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學
2016年12月2日,由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中國胸痛中心總部等單位主辦,天津市胸科醫院、河北省人民醫院協辦的“京津冀胸痛中心工作小組成立及座談會”在天津召開;當天,京津冀胸痛中心工作小組宣布成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霍勇教授、天津市胸科醫院郭志剛教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于波教授、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傅向華教授擔任組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顏紅兵教授、河北省人民醫院齊曉勇教授和天津市胸科醫院李春潔教授擔任執行組長。業內人士認為,這一組織的成立,為進一步加速京津冀地區胸痛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將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據記者了解,胸痛中心的建設涉及到很多環節,每個崗位的人員都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設之中,而天津市胸科醫院的胸痛中心建設工作,在全國范圍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自2015年天津市胸科醫院獲得天津市第一家胸痛中心認證單位后,2016年9月7日再度被評為中國胸痛中心首批國家示范基地;同時,天津市胸痛中心的建設經驗也被業內譽為“胸痛中心-天津模式”,并已成為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委員會向全國推廣的重要模式。作為京津冀胸痛中心工作小組執行組長之一的李春潔教授,一直擔任著天津胸痛中心的總監,主導并參與了“胸痛中心-天津模式”的整個建設過程,在胸痛中心建設中探索和積累了大量經驗。本刊記者就此話題,對他做了深入采訪。
信息化的“三個階段”,
讓胸痛中心插上翅膀
采訪一開始,李春潔教授首先介紹說:“胸痛中心是為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肺動脈栓塞等以急性胸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急危重癥患者提供的快速診療通道。胸痛中心的建立,能顯著降低胸痛的確診時間,降低STEMI再灌注治療時間,縮短住院時間以及再次就診次數和再住院次數,為患者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費用,改善患者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和就診滿意度,已經成為衡量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與傳統的住院模式相比,胸痛中心采用快速、標準化的診斷方案,可以對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準確的評估,醫療費用卻只有采用住院1到3天進行鑒別診斷的傳統方法的20%和50%。因此,越來越多的醫院已經認識到了建立胸痛中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天津胸科醫院胸痛中心建立于2014年10月,是天津市成立的首家胸痛中心。”李春潔教授繼續介紹說,“自我們建立胸痛中心以來,在急危重病人、胸痛病人的救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STEMI病人為例,院內死亡率大幅下降,從胸痛中心成立前的近11%下降到5.7%,今年上半年已經降到了3%;尤其是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胸痛中心的亮點之一。”
他詳細介紹說:“在信息化方面,我們醫院建立了一套龐大的遠程心電監控系統,這極大地提高了胸痛中心的工作效率。目前,我院遠程心電網絡覆蓋了院前、院中、院后的各個階段。”
李春潔教授進一步介紹說:“在院前階段,我們醫院與天津120急救中心和200余家社區醫院合作建立遠程急救網絡,120急救車到達患者家中,通過佩戴遠程傳輸系統,可將患者12導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呼吸、血糖等生命體征實時傳輸到胸痛中心相關各單元。120醫生首先判讀并處理,如120醫生判讀困難,胸痛中心各單元專家可同時判讀,從診斷到治療給予120醫生專業指導,從而把急診科的功能延展到患者家中及120急救車上。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農村診所患者均可佩戴遠程傳輸系統,基層醫生可第一時間判讀患者心電信息;如基層醫生判斷困難,三級醫院可同時判讀,指導其對患者作進一步診療,必要時可轉診三級醫院。這形成了以遠程心電網絡系統為工具,以天津市胸科醫院作為整體協調和指導中心,輻射120急救中心、一級醫院、二級醫院的三級醫療機構的胸痛中心網絡化診治模式,達到分級診療的目的。我院CCU病區主任及心臟急診科主診主任和120急救車上的所有值班醫生均有實時微信,可實時指導救護車上的醫生處理危急重病人。
