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忠
一
政府投資給我校修建的教師書吧正式啟用了:柔和的燈光、舒適的座椅、咖啡的清香加上閃爍著智慧之光的上萬冊圖書,構成了一個靜謐溫馨的教師家園。這上萬冊圖書,內容包羅萬象,可謂古今中外人類思想成果的集成。這正是我夢寐以求的讀書環境啊!教學之余,我經常走進書吧,徜徉于知識的海洋,與各類大師進行精神上的交流與交鋒,但同時我又注意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除了我之外,書吧幾乎沒有同事光臨。問書吧管理員,她也只能苦笑笑:“唉!時代不同了,除了你和有限的幾個教師,我校哪有喜歡讀書的人啊!”
兩百多號教師的學校竟然只有有限的幾個人常去書吧讀書?是不是夸大其詞?于是我又留意了一下,發現情況和管理員說的基本相符:偌大一個書吧,常常門可羅雀,偶爾有老師從門口匆匆經過,那也是去后面科技樓上課的理科老師——我校讀書的老師真的不多啊!
那么別的中小學呢?在今年暑假的一次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培訓活動中,我和省內很多同仁交流過這個問題:他們的現狀和我校差不多。原因何在?其中一位朋友的話較為典型:“現在的老師,除了教書、做題、講試卷,哪有空閑的時間;即便有時間,看一本書,還不如看看電腦、玩玩手機呢。”
這位朋友說的的確是實情,但我還是要說一句:教師焉能不讀書?!
二
沒有人能夠改變當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在這種環境下,不讀書的教師只要掌握了做題的技巧,手握一本教參,就可以游刃于課堂而得心應手,學生照樣能夠獲得高分,教師照樣能夠得到家長的贊譽。這恐怕也是許多教師不愿讀書的原因之一。但是,像這樣只能迎合應試教育而不讀書的教師,其天然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不讀書的教師不可能得到學生由衷的崇敬
學生崇敬的教師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 由衷熱愛教育事業,關心學生;2. 學識淵博,才華橫溢,能站在更高的制高點傳授知識。第一個條件涉及到教師對工作的熱情與投入,無論教師讀書還是不讀書,都要保持甚至深化。依據這個標準,學生看不出讀書的教師和不愛讀書的教師之間的差距;但依據第二個條件,愛讀書的教師和不愛讀書的教師之間的差距就大了。
課堂教學是需要教學技巧的。有些不愛讀書的教師,即便教學內容熟練,教學技巧多樣,但貧乏的知識決定了他們即便口吐蓮花,那也是沒有深刻內涵的空洞噱頭。有些學生,尤其是喜愛讀書的學生,一旦在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教師華而不實、漏洞百出,甚至一問三不知,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將會一落千丈。曾經有一位其他班級的學生,在上完我的古典名著選修課后,悄悄告訴我:“楊老師,我上語文課的時候是從來不聽的。”問其故,他竟然回答:“我的語文老師水平還不如我呢,上他的課,等于浪費時間。每次語文課,我都是看司馬遷的《史記》,聊以打發無聊的時間。”嗚呼!做教師做到這種程度,大概只能以“悲催”來形容了!打鐵還需自身硬,以前有一句名言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當有一桶水”,在網絡信息時代更有人提出“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當是源頭活水”。在我看來,“源頭活水”“一桶水”的標準可能高了,但教師起碼要有“兩杯水”吧。“水”從何來?當然從讀書中來。歐陽修曾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誠哉斯言!不讀書,教師就會喪失教學的“根本”,焉能得到學生的認可與崇敬。
與之對應,因經常讀書而學識淵博的老師,就如同一杯芬芳四溢的美酒,吸引學生沉浸于知識的海洋而流連忘返。常讀書的老師,課堂教學鎮定自若,輕松駕馭;課后答疑舉重若輕,游刃有余;由讀書帶來的氣質、修養與談吐,又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化熏陶作用。遇到愛讀書的老師,是學生的福分,這樣的老師,課后常常被學生所聚攏。他們,得到學生的崇敬是理所當然的。
(二)教學工作繁忙不應當成為教師不讀書的理由
有的教師將自己不讀書歸咎于教學工作繁忙,這種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我們不能否認應試教育大環境下教學競爭的殘酷性,但問題是:為什么很多教師能夠做到教學讀書兩不誤而你卻不能?
像黃厚江、王開東、張悅群、沈坤林等中學著名教師,仍舊奮戰在教學一線。無論教學還是科研,他們都自成風格且成果豐碩。如果沒有廣泛涉獵,博覽群書,他們的豐碩成果豈能從天而降。可以斷言的是,如果不讀書,這些著名教師的成色將會大打折扣,甚至不可能成為名師名家。這些教師的教學工作難道不繁忙嗎?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既然讀書成就了名師名家,不愛讀書的教師是不是應該據此警醒?
今天的教學工作的確是繁忙的,但在工作之余,我們也看到了另外一種不協調的景象:許多教師寧愿沉迷于電腦和手機,也不愿意讀上一兩本好書。魯迅先生曾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真想讀點書,總是會有時間的;將不讀書歸咎于沒有時間,能夠得到認同嗎?
讀書,是忙里偷閑的事,見縫插針的閱讀使人身心愉悅,氣定神閑的閱讀更應當成為教師提升自己的常態。正確處理好工作和閱讀的關系,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地多讀書,讀好書,是每一個教學工作者應當做的事。當然,我們也絕非像蘇軾所說“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那個要求實在過高,教師只要能夠衷心認同讀書是教學工作必備的手段并且愿意為之付出努力,這也就夠了。
(三)讀書,是時代賦予教師的責任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高新科技層出不窮,人們的生活消遣方式也日益多樣。在這種形勢下,國人的閱讀量卻普遍下降了。李克強總理曾對“中國人的閱讀量不足某些國家1/10”這一現象備感憂慮,為此他兩次把“全民閱讀”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并且在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答記者問”上強調: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把它與工作方式相結合,不僅會增加發展的創新力量,而且會增強社會的道德力量。
知識的傳授依靠教師,如果沒有足夠的閱讀量,教師就會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固步自封,他的知識就會不進則退,我們能指望這樣的教師交給學生與時俱進的知識嗎?恐怕只能是臆想。解決國人閱讀量不足的問題,教師必須身先士卒,帶頭讀書,這是時代賦予教師的責任。在知識上儲備,教師不僅要擁有“一桶水”,最好還要成為“源頭活水”,才能緊跟時代步伐,為改變國人閱讀量過低的現狀做出榜樣,貢獻力量,起到積極的帶頭作用。
三
中小學教師不愛讀書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這種現象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雖然教師工作繁復瑣碎,而且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確容易讓人靈魂結繭,但讀書是教師的天然職責,這是由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質決定的。教師應當從主觀上認識到讀書對提升自身素養和完善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在繁忙的教學之余,擠出部分時間來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對于已經長期不讀書的教師來說,重新捧起書本當然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教師可以從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開始,循序漸進,逐漸擴大閱讀面;沉浸書本,翱翔書海,與書中的人同喜同悲,直至引起心靈的共鳴。如此,不知不覺間,閱讀的好習慣就會逐漸形成,并將長伴終身。展望未來,不愛讀書的教師,是不會受到時代青睞的。魯迅先生曾說:“與其找糊涂導師,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卻尋覓的功夫,橫豎他也什么都不知道。”對不愛讀書的教師可謂當頭棒喝。布魯納說:“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模范。”很顯然,教師要想做一個合格的“知識的傳播者”,要想“做模范”,唯有讀書。
(作者單位:浙江桐鄉市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