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峰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入路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臨床效果。方法 120例右半結腸癌的患者, 以手術入路不同分為甲組和乙組, 各60例。甲組采取中間入路, 乙組采取側方入路, 而后比較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和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 甲組手術時間(117.4±18.6)min, 術中出血量(52.7±11.4)ml, 腸功能恢復時間(1.8±0.3)d, 均優于乙組的(133.4±20.3)min、(101.4±10.6)ml、(2.4±0.8)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發生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1例, 并發癥的發生率為8.33%;乙組發生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3例, 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00%, 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右半結腸癌的患者采用腹腔鏡中間入路效果較好, 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復, 兩種方法并發癥的發生率無較大差異, 臨床治療當中可酌情選擇手術入路。
【關鍵詞】 中間入路;腹腔鏡根治術;右半結腸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5.03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effect of different approach of laparoscopic radical surgery in treating right-sided colon carcinoma. Methods A total of 120 right-sided colon carcinoma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approach of surgery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Group A received middle approach and group B received lateral approach.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every operation indexes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Results Group A had better operation time as (117.4±18.6)min, introperative blood loss as (52.7±11.4)ml, and recovery time of bowel movement as (1.8±0.3)d than (133.4±20.3)min, (101.4±10.6)ml and (2.4±0.8)d in group B, and their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Group A had 2 incision infection cases, 2 lung infection cases and 1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se, wit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8.33%. Group B had 1 incision infection case, 2 lung infection cases and 3 urinary tract cases, wit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10.00%,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middle approach shows good effect in recovery of right-sided colon carcinoma patien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wo methods and surgical approach should be selected appropriately.
【Key words】 Middle approach; Laparoscopic radical surgery; Right-sided colon carcinoma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腹腔鏡逐漸被用于各類外科微創手術當中, 而對于右半結腸癌的根治術, 采取腹腔鏡仍然存在很大的難度[1, 2], 而且, 在腹腔鏡下進行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時, 不同的入路會有不同的效果, 但具體哪一種入路的效果更好, 臨床上還沒有相關的定論[3, 4]。此次主要針對不同入路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臨床效果展開研究, 并將研究過程和結果做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6年2月期間的120例右半結腸癌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手術入路不同分為甲組和乙組, 各60例。甲組中男38例、女22例, 年齡33~68歲,
平均年齡(51.2±6.7)歲, 病程1~22個月, 平均病程(11.3±
3.6)個月;Duke分期:其中A期13例、B期21例、C期19例、D期7例;按照病灶部位可分為右半橫結腸16例、結腸19例、盲腸12例、肝區13例;乙組中男34例、女26例, 年齡34~71歲, 平均年齡(52.6±6.6)歲, 病程1~26個月, 平均病程為(11.6±5.2)個月;Duke分期:其中A期10例、B期19例、C期23例、D期8例;按照病灶部位可分為右半橫結腸14例、結腸20例、盲腸15例、肝區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①不能耐受手術者;②妊娠期及處于哺乳期的婦女;③合并心、腦、腎等嚴重疾病的患者以及造血功能障礙的患者; ④病灶已經發生轉移者。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將人工氣腹的壓力維持在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內, 開口位置為臍下1 cm處小心插入trocar管, 并置入腹腔鏡, 主操作孔在左側臍水平的位置腹直肌外緣處戳一小口即可, 而輔助操作孔為臍水平位置腹直肌外緣以及麥氏點戳口進行手術[5, 6]。甲組采取中間入路進行治療, 患者采取輕度的頭高腳低位, 仔細探查腹腔內的情況, 鎖定具體的病灶位置并確定準確的切除范圍[7]。將網膜往上推向頭側, 在下方位置將小腸牽拉, 而在上方要將橫結腸牽拉, 同時將回盲部的腸系膜提起, 以方便結扎周圍的血管, 繼而掃除附近的淋巴結, 并且游離肝結腸和胃結腸韌帶。而后將患者改為平臥位, 切除游離的右半結腸, 采用切口保護器有效的保護臍切口, 并拉出游離的結腸管, 將橫結腸以及腸側端處理好后沖洗干凈腹腔并常規放置引流管[8]。乙組采取側方入路進行手術, 為患者安置頭低腳高位, 將腸組織和橫網膜推至上腹部, 并將升結腸、回盲部以及末端組織進行徹底的游離, 而后將患者安置為頭高腳低位, 將小腸牽拉至左下方, 大網膜盡量推至頭端, 在回盲部的根部結扎回結腸和右結腸的血管, 掃除淋巴結后在臍正中切口的位置將游離的腸管拉出并將右半結腸切除, 待處理好回腸、橫結腸后對腹腔進行徹底的沖洗, 而后放置引流管[9, 10]。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和并發癥的發生率。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甲組手術時間(117.4±