“第二階段為院中階段。我院門診、急診、住院患者佩戴遠程心電終端,同時用做3G holter。門急診患者可將終端帶回家中,心電信息24小時由監控人員密切觀察,只要出現報警信息,監護人員立即通知患者或家屬及時就診,避免患者延誤病情;如沒有報警,24小時后由心電專家出具Holter報告。住院患者通過佩戴3G holter,只要出現ST段變化或惡性心律失常,監控系統即可及時報警,立即通知醫生,24小時均可及時判斷處理,從而避免患者住院期間出現延誤。
“第三階段為院后階段,術后圍手術期患者回家可佩戴終端,監控心電變化。監控人員和手術醫生可實時了解患者心電信息及患者狀況,使圍手術期患者更加安全。心臟手術患者回家以后進行康復運動,可佩戴終端監控運動中可能發生的危險,如心率加快,ST段變化,可及時調整運動強度或終止運動,從而提高患者心臟康復運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高端、高危人群中有條件者,可長期配置監控終端,無論其在市內、國內或國外,隨時隨地預警可能發生的心血管事件,并及時得到規范的診療,顯著降低患者心臟事件的發生。”
對此李春潔教授認為:“我院利用天津現有的醫療專網及現有的醫療資源、設備,使胸痛中心得到了更好的發展,真正縮短了STEMI再灌注治療時間,使高危胸痛患者得到了及時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降低了死亡率;同時也讓普通患者就近享受優質醫療資源,及時接受更專業的診療,提高了地區整體心電醫療服務水平和居民健康水平。”
李春潔教授感慨地說:“遠程心電傳輸系統讓胸痛中心由無形變成有形,讓胸痛中心插上翅膀,助力胸痛中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多方支持,
成就一項嶄新的民心工程
在采訪中李春潔教授表示,胸痛中心的建設其實是個“一把手工程”,比如說在天津市胸科醫院,如果沒有院長郭志剛教授的支持和協調相關科室,要想把胸痛中心做好,就會有很大的阻力;同時,他們之所以能夠把天津市胸科醫院的各項任務及指標落到實處,能夠在全市有條不紊地將胸痛中心的工作全面開展起來,更是和天津市政府、天津市衛生計生委和天津市胸科醫院的行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密切相關。
李春潔教授接著說:“事實上,天津市各級領導了解到天津市胸科醫院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尤其是在心血管危重癥病人救治中所取得的成效之后,非常認可和重視,并把原先確定的一項‘民心工程替換成了‘胸痛中心建設,隨后還成立了‘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小組,負責具體落實這項工作。胸痛中心建設工作開始后,市衛生計生委設立了由常務副主任牽頭的領導小組。為了更快更好地推進工作,醫政處處長‘微服私訪,組織胸痛專家對全市申請胸痛中心的醫院進行暗查,找出不足,勒令主管院長限期改正。由于市政府和市衛計委的重視,使得全市所有的適合醫院都力爭成立胸痛中心,并向國家認證中心申請評審。”
李春潔教授還介紹說:“天津市胸科醫院以胸痛中心為依托,目前已經和天津市280多家社區醫院開展醫療聯合,并簽署了協議。這些醫院可以第一時間將胸痛病人的資料傳遞給胸科醫院的值班醫生,第一時間發現并指導胸痛病人的診斷和治療;同時在天津市衛生計生委社區處和天津市胸科醫院院長的直接領導下,還舉辦了10期的封閉式基層醫生胸痛相關疾病和心電圖閱圖培訓班,每期一周,對全市的280多家社區醫院的骨干醫生進行了培訓,并舉行了結業考試,培訓資金全部由胸科醫院承擔。經過10期培訓,每一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李春潔教授繼續介紹說:“在這種上下聯動、多方推進的措施促進下,天津地區胸痛中心的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2015年2月,天津胸科醫院通過國家認證,成為天津市第一家通過中國胸痛中心認證的單位;2016年9月,天津市胸科醫院被評為中國胸痛中心首批國家級示范基地。目前,天津市已陸續有9家醫院通過國家正式認證,數量居全國第二、密度居全國第一。”
李春潔教授還介紹說:“我國的胸痛中心認證體系,是目前國際上的第三個認證體系,是在美國胸痛中心協會和德國心臟病學會認證標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所確立的認證體系。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標準共包括五大要素,分別是:基本條件與資質、院前急救系統與院內綠色通道的整合、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評估和救治、持續改進、培訓與教育。依照這些認證標準通過認證的天津各個醫院的胸痛中心,其院內STEMI死亡率均大幅下降。天津市衛生計生委的領導看到胸痛中心給全市醫療急救所帶來的變化,認為這能更好地造福于患者,因此決定在我市成立腦卒中急救中心、中毒救護中心和新生兒救護中心等,將天津市的急救能力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同時在天津市心臟病質量控制中心專家的建議下,逐步完善我市公共場所的AED投放,并有計劃地培訓相關人員的人工心肺復蘇技術。總之,胸痛中心的建設給全市在胸痛急救方面帶來了極大的進步,也促使市衛生計生委領導下定了做好全市各種疾病急救網絡的決心。”
