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英 鄧小靈 鄧少君
【摘要】 目的 檢測子宮內膜息肉(EP)患者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的表達, 探索EP形成的原因及機制。方法 40例EP患者作為觀察組, 40例經病理組織學證實為正常子宮內膜者作為對照組, 兩組均采用免疫組化方法手術中所取組織的ER、PR表達水平, 并進行比較。結果 兩組增殖期與分泌期ER表達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增殖期與分泌期PR表達[(3.002±0.752)、(2.845±0.658)分]均低于對照組[(3.545±0.523)、(3.485±0.585)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ER、PR的異常表達與EP形成存在相關性, 特別是PR低表達可能參與了EP形成的病理過程。
【關鍵詞】 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5.0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express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ER)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 in endometrial polyps (EP) patients. Methods There were 40 EP patients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40 normal endometrium people certified by Histopathology. ER and PR express level were detected in organizations taken by immunocytochemistry method in both groups and compared. Results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R express in proliferative and secretory stag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ER express in proliferative and secretory stage[(3.002±0.752) and (2.845±0.658) points] than [(3.545±0.523) and (3.485±0.585) points]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Abnormal expression of ER and PR was related to EP formation, and low expression of PR may be involved in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EP formation.
【Key words】 Estrogen receptor; Progesterone receptor; Endometrial polyps; Hysteroscopy
EP是婦科常見病, 多發病, 有文獻報道, 其發病率為7.8%~25.0%, 惡變率為0.5%~4.8%[1-5]。近年來, 隨著微創宮腔鏡技術的不斷完善, EP的診斷效果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宮腔鏡直視下, 臨床醫生可以直接觀察到增生病灶, 同時可以利用電切環完整切除息肉。然而, 臨床發現, 術后若未采取藥物鞏固治療, 息肉很容易再發[2, 6-8]。為了進一步完善EP患者的治療方案, 本研究選擇2016年1~11月本院收治的40例EP患者與40例正常子宮內膜的受檢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比兩組ER、PR的表達,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11月本院收治且經宮腔鏡手術取得標本并經病理組織學確診的EP住院患者40例作為觀察組, 年齡22~53歲, 平均年齡(34.2±6.3)歲;根據月經周期和子宮內膜病理確定手術時所處的月經周期階段(增殖期為月經周期的第5~14天, 分泌期為月經周期的第15~28天), 其中增殖期息肉26例(65%), 分泌期息肉14例(35%)。選擇同期因子宮肌瘤行子宮切除及異常子宮出血行宮腔鏡檢查并診刮者, 經病理組織學證實為正常子宮內膜共40例作為對照組, 年齡24~56歲, 平均年齡(37.2±7.3)歲;其中增殖期內膜22例(55%), 分泌期內膜18例(45%)。兩組患者術前3個月
內均無激素用藥史, 主要癥狀為月經量多、經期延長、陰道淋漓出血。兩組年齡及月經周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將觀察組及對照組手術中所取組織分別行蘇木精-伊紅染色法(HE染色法)染色, 經病理證實為EP(觀察組)和正常子宮內膜(對照組)后, 再將所取組織分別行免疫組化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標本取出后固定1 h, 脫水, 浸蠟, 常規石蠟包埋。應用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SP) 法染色, 石蠟塊連續切片, 常規二甲苯脫蠟, 梯度酒精脫水, 高溫、高壓修復組織抗原, 阻斷內源性過氧化物酶, 封閉非特異性結合位點, 加ER或PR鼠抗人單克隆抗體后置4℃冰箱內過夜, 充分洗滌后加生物素標記的二抗、鏈霉菌抗生物素-過氧化物酶, 二氨基聯苯胺(DAB) 顯色, 蘇木素復染, 二甲苯透明, 中性樹膠封片。用已知陽性切片為陽性對照, 用磷酸緩沖鹽溶液(PBS)液代替ER、PR抗體做陰性對照。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觀察對比兩組增殖期與分泌期ER、PR的表達, 即通過顯微鏡觀察染色強度及范圍來判定結果。顯微鏡下觀察染色強度及范圍, ER、PR為細胞核呈黃色或棕黃色著色, 參照文獻[6, 7]半定量評分標準, 染色強度分為4個等級:基本不著色為0分, 淡棕黃色為1分, 深棕黃色為3分, 兩者之間為2分。每張切片隨機選取5個高倍視野, 計算陽性細胞百分數, <5%為0分, 5%~20%為1分, 21%~50%為2分, >51%為3分;染色強度和范圍評分相加為最終評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增殖期與分泌期ER表達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085、0.022, P>0.05);觀察組增殖期與分泌期PR表達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2.851、2.908, P<0.05)。見表1。
