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意大利共產黨在西歐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影響甚廣,曾是其國內舉足輕重的政黨,擁有非常輝煌的歷史。意大利共產黨在20世紀70年代非常富有探索精神,誕生了許多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主義理論。在蘇東劇變之前,曾提出過許多關于意大利共產黨發展和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其中著名的有羅馬綱領和先鋒隊進攻理論、里昂提綱和葛蘭西的社會主義理論、無產階級領導理論、陣地戰理論、黨的建設理論、薩勒諾轉折戰略與群眾性政黨理論等著名的優秀理論。意大利共產黨的思想理論的創新拓寬了科學社會主義學科,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學科,對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诖?,著重介紹意大利共產黨的經濟社會結構改革理論。
關鍵詞:意大利共產黨;經濟社會;結構改革理論
中圖分類號:D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1-0167-02
意大利共產黨曾是其國內舉足輕重的政黨,在西歐資本主義國家中其影響力十分巨大,它曾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堅力量,擁有非常輝煌的歷史。在蘇東劇變之前,曾提出過許多關于意大利共產黨發展和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其中著名的有羅馬綱領和先鋒隊進攻理論、里昂提綱和葛蘭西的社會主義理論、無產階級領導理論、陣地戰理論、黨的建設理論、薩勒諾轉折戰略與群眾性政黨理論等著名的優秀理論。意大利共產黨的經濟社會結構改革理論的提出是里程碑式的,是意大利社會主義道路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會議。它是在悠久的歷史大潮中檢驗出的真理,它是關于意大利用和平的經濟政治方式進入社會主義的道路的理論。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意大利的經濟社會結構改革理論進行詳細闡述,分別是意大利共產黨產生的歷史背景、改革的主要內容和改革的實質。
一、意大利共產黨的經濟社會結構改革理論提出的歷史背景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意大利共產黨提出了結構改革理論,結構改革理論的主要內容就是意大利采用非暴力的方式經過一步步的探索和改革,進入社會主義制度狀態的理論。意大利共產黨提出的經濟社會的結構改革理論認為應該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諸多弊端,進行政治經濟的改革迫在眉睫,明確表示將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并且希望意大利在民主的基礎上實現和平的過渡,這一理論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
意大利共產黨于1945年12月召開了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提出了“改革社會結構”這一概念,在這次會議中,意大利共產黨認為全黨應放下武器,放棄暴力起義,通過在民主制度上的調整和改革來逐步爭取走向社會主義。意大利共產黨在政治體制上支持建立民主共和國,最終目標是保證人民自由的權利和民主的權利,根除法西斯主義的毒瘤。由此得出,意大利共產黨已經開始利用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來實現意大利里的社會主義改造。意大利共產黨于1948年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了經濟社會的結構改革理論,并且結構改革理論的基本內容得到了系統全面闡述。在會上,意大利共產黨在肯定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內容的前提下,明確表示將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并且希望在意大利在民主的基礎上實現和平過渡。
1956年意大利共產黨召開了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會議是里程碑式的,是意大利社會主義道路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會議。這次大會的主要內容是在意大利國內進行給夠改革,為了最近達到社會制度轉變的目的,應該提高社會主義因素在國內經濟政治體制和制度中的比重,實現意大利的社會主義改造,對于體制中的社會結構、政治關系、生產結構和社會群眾基礎應該進行調整。通過國內的土地革命,組織農民合作社,提高社會保障的水準和保護范圍,解決社會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整頓城市建設,進行社會結構的革新,最終使改革適應經濟民主發展的計劃。意大利共產黨的結構改革理論中的實現國有化的主張和限制壟斷資本的主張也值得倡導,它還提出改變階級結構和社會力量來實現社會性質的轉變。廢除特權制度,擴大政治民主,確保自由和權利,提高議會的作用和監督作用,改變人民的基本生活狀況,從根本上實現國內各個階層各個政治力量的變化,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維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完善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的國有地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和平等。在1960年召開的全國第九次代表大會中,意共對于經濟社會的結構改革理論做了進一步的闡述,結構改革理論是共產黨向全國各階層提出的總的政治目標。
二、意大利共產黨的經濟社會結構改革理論的主要內容
意大利共產黨的經濟社會結構改革理論包含多方面的內容,主要是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意大利共產黨堅持認為經濟改革的首要目標是消除私有制的階級基礎,消除社會經濟的不平等現象。陶里亞蒂曾說:“要集中火力打擊壟斷主義,壟斷主義是資本主義的主要力量,它是反動的,是具有侵略性的,意大利共產黨應該努力使它處于孤立的地位,處于被告地位,最終消滅它,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首要革命任務和目標。具體來說,首先要在國家內部實行土地改革,根據憲法所規定的土地原則,公民有權占有土地以及普遍和永久地限制地產,應該把土地還給人民,最終達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其次,要進行工業改革,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通過國家干預,使關鍵部門能在有步驟有計劃的情況下實現國有化,從而消滅私有制和壟斷主義使人民能夠享受經濟生活、參與經濟管理?!标P于經濟社會的結構改革理論的性質和目標,意共認為它是民主革命的綱領而不是社會主義的綱領。它的目標是通過對壟斷資本的約束和消滅,建立新的民主制度,實現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轉變。
