐約誕生了目前最具影響力的眾籌網站Kickstarter,我國的眾籌啟蒙便是肇始于此。國內首個眾籌平臺“點名時間”于2011年正式上線,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國眾籌行業歷史累計成功籌資金額超218億元,我國目前正常運營的眾籌平臺數量超過300個[1]。
2011年11月國內首個公益眾籌項目“無煙騎行”在“追夢網”發布。公益眾籌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根據《2015中國公益眾籌發展報告》,2015年,我國共成功開展873個公益項目,總籌資額3 432.7萬元,獲得約60萬人次支持;較2014年,項目數量增長192%,籌資額增長170%,支持人次增長68%;平均單筆支持金額約57元,較2014年上升了61%。
(二)公益眾籌的一般模式
公益眾籌的運作模式一般是由符合平臺發起條件的發起人(關心公益的個人、草根組織或NGO等)將自己的公益創意項目按照要求在平臺進行錄入,隨后眾籌網站的工作人員對項目進行初步審核,審核通過后在網站上展示。投資人通過瀏覽眾籌網站獲取項目信息并對感興趣的項目進行支持。如果項目在預設時間內成功籌集到目標金額,則發起人可向平臺申請籌金提現,平臺根據協議向發起人發放資金并收取一定比例的傭金(或稱手續費)。如果項目失敗,則平臺在項目預設時間結束后將已籌資金原路退回投資人賬戶。
二、目前公益眾籌存在的幾點問題
(一)項目內容:商業性大于公益性
相較于傳統的公益慈善活動,公益眾籌的“新”不僅新在形式上,在公益的內容上也和傳統的公益慈善有別。公益眾籌不僅包括救災扶貧、助醫扶殘、支教助學、安老助孤等傳統的公益慈善內容,還有很多例如為民族文化培養傳承人、為同性戀群體拍公益廣告等新內容的加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公益眾籌的項目其實只是在打公益的擦邊球,其內容少有公益之實。
以某眾籌網站公益頻道在首頁上大幅宣傳的公益項目“她終究是要跳出魚缸的”為例,該項目是某高校音樂傳播專業畢業生即將開拍的一部反映離異家庭子女生活的畢業作品。項目詳情包含對影片的簡要介紹和導演(發起人本人)、指導教師、配樂、聲音工程師的個人介紹,項目中不僅征集拍攝所需資金、設備,還有招募演員,以及攝像、剪輯等工作人員。投資人可對其項目進行資金支持,應聘者可向指定郵箱投遞簡歷或添加發起人微信與項目組取得聯系。該公益項目用影視作品的方式表達對離異家庭子女的關愛,影片主題可算作公益范圍,但是項目缺少最終實現公益價值的途徑。畢業作品的完成是該項目的成果和結束,然而從一部畢業作品的完成到這部分孩子得到切實的幫助,這一轉化過程并不在項目之內,項目確實真正產生公益效果的途徑。類似的公益項目在各大眾籌平臺上都有很多,它們打著公益的幌子,實際上鮮能實現公益的價值,扭曲了公益眾籌的實質,項目的商業價值大于社會價值。
(二)包裝過度:專業性大于實用性
公益眾籌需要用商業思維進行產品設計和展示傳播,有吸引力的項目運營對眾籌成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幾乎所有的公益眾籌項目都包含專業修理過的圖片、照片,有些項目甚至還有剪輯制作過的視頻,但是如此精美的包裝也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第一,分散發起人精力,甚至造成本末倒置。發起人有對其項目進行充分介紹的義務,主要包括:說明幫助對象的實際情況、撰寫可實施的項目方案、列清投資人的資金用途和反饋項目執行效果。但是為了追求成功,發起人還需要對項目進一步包裝,例如為項目擬一個博眼球的名字、拍一段視頻介紹幫助對象的現狀、找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等等。這些做法都額外耗費了發起人的精力與時間,并在不知不覺中使其注意力從“如何更好地給予幫助”轉向“如何更多地獲得支持”。當所有的發起人都開始注重項目包裝,公益眾籌便會被引向基于新穎度和吸引力的競爭,而競爭的結果必將使公益眾籌走向本末倒置。
第二,設置隱形門檻,使普通人望而卻步。眾籌包含著對發起人多方面的要求,一個優秀的項目發起人需要具備寫作和策劃的能力、攝影和圖片編輯的能力、項目運營的能力以及用戶維護的能力,展現在互聯網上的公益眾籌逐漸從公益活動的募資途徑變為一款專業的互聯網產品。公益眾籌逐漸走向專業化、精英化,對缺乏網絡應用能力的普通人提出了挑戰,甚至阻礙了他們進入公益眾籌的道路。
(三)項目執行:自覺性大于規范性
在回報給付方面。發起人在眾籌成功后需要按照事先的承諾對投資人給予回報,但這種回報是自覺的,投資人并不具備強制索要回報的能力,而眾籌平臺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也相當有限。為了防止發起人違約,眾籌平臺會在發起人要求提現時扣留一部分保障金,待項目執行完畢再發給發起人,這個保障金的比例一般為30%。即使這樣也無法免除回報給付的違約風險,并且眾籌平臺都會設置免責條款來解除自身的監督責任。
在項目執行方面。眾籌降低了公益慈善活動發起人身份的限制,使很多普通人加入到組織和策劃公益活動的隊伍,但因為不是專業的慈善組織,很多項目的開展都是僅憑一腔熱血和理想信念,在執行階段極易發生注意力轉移和熱情減退而造成虎頭蛇尾或半途而廢的情況。此外,公益眾籌的執行對象往往是與眾籌過程無關的其他群體,項目的執行情況只能通過發起人的匯報來傳達,這種方式存在極大的作弊漏洞,容易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三、促進公益眾籌發展的建議
(一)明確公益眾籌監管部門,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政策
目前,股權眾籌已明確歸位于證監會創新部的監管范圍,但是公益眾籌的具體監管部門還未落位,政府應盡快明確公益眾籌的監管部門。此外,整合現有的《公益事業捐贈法》《基金會管理條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公益眾籌針對性法律法規或專項條例。
(二)參與各方各司其職,加強自我管理
眾籌平臺肩負著驗證發起人身份、審核項目和發放籌金的重要責任,是檢驗公益眾籌項目真實性和有用性的重要關口,要強化眾籌平臺的責任意識,并通過眾籌平臺對發起人和投資人進行教育。
發起人首先應做到真實誠信。在發起項目時保證項目的真實性,不能虛構情節或刻意夸大;在執行項目時應按約執行,及時在項目更新中匯報執行情況和財物使用情況。其次,發起人要對項目的有用性負責。公益眾籌要對受助者(或環保、教育等關懷領域)產生切實的幫助或改善,項目需要有其實現公益價值的途徑,不能只拿公益當外衣,而不能產生實際的公益效果。
投資人和受助人是眾籌最直接的利益群體,其中投資人不僅是愛心的提供者,也應該是項目的主考官。提高投資人甄別項目和識別風險的能力,賦予投資人舉報和投訴的權利,并暢通其監督和表達的渠道,對于提高公益項目質量和規范公益眾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