3 討論
EP屬于婦科常見病之一, 可發生在任何年齡, 以育齡婦女及圍絕經婦女最為多發, 臨床表現為月經量多, 月經期延長, 陰道淋漓流血及不孕等癥狀, 且因其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 漏診及誤診率極高[9-12]。目前, EP的發生原因尚未明確, 所以臨床應對EP的病因研究給予足夠的重視, 不斷探尋息肉形成的原因, 以便更好的控制EP的發生與進展。
傳統觀點認為, EP是在炎癥因子與長期反復的機制性刺激作用下形成的, 還有研究認為EP屬于宮腔內的良性腫瘤[3]。近年來, 隨著對EP的不斷深入, 部分研究發現ER與PR表達與EP間具有密切的相關性[4, 13-17]。ER與PR主要存在于子宮內膜、陰道上皮、子宮肌層等組織中。其中ER屬于反式激活因子, 可以調控細胞分裂相關基因, 并刺激細胞增殖、分裂與凋亡。ER結合雌激素后可生成二聚體, 再與反應元件結合后產生轉錄刺激性作用, 影響靶基因的復制與轉錄, 繼而促進細胞的分化與增殖。有研究指出, 孕激素與PR結合后, 其構象產生改變, 繼而發揮出內膜抗增殖效能[5]。所以, 一旦機體出現內分泌紊亂, 子宮內膜內的ER與PR即可出現異常表現, 這使得孕激素、雌激素不均衡, 最終導致子宮內膜增殖。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增殖期與分泌期ER表達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增殖期與分泌期PR表達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 EP患者PR表達過低, 這使得孕激素無法發揮出抗增殖功能, 但因ER表達正常, 雌激素不斷刺激局部內膜組織, 繼而導致內膜過度增生。此結果進一步說明ER與PR表達異常與EP的形成具有密切的相關性, 這與部分報道結果相符[6, 7]。
總之, ER、PR的異常表達與EP形成存在相關性, 特別是PR低表達可能參與了EP形成的病理過程。
參考文獻
[1] Dreisler E, Stampe Sorensen S, Ibsen PH, et al. Prevalence of endometrial polyps and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in a Danish population aged 20-74 years.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9, 33(3):102-108.
[2] 王紅杰, 陳繼英. 子宮異常出血的病理與B超, 宮腔鏡檢查對照分析. 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 2014(s2):122.
[3] 艾冬梅. 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后輔助應用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治療后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的表達.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7):1496-1498.
[4] 左艷, 閆彩平, 吳碧青, 等. 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水平及微血管密度與子宮內膜息肉復發關系探討.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15):162-164.
[5] 李素春, 馮苗, 潘萍, 等.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增殖期及種植窗期性激素及激素受體的改變及意義. 生殖與避孕, 2014, 34(12):
986-992.
[6] 封意蘭, 諶小衛. 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和細胞增殖核抗原在絕經前子宮內膜息肉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新醫學, 2015, 46(4):236-239.
[7] 左艷, 閆彩平, 鄧鵬飛, 等. 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及微血管密度在子宮內膜息肉不同部位和正常同期內膜上的表達研究.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21):43-44.
[8] 彭雪冰, 夏恩蘭. 子宮內膜息肉中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的表達特點及意義.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06, 27(1):117-119.
[9] 黃建邕. 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在子宮內膜息肉表達的研究進展. 右江醫學, 2012, 40(6):873-875.
[10] 吳瑞華. 雌孕激素受體、Ki-67在子宮內膜息肉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蘇州大學, 2010.
[11] 任麗萍. 圍絕經期和絕經后子宮內膜息肉局部雌孕激素受體的表達.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5, 21(3):378-380.
[12] 鄭瑞芹, 劉曉芹, 張建英. 子宮內膜息肉組織中雌、孕激素受體的表達. 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 2010, 29(4):263-264.
[13] 胡慶偉. 子宮內膜息肉與抑制素、ER、PR表達的相關性研究. 蘇州大學, 2007.
[14] 張華, 高婉麗, 孫海梅, 等. 雌、孕激素受體和Ki-67在絕經期婦女子宮內膜息肉中的表達.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07, 17(17):
2089-2091.
[15] 彭雪冰. 絕經期婦女子宮內膜息肉中雌激素受體, 孕激素受體的表達特點及意義. 醫學信息旬刊, 2011, 24(8):3911-3912.
[16] 胡慶偉, 俞文菊, 朱玉蓉, 等. 雌、孕激素受體在子宮內膜息肉中的表達. 浙江醫學, 2008, 30(2):120-122.
[17] 伍翠屏, 蔡蓮蓮, 王宗敏, 等. 子宮內膜息肉中雌、孕激素受體的表達. 生殖醫學雜志, 2006, 15(6):373-375.
[收稿日期: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