18.6)min, 術中出血量(52.7±11.4)ml, 腸功能恢復時間(1.8±
0.3)d;乙組手術時間(133.4±20.3)min, 術中出血量(101.4±
10.6)ml, 腸功能恢復時間(2.4±0.8)d。甲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功能恢復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 甲組發生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1例, 并發癥的發生率為8.33%;乙組發生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3例, 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00%。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24, P>0.05)。
3 討論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各種不良的飲食習慣而造成的各類疾病也在逐年上升, 其中右半結腸癌是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 臨床表現有腹部不適或偶有隱痛、大便形狀的改變以及貧血[11, 12]。目前來講腹腔鏡根治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 但右半結腸癌的治療仍存在很大的困難, 其原因是右半結腸的解剖位置較為復雜, 右半結腸的上端為橫結腸, 兩側以及前端均有腹膜遮擋, 右半結腸常被固定于腹后壁的位置, 而且上有右腎、下有腰背筋膜, 內側又受到十二指腸降部和右輸尿管的干擾, 對手術的分離造成了很大的困難[13, 14]。同時, 還受到患者自身因素的干擾, 如患者腹部脂肪等不利于手術操作。對于右半結腸癌的手術其最關鍵的因素是有效的結扎根部的血管和徹底的切除病灶以及淋巴結的清掃[15]。在手術過程中, 從中間入路可充分的暴露回結腸和腸系膜的血管, 而且腹腔鏡下的手術視野比較清晰, 可降低手術帶來的損傷, 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 而側方入路不能充分的將腸系膜的動靜脈暴露出來, 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手術時間, 使得術中出血量增加, 也不利于術后腸道功能的恢復。此次研究結果顯示, 采用中間入路的甲組手術時間(117.4±18.6)min, 術中出血量(52.7±11.4)ml,
腸功能恢復時間(1.8±0.3)d, 均優于乙組的(133.4±20.3)min、(101.4±10.6)ml、(2.4±0.8)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8.33%, 乙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00%,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相關文獻結果一致[16-18]。
綜上所述, 通過腹腔鏡中間入路根治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效果較好, 而手術入路的選擇則要通過評估患者的具體情況, 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
參考文獻
[1] 邢專, 謝永燦. 中間入路腹腔鏡輔助D3淋巴結廓清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15):76-78.
[2] 連彥軍, 王元杰, 徐寧, 等. 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全系膜切除術16例體會. 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3, 6(2):42-44.
[3] 劉劍. 腹腔鏡全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臨床療效. 中國內鏡雜志, 2015, 21(5):475-478.
[4] 王大廣, 所劍, 張洋, 等. 腹腔鏡下完整結腸系膜切除在右半結腸癌手術中的應用.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2, 15(9):971-973.
[5] 申志成. 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78):184-185.
[6] 鄭建勇, 李世森, 李前進, 等. 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 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 2014(2):74.
[7] 雷曉東, 鄧偉均, 李蘇明, 等. 入路位置對手助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效果影響.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3, 19(18):2846-2849.
[8] 張廣壇, 宋玉成, 袁遠, 等. 手助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間入路與外側入路的對照研究. 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2, 27(12):
1027-1028.
[9] 黃新全, 張奕文, 鄧玉軍, 等. 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不同手術入路的效果對比. 今日健康, 2016, 15(4):38.
[10] 韓亮, 劉磊, 王輝. 腹腔鏡根治性右半結腸癌切除術不同手術入路的比較.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5(4):464-467.
[11] 王峰, 李正平. 不同入路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臨床效果. 中國醫藥導報, 2016, 13(25):80-83.
[12] 劉廣寶. 手助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不同手術入路的臨床療效對比.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4, 17(6):462-464.
[13] 陳煒. 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不同手術入路的療效比較.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4, 8(14):50-53.
[14] 郝云鶴, 王連臣, 候本新, 等. 腹腔鏡下不同入路行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臨床療效觀察. 海南醫學, 2015(17):2598-2600.
[15] 韓偉峰, 費伯健, 曹華祥, 等.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在中間入路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中的臨床應用. 臨床外科雜志, 2013, 21(5):
360-362.
[16] 李國新, 趙麗瑛. 腹腔鏡中間入路擴大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2, 11(3):200-203.
[17] 劉祖定, 伍家發, 劉中寧, 等. 腹腔鏡中間入路逆行法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的手術要點與難點分析.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4(8):741-743.
[18] 張尚文, 許托, 彭雪秀. 腹腔鏡下中間入路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的臨床應用. 中國醫藥科學, 2016, 20(3):67-68.
[收稿日期: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