在政治方面,意大利共產黨認為要打破資產階級的壟斷統治,打碎國家機器,通過在民主國家利用群眾斗爭和議會斗爭兩證方法,得到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了最終能使工人階級進入國家的領導體制,應該逐漸地改造國家的內部結構和政治體制,實現工人階級奪取政權和領導政權的目的。陶里亞蒂曾說過,迅速推進國內的政治體制改革,把權力從大資產階級的手中奪過來,加速國內的經濟政治改革,使人民能夠進行廣泛的政治參與,使憲法能夠得以實施,保障各階層勞動人民基本的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以及最根本的經濟利益。為了達到這個政治目標,最重要的是建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權,按照憲法確立的政治原則,建立民主政府和民主政體,體現最廣泛的政治聯盟和政治協議,代表多數人和他們的政治組織,或者推動代表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治力量上臺執政,取得議會斗爭的全面勝利。這樣建立的政府應該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意志,與此同時,我們要和平改造國家機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化,改革司法制度使司法完全自主,實現軍隊的民主化和警察的民主化。
三、意大利共產黨的經濟社會結構改革理論的實質
意大利共產黨的經濟社會結構改革理論的實質,從本質意義上來說,就是工人階級在共產黨的帶領和領導下,在思想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政治力量和群眾力量,要實現意大利國內的政治經濟制度上的改革,改變現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形式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結構的演變形式,通過群眾斗爭、群眾運動和群眾監督等方式,實現意大利國內的,一步步擴大和爭取工人階級及其他各階層人民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改變人民的基本生活狀況,從根本上實現國內各個階層各個政治力量的變化,最終使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掌握國家政權,實現和確立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確保自由和權力,改變人民的基本生活狀況,從根本上實現國內各個階層各個政治力量的變化,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維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完善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的國有地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和平等。意大利共產黨的經濟社會的結構改革理論在西方的工人運動中引起了極大的重視和強烈的反響,并在世界范圍內為大多數共產黨所接受和吸收,他們以結構改革思想為理論指導,根據本國的國情和特點,探索適合本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并在而后的時間里形成了影響世界的歐洲共產主義思想。它的提出者是陶里亞蒂,他是歐洲共產主義思潮的先驅。陶里亞蒂是意大利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是他領導意大利共產黨在二戰結束之后實現了政治路線的轉折,意大利共產黨的經濟社會的結構改革理論是歐洲共產主義的重要思想依據。
四、經濟社會結構改革理論對我國的啟示
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的執政黨,身上背負著實現中國夢,實現社會主義偉大復興和帶領人民走向全民小康的執政目標。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要善于借鑒其他社會主義政黨的思想理論和執政政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鞏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領導地位。意大利共產黨在二戰時期提出的思想理論對我國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我黨應該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堅持無產階級專政思想不動搖,加強黨的民主集中制建設,鞏固黨的群眾基礎,堅持我國特色的政治體制和政治制度,通過在民主的國家中利用群眾基礎和群眾監督的方法,發動群眾并得到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持,實現我國政治經濟制度上的改革,要集中火力打擊壟斷主義,我國人民要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團結思想,發展經濟,擴大政治民主,確保自由和權利,改變人民的基本生活狀況,從根本上實現國內各個階層各個政治力量的變化,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維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完善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的國有地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和平等。
參考文獻:
[1] 倪力亞,李景治.意大利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
[2] 熊自健.意大利共產黨的歷史道路[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3] 貝林格言論選集(1973—198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 [意]陶里亞蒂言論集:第1冊[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3.
[5] [意]陶里亞蒂言論集:第2冊[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3.
[6] [意]意大利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重要文件匯編:1956年12月8—14日[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
[7] 史志欽.意大利共產黨的演變軌跡[J].燕山大學學報,2000,(2).
[8] 史志欽.陶里亞蒂與意大利共產黨的路線轉折[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2).
[9] 朱貴昌.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意大利左翼民主黨[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2,(2).
[10] 史志欽.當代意大利政治的兩難選擇[J].國際論壇,2000,(4).
[11] [意]陶里亞蒂言論集:第2卷[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