胸痛中心建設
需在縣級醫院“精耕細作”
在采訪中李春潔教授強調說:“目前胸痛中心建設雖然已在全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但在基層、尤其是縣級醫院發展還比較緩慢。從中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狀況來看,近幾年農村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超過大城市,且幅度在逐漸拉大;如果不在縣級醫院建立胸痛中心,則胸痛中心的發展就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
李春潔教授就此介紹道:“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促進基層、尤其是縣級醫院胸痛中心的發展,中國胸痛中心總部在2016年8月發布了更適合縣級醫院的基層胸痛中心認證標準,從而為胸痛中心在縣級醫院的推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從目前國家醫療發展改革政策來看,重點也是發展縣級醫院,還出臺了大量相關的利好政策,未來要達到90%的患者大病不出縣的目標,從而解決大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
對此李春潔認為,政策很好,但是落地很難。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軟件方面,縣級醫院的醫生醫療水平基礎較差;二是硬件方面,大部分縣級醫院醫療設備落后。“要解決上述問題,胸痛中心則是很好的抓手。因為在縣級醫院建立胸痛中心,不僅對高危胸痛患者救治有極大幫助,對醫療整體管理水平提升的幫助也很大,尤其是對院前急救和急診科幫助更大。大病不出縣,急診科水平是關鍵;因為到急診就診的大都是危急重病人,存在治療有時限性、轉診有風險及各種其他問題。以胸痛中心為撬動點,在急診科同時建設卒中中心、創傷中心、新生兒急救中心、孕產婦救治中心,即可讓縣醫院急救體系獲得整體提升。”
那么,如何從具體措施上幫助縣級醫院建立胸痛中心、提升心血管疾病救治水平呢?對此,李春潔教授提出了兩個設想——
一是針對具備一定心內科基礎和介入能力、基礎條件比較好的醫院,可予以普及“工具包”。因為胸痛中心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理解和操作起來比較困難,而縣級醫院人力資源相對薄弱,所以胸痛中心總部為快速幫助縣級醫院建立并認證胸痛中心,設計了“工具包”,如所需藥物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等,輔助設施如快速檢驗、信息化等,標識、流程圖如何配置,打造一個樣板間,縣級醫院胸痛中心只需按樣板間去建設即可。
二是針對心內科薄弱、不具備介入能力、基礎條件較差的醫院,可由霍勇教授等全國頂尖專家牽頭成立的華醫心誠醫生集團幫其解決。目前,華醫心誠集團權威發起專家包括霍勇教授、葛均波教授、陳紀言教授、方唯一教授、王偉民教授、楊杰孚教授、張澍教授、張大東教授等多位全國頂尖專家,心內科建設體系主要包括進修培訓、植入帶教、專家指導、醫療質量管理、醫療安全風險管理、人才技術培訓與教育、學術晉升輔導與支持,這是可以更好地為各個醫院系統化、高效率、有保障地進行幫扶,從而直接提升科室綜合能力的核心建設措施。
李春潔教授表示:“不管從哪個方面說,胸痛中心建設都必將提高縣級醫院心血管疾病的診療水平,同時還可以為縣級醫院整體發展提供良好的契機,最終讓廣大患者受益!”
對于天津地區胸痛中心的未來發展,李春潔教授展望說:“目前,天津市還有16家醫院正在申請第9批認證,預計一年內將有30余家醫院通過認證,形成一個龐大的胸痛中心網絡。正是由于天津市胸科醫院率先在我市成立胸痛中心,并在國家胸痛聯盟領導和專家指導下取得了一些進步,被市衛生計生委認可并上報市政府,建議把胸痛中心的建設定為天津市民心工程之一,在全市有資格的醫院進行推廣,這套在天津施行的胸痛中心模式才獲得了霍勇教授等全國專家的高度贊賞與認可,并將其作為‘胸痛中心建設-天津模式向全國推廣!”
目前,“胸痛中心-天津模式”的示范效應和輻射作用已初步顯現,在2016年12月2日舉行的“京津冀胸痛中心工作小組成立及座談會”上,主持這一項目的李春潔教授不僅當選為京津冀胸痛中心工作小組執行組長之一,而且與會專家還普遍認為,“胸痛中心-天津模式”已經成為天津乃至全國胸痛中心建設的“名片”,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越來越廣泛的影響示范作用。未來,“天津模式”必將繼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加速推進中國胸痛中心的建設進程!
專家簡介
李春潔,醫學博士,急診科主診醫師。現任天津市胸科醫院胸痛中心總監。從事心血管內科工作10余年,積累了大量的臨床工作經驗。可獨立快速處理各類ACS患者,并對主動脈夾層等危重疾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經驗。主持了天津市胸科醫院胸痛中心建設項目,主持天津市衛生計生委課題一項,科技部課題一項。現任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介入心臟病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雙心分會委員,天津市青聯委員,中國胸痛中心評審委員會委員。